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遥想古雷

2021-12-29经典散文
[db:简介]
古雷镇得名于古雷山,旧称“鼓雷山”,旧县志记载,“潮音时至,声如鼓雷”,故得名。从地图上看,古雷镇北临杜浔,西衔沙西。半岛形如“上帝之手”,收紧了四指,食指点向海洋;与六鳌半岛隔后江相望,与云霄县、东山岛共拥东山湾;无数小岛、列屿星罗棋布其中,繁若群星。

海洋与陆地的撞击,造就了此间山海绮丽,物阜民丰。山有古雷头山临海高耸,又有笔架山一弯优美的弧线,呼应安静的内海海湾,海风一起,海浪瞬间便凌厉如剑;岛上多有木麻黄,沙地花,防鼠刺,到处如酗咸风,黏腻的海味以及明朗的光照;民众自古以海为生,海水养殖,滩涂养殖,辅以海洋捕捞,独具小舟,怡然自得,如同桃花源。

然而,古雷人此刻都在想念那时的“桃花源”,即便他们有些仍旧肤如漆碳,依旧乘舟破浪,抔一捧海水,踏上绵密清凉的白沙,在渔排上畅饮,在岩洞嘻戏;然而那时的家园却早就成为了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野草丛生了。当地的朋友带我们前往曾经的“古城社”,路上已是残砖败瓦,一派狼藉了。

“那时候叫你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拆,半年前才拆的。”看得出来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他又是豁达乐观的,滔滔不绝就开始介绍起了那残留的古城门。这是建于明朝的巡检司城,下辖东山、六鳌的分城,这个是朋友说的,没有考证。他说这话带着豪气,也许是他一贯如此,也许这青石垒砌的壮丽城门,足以让人顿生壮丽之美,让人荡胸逸云。当双手抚摸那面风化模糊的石碑时,仿佛能看到金戈铁马就隐匿在葳蕤茂盛的藤石阴翳中,而狼烟早已飘散在不远处的笔架山顶。

朋友和大部分的古雷渔民一样,面如漆碳,牙如白雪,不一样的是很多年轻人拿到拆迁款之后,有搬迁到县城、市区,购置房产,投资生意,甚至是挥霍一空,总是少有留守渔业的。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接过父业,坚守多年。“都没人做,说不定反而是一个机会。”他嗅到咸咸海风中一丝尚存的希望,还是一直留恋曾经的回忆?他确实是一个怀旧的人。当讲述完“古城”里的庙宇,埕场,以及每逢佳节年轻人抬起神像驰骋在火场之中,有健步如飞,也有巍然仆倒者。回忆如同海潮,一浪压过一浪,就深深浸入泥沙之间。“咱就是爱怀旧!”说得轻轻的,有些怅莽,就像他眼角的多层鱼尾纹,和高中时光比,已经多了坚持的沉淀。

他兴奋地捡起了几块鲜红的瓦片,一根斑驳的竹筒,说是要给他儿子当玩具,又说改天要把那个木制的大鸡笼也拉回家,给儿子养兔子。

这个古老而怀旧的生活方式,是古雷人的现状,还是少数人的现状,抑或多数人早就习惯住进新建之滨海城阔绰的楼房,或者很多人不明就里,根本无力抵挡这似是而非的建设洪流。不破不立,仿佛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痛苦和无奈。当庞然大物的化工项目盘踞在古雷山下时,人们也许能仰望到一种无力感,一个冰冷的壮观。当一声震慑云霄的爆炸声如雷讯至,居高层的古雷人顿感巨大的惶恐,飘摇而至。凌晨四点,警报的广播骤起,瘫于床褥的昏迈老妪竟以为是日寇将至,大哭不走了。五万多的古雷人裹着睡衣,罩着冰凉的雨衣,逶迤蛇行,往沙西,杜浔,远至县城去投靠亲戚。那时多数没有汽车,用摩托车,三轮车盛载一家老老少少,在漫天迷离的烟雨中,顿觉愈发的冰凉、荒凉、凄凉了。这一幕回忆,我朋友今日讲起,犹是激动。古人云: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当他回想那个夜晚,注视着昔日的村庄时,当古雷人夜行于雨,高处望墟之时,定会惊觉自己如同一只飞鸟,一只走狐,总不时停下脚步,遥望梦乡。

时间里有一个必然的过程,圣人朝闻道,夕死可以,俗人中午还得吃饭喝酒,住洋房;颜回居陋巷而歌,必是异类。大潮汹涌,谁能免随波逐流?当我们驾着快艇飞驰在海浪间,朋友引吭高歌,唱的都是黄家驹的歌。他有一个梦想,他的“黄金鲍”的梦想,成则大事业,失则小富贵。居于家庭之担当,长子的重负,他奔放要强的性格,驱使他奋起直冲,风吹日晒,抑或远走他乡。他心中的故乡也会逐渐淡化,当最后的城墙被清理后,当那面古老的石碑重新立在新区的大门口时,他的故乡也许会化为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嶙峋秩比的鱼排,一颗颗饱满坚实的鲍鱼。

就在那天,我们离开古雷登上了沙西镇的海月岩,无意间遥望到古雷半岛波光粼粼的滩涂海面,海西大道笔直地穿过乡镇,忽然折行,强悍地跨过大湾,莽莽苍苍地走向云霄、东山,直至广东,广西。古雷,只不过是它的一个过客,一个路边的小镇,一个消失殆尽的废墟,一个千篇一律的新城,一只汪洋中的小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