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东京文学12年12期幕后独白(附带作者文章)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作者简介:路延军,笔名楠雨,1974年6月生于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99年毕业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经贸系,市场营销专业。先后做过秘书、培训讲师、教师及《黄河口》大型文艺丛刊编辑、《黄河口晚刊》《商务时报》《现代交通报》编辑、记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1994年高中时,开始零星发表诗歌。2002年正式走上文学道路后,诗歌、散文、评论、访谈、报告文学等作品,先后在《青春诗歌》《诗刊》《散文》《十月》《中华散文》《散文诗》《诗潮》《绿风》诗刊《岁月》《文化与智慧》《中国文化报》《联合日报》等全国近百家报刊杂志发表。获过几次奖,部分散文和诗歌被选入多种丛书。
  个人专著有《随一条叫母亲的大河去看海》《城市意象》《漂流瓶》《黄河口诗人部落》(合著)《终点之后的旅程》等5部诗集;散文集《平凡家事》1部;长篇小说《文学青年》1部。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鲁班公寓14号楼2单元502室
  邮编:257091
  电话:13518660631
  
  
  写意散文四题
  
  给生命套袋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苹果大都是套袋的。所套之袋,有塑料袋和纸袋两种,前者居多。隔着柔软、单薄的塑料袋,里面的苹果若隐若现,恰如一个躲在纱帘后的美女,令人心动,真有当年白居易千呼万唤的“琵琶女”的意蕴!
  待剥去塑料袋,一个色泽鲜亮,通体饱满、圆润的苹果便立体地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股淡淡的清香随之飘入鼻孔,入肺,进而飘进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每一个细胞都有了想“吃”的感觉。垂涎三尺到不至于,但唾液在口中涌动,是肯定的了!
  我的家乡有很多苹果园。最初,果农除了定期给果树喷洒农药之外,并不给苹果套袋,任凭果实在枝头自由生长。从开花、结果,到成熟,一个苹果要穿越春夏秋三个季节,近贰佰天——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万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免不了经受各种恶劣天气,更免不了虫啃、鸟啄……本来又红又大又圆的苹果,如果了“疤痕”,其品质将大打折扣!果农自己看了,也难免皱眉;而买者,更是借此狠命杀价!
  后来,不知哪位有识之士,开始给苹果套袋。
  套袋是从苹果的“童年”开始的!
  因为塑料袋是透明的,所以不影响苹果接受日光照射;而且还能防止各种“破坏分子”搞破坏;最关键的,是阻止农药直接喷洒在果实上,大大降低了有害物质对水果的侵入。因此,套袋的苹果,不仅长得个大,而且没有瑕疵、疤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水果、蔬菜、食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天然的东西,备受人们的青睐……
  苹果从结果到成熟,要经历漫长的岁月,要面对各种挑战、困难和不幸!人,何尝不如此呢?谁又能一帆风顺、没有沟沟坎坎呢!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除了要有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诸多优秀品质之外,更当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生存道路上保护自己……就像苹果一样,给生命套袋!
  给生命套袋!
  并不是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也不是让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更不是奸诈、狡猾!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哲学!因为,他在接受一切美好事物的同时,尽量避免了与恶接触的几率……
  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
  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你也需要失败的经验。我的本能让我绕过了生命的暗礁,就像你们现在面对的困难一样,你们必须学会如何征服这些困难。
  这是美国著名篮球名宿杰里—韦斯特在洛杉矶橙郡2010年度汽车经销商协会的年度午餐会上说的一段话。他的话突然让我对“失败”和“成功”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领域,恐怕没有人不想成功,巨大的成功!有谁愿意做失败者呢?“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名言警句,有谁不知道呢!胆识,知道了,你理解么?理解了,你能抓住其精髓么?……
  先说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吧。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金属,曾进行了100次试验,前99次都失败,只有第一百次的时候,才发现了钨。对于这件事情,爱迪生自己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与其说我失败了99次,倒不如说我成功地发现了99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喜欢篮球的朋友都知道:NBA现役球员科比•布莱恩特,被誉为当今联盟第一人,他自参加联盟至今,创造无数传奇、取得五枚总冠军戒指。可是,大家也很清楚,自“OK”组合解体后,即2003年至2007年,湖人队都与总冠军擦肩而过。你说科比没能力么,他单场拿80多分、几次带领湖人队进入季后赛、杀入总决赛……面对失败,科比一改往日“打球‘毒’”的作风,放平自己的心态,注重、发挥团队效力……在2008、2009年终于蝉联了总冠军!2010年NBA联赛正如火如荼,如今的科比正带领湖人队朝他们的第二个“三连冠”冲刺……
  在日本,原一平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原一平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轻时,游手好闲,素有“小太保”之称,后来在故乡混不下去了,他便跑到东京,做了一名寿险推销员。刚开始,原一平的推销很不成功,他最穷的时候,连坐公车的钱都没有,而且因为没有业务,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撵走了……然而,原一平并没有被一次次的失败所击倒、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总结经验,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据说,他能模仿100多种微笑……后来,靠着“微笑”,原一平连续15年成为日本保险业的全国“第一”……最终赢得了“推销之神”的美名!
