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大地上的月亮 作者沈飘

2021-12-27经典散文
[db:简介]
                                           大地上的月亮     

    一
    大地之上,月亮之下,我问小丈夫:“你小的时候吃过月饼吗?”他说:“没有印象了。”我噗嗤一笑。“没有印象估计就是没吃过。”“你吃过?过节我妈就给我们烙韭菜馅饼。”“那也是圆的嘛。”我俩肩挨肩地坐在苞米垄台上。我歪过头,脉脉含情地望着他,闻到他身上狠浓的汗渍味和烟草的味道。月光羞答答,朦朦胧胧地笼罩着大地。他吸着烟,烟头的光很亮,忽闪忽闪地映衬着他的脸,月光下他的样子很迷人。他望着远方,连看都不看我一眼。我也开始注视远方的大地。我双肘夹着支起的膝盖,双手托着脸,军大衣的毛领毛绒绒地立在我的脖子四周,大衣把我的身子围得溜严。我们的身旁是一堆一堆的金黄的苞米。
    二
    我最早吃过的月饼是奶家的。奶和老叔老婶一起过。奶是方圆有名的大神,经常有大人物道听途说,一个传俩,俩传仨的,就开着车来到招苏台河畔这个小村庄的一队来找她,寻医问药、问卜吉凶、求子求女、赶问仕途、缘深缘浅的。他们给拿的东西都是村人闻所未见的东西,秋天到来时,给的便多是月饼,谁家孩子大人赶上了,都会得到一块半块的。小弟是得过最多的孩子,奶给一块,爷给一块。小弟脸小,在人前抹不开吃,衣服挎兜大,也特殊聪明,多是羞涩着接过月饼揣兜就往家跑,让妈看,妈便接过一块给我们几个孩子分,一人掰一小块。那月饼多做工考究,上面有古老的花案,完美得近乎精雕细刻般,外面沾满了密密麻麻的白芝麻,看着像蚂蚁泛蛋似的,里面会有花生仁和红糖。这倒不稀奇,稀罕的是里面的像软糖似的小条条的红的、绿的青丝玫瑰。那时我们都说成青丝美味。现在想想也合理,好吃的嘛。我们每个孩子都把那一小块月饼放在手心里托着,细看,比着,看谁的青丝玫瑰多,看到红得诱人、绿得醉人,那物多鞠了巴嚓的。我们多是不忍心一口吃下去,而是用舌尖舔那所谓的青丝玫瑰,想知道到底是个啥滋味,如何有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青丝应该和年轻有关、和美女有关,比如女子长长的头发。玫瑰应该是一种粉红色的、浪漫的、妖娆的,只能看轻易不易触摸的鲜花。还用说吗?单是想想就是一种美好,何况看到、吃到。那是一种奢求。世间万物啊!我们慢慢地品着、慢慢地尝着,心里已经陶醉,也曾想入非非过,我的青丝、我的玫瑰……
    三
    记忆里的中秋节前后,日子总是和忙连在一起的,一跨进八月的门槛,人们便都兴冲冲的,见面时都说着和秋收有关的话题:“快秋收了,快过节了。”然后就你看他家、他看你家地准备起来。人们开始掐苏子叶,一串串地穿起来,仨一伙俩一串地搭伴摘小豆、豌豆,起地瓜、花生。会编筐的去河滩割些柳条编土篮子。人们把头年秋收完了卸下的木头车箱板拿出来修理一下,提前拢到车上,检查三号车的胎气足不足,把旧的木头把的老宽镰刀找出来,把磨刀石放在凳子上,旁边洗脸盆里放上点儿肥皂水,然后一脚着地、一脚踩住凳子一头,拉开架势,用手往磨石和刀头上撩点儿水,就嚯嚯地磨起来,不一会儿,刀头就锃亮。小丈夫也学别人,边磨边用大拇指试试刀刃快不快,然后再去大门外割树木试试快到啥程度。
    镰刀都是本村铁匠炉打造的,钢口烧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看着憨头巴脑的,但结实耐用。刀面的中间多高出一些,打上炉主人的姓,好歹也是祖上传承下来的一门手艺。这镰刀远近闻名,派过大用场,可谓真金不怕火炼,日久见功力。一把刀,能使好几代人。
    然后是平场院。把院门口夹的障子拔掉,把园子里的豆角秧、黄瓜秧、茄子秧、柿子秧、辣椒秧统统拔掉,扔到大门外去。把小黄瓜、小柿子、小茄包、小豆角、小辣椒用盐水泡几天捞出,统统扔到酱缸里。再摘些辣椒叶、罗卜叶、芹菜、香菜,烀点儿小土豆搅在一起,撒些盐、倒上水,做水咸菜。红辣椒就穿成一串一串的挂在窗户框上。然后把垄铲平,撒上些麦秸秆、乱草,稀稀拉拉的,再拎着水桶,用水瓢均匀地在上面扬些水。然后场院小的就人拉着滚子,场院大的就套上牲畜,一圈圈、一遍遍地压,滚子就吱扭扭地转,像一首古老的歌谣。最后压得地像大路似的硬、平平的为止。离节越来越近,屯里有喊着换地瓜的了。那地瓜多是岗地、沙溜子地才栽的,上洼地、河头地的屯子来卖。多是洼地这屯里有沾亲带故的熟人领着,一户一袋、一户一袋地往外屋扛、往地下一倒。多是顾及本村人的面子,也就你家看他家的,好赖都留下,反正留你不留他的,总之都留一袋,吃新鲜嘛。多是一斤地瓜几两苞米,到年跟前人家统一一起要苞米完事。
