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北京崇效寺

2021-12-26经典散文
[db:简介]


      顺白广路往南,过枣林前街,路西白纸坊小学是原先的崇效寺。庙门在南边崇效胡同路北,正对白纸坊胡同。早拆了。庙门前的一颗老槐树还在,树身空了,靠铁架子支着。树冠倒生机勃勃的枝繁叶茂。
  崇效寺这座庙,历史久,名气大、故事多。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幽州节度使刘济,舍宅建的这庙。叫崇孝寺。元朝至正初年(1348年)重修。皇上赐额崇效寺。明朝嘉靖年间建造藏经阁,种了上千棵枣树。清朝初年,被人叫做枣花寺,庙后头的街叫成枣林街。庙前头叫陈家胡同。六十年代改叫崇效胡同。这庙比全国文保单位法源寺还早十八年,法源寺是贞观十九年建的(公元645年)。
  崇效寺素有“宣南第一名寺”的美誉。著称于世的是花木,枣花过后是丁香,到清朝末年就是牡丹花,培育的绿牡丹、墨牡丹令人叫绝,被称:“以牡丹冠绝京师”。三十年代每当暮春花期,铁路部门特开观花专列,运送京外游客,可见当时的盛况。各个时期都有不少达官显贵,学者名流前来赏花。解放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林伯渠、徐特立、黄炎培等也都来过。五十年代初,原北洋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应邀从香港回来,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见到庙里的牡丹管理不善,建议移栽到中山公园。1954年以后,就没有牡丹了,到六十年代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英国首任驻华代办柯棣华的夫人就曾专程前来。
  寺庙的出名,除去规模、历史、特色外,善于经营的主持和著名的僧人是重要的条件。名庙不一定有名僧,名僧却能带出名庙。名僧不外是有高深的佛学造诣,或有广泛的交游,或有艺术成就,或是躲进空门的末路英雄。历代都不乏这样的和尚。现代,远点的李叔同,弘一法师;近的身边的画家朱国良。当然出家比在家还忙,了却红尘又钻到红尘深处的高僧,也代有传人。
  崇效寺,明朝的名僧是了空和尚,山西大同人,俗姓郭,官二代。是朝廷镇守边关将领的后人。五台山天成寺出家,托钵云游四方,最后来到京城,结交王公贵族,名重一时。主持重修崇效寺,竣工剪彩,杨继盛(椒山)出席;(杨当时是部级官员,后来遇害,他的故居就是达智桥松筠庵,杨椒山祠)。还给庙里题词,写了“无尘别境”四个字。庙里立有“了空上人行实碑”,记载这位大和尚的事迹。
  清朝初年,拙庵和尚画了一张“青松红杏图”,后来成了镇寺之宝。拙庵俗姓张,扬州人。是洪承畴手下的武将,一同驻守辽宁。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锦州南边,松山、杏山一带和清兵会战,大败。拙庵逃到盘山,在盘古寺出家,盘古寺是崇效寺的下院。他来到已是清朝的京城,不忘决定命运的大败仗,对故国的恋念,对失败的不甘,对情势发展的无奈,以青松红杏隐喻松山、杏山。怀念旧国的前朝遗老,钟情这幅画,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康熙年间的大官,大名家王渔洋给这幅画写了青松红杏的题头,还有朱彝尊都给题诗写跋。“南朱北王”是当时对这二位的推崇。他们开了头,人们就题跋不断,但心照不宣的是都不说松山杏山的事。“青松红杏图”名声、地位不断提高。庙里和尚拿他当了摇钱树。想看,掏钱(施舍);想挤在名人缝里题字,就不但要钱,还要看社会地位。据说到清朝末年这幅二尺长的画已经长到几十丈了。后来画儿丢失了,贪心的和尚监守自盗。拿到当铺当了。光绪二十六年,闹义和团,八国联军占了北京,市面上乱。趁乱抢当铺。洋兵、有奶就是娘的败类都这样干。抢着东西要变钱,这幅画在琉璃厂露面了。被杨荫柏买走。入了民国,这事被崇效寺妙慈和尚打听出来,想买回来,据张次溪《燕京访古录》记载:“寺(崇效寺)僧妙慈,致意家君(张次溪他爸)请商诸杨氏。杨氏欣然归之,妙慈以牡丹十本为谢“。和尚请张先生跟杨荫柏协商,杨先生很高兴的把画还给庙里。妙慈给了杨先生十棵牡丹花。那会儿人厚道讲仁义。义利相较,义重利轻。现在的人,见利忘义。老北京话:“属刘海儿的——老在钱上站着。”
  古庙、奇花、名画、题跋手迹,崇效寺名满天下。自前清到民国,到解放初,政府官员、学者名流到崇效寺里赏花观画、礼佛用斋。像林则徐、康有为、鲁迅,四十年代张中行都来过,也都留下了有关崇效寺的文字。
  解放后1949年7月,印钞厂(541厂)职工子弟小学,迁入崇效寺。
  解放时庙里的方丈叫云安、知客叫泉峰,监院叫惟明。云安、泉峰、离寺他住。管事儿的只有惟明和尚,他把房屋地产都交给了人民政府。民政部指示,庙里的藏品要交由政府保管。惟明雇了一辆人力车把包括“青松红杏图“在内的字画拉到民政部,开了收条。惟明认为庙已全部归了学校,校长是一庙之主,就把收条交给了校长。经过六十多年的变动,还有”文革“那样的大动荡,怕是不好查找了。惟明和尚娶妻还俗,据说是以开餐馆为业,前几年才故去。
  崇效寺是在1979年以后,为解决教师住房,改善教学条件。拆除旧建筑,盖楼房修操场,成了设施齐全的学校,所幸是校园还留下藏经楼、老楸树(已列为文物保护对象),残存一块山门石刻匾额和嵌在墙上的碑刻。学校当局现在非常重视这些文物,用实物对孩子们进行爱国爱家、崇贤敬祖的教育,传承有物,育人有范。
  还把崇效寺的庙名融进了校训:崇真、效善、尚美。还以楸树为题,举办楸树节;编印校刊《楸韵》。充实孩子们的学习内容,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理念。在这种氛围熏陶中,真诚、善良、美丽的新一代的成长,一定会带来我们憧憬的真善美的时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