    着急秋收的多是地多人少的人家。堤坝上便人来人往,都拎着耀眼的镰刀,倒背着手,扬脸朝天地四处张望。人们凑在一起就互相点烟、就地坐堤坝坡上,边吸烟边用手指指点点,说:“这天太阳光还毒呢,着啥急,人急天不急。” “可不,早先生产队时必须等到来霜。” “现在种子和以前不一样了。”说啥的都有,越聚人越多……
    四
    我刚开始过日子时地多。家里其他人都打工去了,我和小丈夫在家种地。那时真年轻啊!爸妈也还不老,想想那时候真的是再好不过了。地好种,大片地都是马拉机,小片的零地就是犁铧豁沟人点种,可也快。可秋收就是个费功夫的愁人的活儿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一和万的比例。妈逢人便说“三春不如一秋忙”的话。妈那时还是满头青丝。孩子还小,妈便来给我们看孩子。我和小丈夫玩了命的往家收苞米。好在那时弟妹还没成家,爸还会让弟妹帮助先收我家的。为了快,苞米便带皮往下撅。撅得多了,车拉不过来了,那时一个村也没有几台机动车,多是借三亲六故的车或牲畜,或两家搭伙,你成全他、他成全你的,所谓两好轧一好的在一起干。苞米拉不过来就得趟黑接着拉。我们这儿多是河套地,一大半面积的土地都圈在招苏台河里,离家远不说,还得爬一个大坝坡,大大的斜坡,平时觉得挺好玩,拉一车苞米可就不好玩了。天一黑,弟妹要回家,我和小丈夫就披星戴月,一趟一趟像蚂蚁搬家似的往家拉。妈会说:“勤来勤去搬倒山。”我说:“我俩赶上愚公移山了。”边说边上前亲孩子几口。说:“孩儿,听你姥怎说呢,说你爸是愚公,你妈那就是愚妇了。我可不做愚妇,我是七仙女下凡人间。”我用手指点点女儿的小脸蛋:“我女儿是小龙女才对。”女儿咧嘴笑了。
    边拉边数着一车装多少堆,走的趟数多了,毛驴没有那么大劲了,人也没有那么大劲了。那多是八月十一二的夜晚了。月亮几乎就满月了,刚开始,天地之间还有些朦朦胧胧、影影绰绰的,有些东西只有探头细看再细看、眼睛睁大再睁大。妈说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好黑天不如赖白天。”
    上坡上到半路就要往下岀溜,我俩都已没劲,看看大地,也无援兵在后面。白天有时候跟人家的车碰到一起,都是合伙,一个车一个车往上推的,可这时候家家都休息了。我俩便随着车躲闪着后退,边退边笑,越笑越没劲,实在没办法了,便彻底让路,车和小毛驴一直退到大堤坝底下自动停止了,我俩也腿一软,一屁股坐地上了。小丈夫点着一根烟抽了起来,我俩手倒支在地上,望着天上的月亮不停地笑,有一搭、无一搭地说些关于月亮的是是而非的无关紧要的话。再起身时说好,必须同时用力,要和毛驴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半路不能笑,一鼓作气才能上去。说个上,就运足了力气,不说话。小丈夫用胳膊驾着驴车的耳板子用力往上推,往前探着身子,弓着背,俩腿绷直,一脚一脚往上倒,与驴车并肩前行。我在后面,双手扳着车后箱板,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豪豪着屁股,一步一步往上推,脚深深地扣住大地,憋着气,咬牙切齿地坚持着、坚持着。走着走着小毛驴来了精神跑起来了,它是借我俩的力量,驴也是通人气的,它知道,不上到大坝顶,它的主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驴四蹄紧倒腾地跑,小丈夫也跟着跑,我也拼命跟着跑,冲了上去。到了堤坝上,长长地岀了口气,直起腰板,大笑着,人车立在那儿喘息。望着灯火通明处(家里的雨塔灯还亮着),小丈夫在前牵着驴,我高一脚、低一脚地紧紧尾随着车。月亮洒满一地清辉,可以望岀很远了。回到屋,门缝里、锅台旁,有蛐蛐在一声一声地叫着。“有趣、有趣。”妈说:“家里有蛐蛐叫,是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的征兆。”卸完车,我们还会坐在院心,借着月光扒上一个小时苞米,趁妈在、有人给看孩子,必须抢时间多干。也不知道累,就知道早干完早消停。穿着大衣、棉袄棉裤棉鞋,围上围巾,找一个大袋子,装满苞米皮子,坐在上面,把上海制造的红灯牌小半导体收音机放在苞米堆上。小丈夫爱听小说连播,我不爱听那瞎白呼,我那时爱听纪宇的风流歌,有时还会拿腔作调地跟着朗诵几句“数风流啊!赞风流,当代的风流歌谁来开头” “高声唱,先天下之忧而忧。血沃中原啊,古老的神州。有多少人物千古不朽,花开于春呦,叶落于秋。历史不死啊,又拨新秀。君不见,江山代有人才出。现代人比祖先更风流。‘‘小丈夫不爱听,我俩就抢台,抢急眼了,我就说:“那评书里不常常说好男不和女斗吗?你听评书都听啥了?不让我听,我还不陪你扒了呢!”小丈夫就怕他的小媳妇了。妈在屋里听到就笑,说:“都是你爸把你惯的,可秧长的。”我就憋着笑。小丈夫就不敢惹他的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的黄毛丫头了。扒着扒着,会有白白胖胖的酱杆虫顺着脚爬入裤腿里,痒痒的,便回屋去找。借光上炕头暖和一阵,觉得热炕头真舒服。我会把手伸到孩子的被窝底下,或去摸她的小脚丫,摸着小小的、热乎乎的小脚丫,我就会乐,就幸福得无边无沿了。
    五
    后来又过了几年,孩子会走了、会跑了。村里四轮、三轮车多了些,可活儿都赶在一起,还是拉不过来,还是得趟黑,一家一家的拉嘛。天一黑,就都不扒了,等着装车,小丈夫去找车。那时农村还没人有手机。小丈夫去了便会帮人家装车,一家一家地装,好几家人聚在了一起,有直接往车上撇的,有装筐的,有拎着往车上倒的,也快,一会儿一车就装满。大地上,东南西北,到处是车的灯光,手电筒的光亮,人的吵嚷声,苞米打在铁皮箱板上清晰的咣当当的声,吆唤牲畜的吁喔声,喇叭的嘈杂声,发动机的突突声,乱作一团。车灯射出的光照出好远,灯光里,骑自行车的,推着自行车的,有的自行车后架上还夹捆灰菜或抓根草,人背着土篮子,驴、马、牛车闪在路旁,好事的回头手搭眼眶上回望,顺路就摆手示意机动车停,坐车捎回家。远处屯里,狗咬声此起彼伏。
    我就坐在地上等啊等!河对岸的一个一个屯子已经接二连三的亮起了灯光。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大地亮如白昼。我会感觉到有老鼠在苞米铺子里窸窸窣窣。不久有夜雾弥漫开来,带着丝丝缕缕的凉意。有歌声忽远忽近地飘过来:“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在家乡守望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
    最后一户人家的玉米装完,已接近午夜了。顺着河岸往家走,小丈夫背着土篮子,我挤在他前面得得瑟瑟的,月光下,我的影子也没个正形了。大地上,万籁俱寂,高高的白杨林兀自屹立着,静静地守望着大地、村庄、河流、烟火人家。村子里听不倒一声狗咬了。夜雾更浓了,月亮好像更高了,人走着,冷得上牙直打下牙。大地渺渺茫茫,似乎空旷无边,世界仿佛近在呎尺,又仿佛远在天涯。夜露打湿了高高的白杨林。河面上笼罩着层层白烟似的雾霭。河沿滩涂上,有麦子下茬种的新五号青邦高棵的大白菜,翘头的绊倒驴的大绿萝卜、大红桃萝卜、心里美大萝卜,细条碎叶的胡罗卜,粗枝大花叶的芥菜、大葱。白日里充满了无限的绿,生机盎然。现在都成了翡翠般模样。在秋的末稍彰显着醉人的诱惑。大白菜叶片上偶有露珠滚动着,晶莹剔透,让人想起远嫁他乡的女子月色里思念故乡的泪,一颗一颗又一颗。月光清清,河岸上,白日里那些枯黄的不起眼的野麻、荒蒿、古苍子、柳树毛子、狗尾巴草,在月光雾色里风姿绰约。我边走边笑,边哼着歌儿:“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送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尽管我天生五音不全,但我爱唱。高兴了唱,不高兴了也唱,没办法,我愿意。
    现在条件好了,家家园心都用红砖铺上了,做场院,很少听到滚子响了。人们也都想开、看开了,秋收也不急了,不起早,也不趟黑了,而是早早就回家。当然,过节该扒苞米还是扒苞米,也就是点零地,大面积都收割机了。一切都变了……
    月饼还是年年过节时要买的。走在繁华的街上,看着品样繁多的月饼,忍不住还是会买上几种外观精美的,但挑来捡去,最后必须还是要拿上一袋家乡本土产的老式月饼,不为吃,只为一种念想、一种美好的心愿。
    大地坦坦荡荡,月色迷人,天地之间,苍生不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