  我想: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在人的一生中,总也少不了失败,而且不止一次的失败!同样是失败,有的人将失败看作一次“考试”,有的人将失败总结成经验,有的人将失败转成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将失败看作耻辱,看作无能,看作没有希望终点,而故意去忽略失败、回避失败、扔掉失败……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人短暂的一生中,少不了风风雨雨、磕磕绊绊,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的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不可预知的未知……正如杰里—韦斯特所说,我们除了本能得绕过生命的暗礁之外,还需要失败的经验,因为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
  做一个有胆量的人
  如今,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的有的是。可见天下有才华、学识的人士之多!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你也常看到并佩服这样一些“前辈”:他们遇事、做事、处理事是沉着、冷静、谨慎而周全……简直可称智者,但真正让让他们“挑大梁”“独当一面”或“另辟蹊径”,却又做不来、扶不起!另外,还有一类人——此类人,惯于生活在固有的程序里,工作也算勤恳,对上级是唯唯诺诺,与同事是勾心斗角,处理事件则是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犹犹豫豫,没一点主见,还自以为精明,但终不见有什么作为和出息!
  来自美国的企业家协会的一则统计资料显示:天底下做大事成功的人,并一定是满腹经纶、注意或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多个学位证书的人。但这些人在一点上非常相似:他们的胆子都特别大,起码比一般人都大。而据我国一些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说,在对一些领导、企业负责人、创业者等的培训内容中,培养、锻炼其胆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对于这种现象,专业人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胆子小的人,心理素质差,被世俗的道德、准则和条条框框所左右,不相信自己、也怀疑别人,害怕失败不愿意承担责任;相反,胆大的人则心理承受能力强,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尝试、敢于担当、不太在乎成败与得失!
  事情究竟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不妨看看下面几个小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赵,历时2年之久的长平之战拉开序幕。当时,名列战国四公子的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到楚国求援。为此,赵胜想在自己的门客中挑选20个文武兼备之人随其出使,但结果只选出了19人。其实,在赵胜上千的门客中文武兼备者何止20人?只是有多人不愿意、也不敢跟随赵胜冒险!正当赵胜尴尬之际,有一个自称毛遂的人,凛然自荐随行,且毛遂不辱使命!这便是历史有名的“毛遂自荐”的典故。毛遂的行为说,不仅表现了他勇敢、知恩图报和勇于担当优秀品质,也说他机智、聪颖,善于抓住“成功”的机遇。至于“毛遂出其门下三年二不知其才”,也只能说明赵胜“有眼无珠”罢了。
  2002年,著名笑星、喜剧演员周星驰为拍摄接手的“哇哈哈”广告,海选倩仔靓妹。前来参赛的人员真可说个个“天生丽质”。但让周星驰瞪大眼睛的却是一位来自广州的“极品美女”,这位美女也就是后来电影《功夫》中“龅牙珍”的扮演者——陈凯师。因为长相丑,陈凯师自然落选了,而且还被周星驰当场“羞辱”:“……你怎么会觉得自己美女呢?……”女人尤其在乎自己的相貌,女孩则更甚!然而,面对在场的观众、场外的观众、对面的评委和周星驰的“讥讽”,陈凯师却平静而勇敢地回答:“因为我自信,所以我会成功!”也正是这句“勇敢”和“自信”,让周大导演“难以割舍”,不想“浪费”。所以,周星驰将“龅牙珍”的角色给了陈凯师,而陈凯师也靠这个角色获得了自己的“成功”!
  最近在网上看了流浪歌手陈州的故事。陈州失去95%的双腿,然而,陈州却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疾而自卑、颓废,而躲在家中,他更没有对生活、人生绝望!相反,他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街头,“走”向一座又一座灯火阑珊的都市……陈州把自己的歌声、热情洒向了每一个听他演唱的人!对于一个没有腿的人来说,跳街舞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然而,陈州却勇敢地对自己发出了挑战!2008年,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陈州驱使着自己的三轮车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行驶4000多里路,完成了他的“感恩之旅”!在汶川,陈州为了抚慰灾区人们心灵和身体的痛苦,他在废墟上、在医院里、在帐篷里、在安置点……陈州用自己的歌声唱响了灾区!在爱情上,陈州大胆地一个健全的叫喻磊的姑娘……他们还有了一双儿女!靠着胆量、勇气、执着……陈州获得了成功,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中国有句古话:才、学、胆、识,胆为先。
  然而,世人却一直以来都不怎么欣赏——胆!甚至是误解——胆!比如,你那些有胆量走自己的路的人,往往被人耻笑、孤立、打击,被人说“不务正业”或“不跟人一样”等等。更可悲的是,还有一些人扭曲“胆”!比如,以丑闻、丑态出名的马诺、兽兽、芙蓉姐姐、凤姐们,她们胆子是够大的,但她们的胆子却显得那么肮脏、龌龊、滑稽、愚蠢!其实,她们除了让自己更加“贬值之外”,还给素有东方神韵之美的中国女性抹了黑!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李白的胆量、自信和勇气!不论尘世如何变迁,时光怎样流转;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能够真做事、做大事、做大事成功的人,都是有胆量的人!上面的三个小故事,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这沧海一粟却印证了这样一种说法:胆量,往往才是承受生活中一切艰辛、做一切事物的基础!
  要知道,才华、学问、知识,是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的,而且比较容易!这就如开头说的,现在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满地都是,而且会越来越多!但在这庞大的群体中,真正有胆量的,又几个呢?可是,旧故事新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有胆量的人,不怕困难、挫折、失败,甚至死亡的人,才能做成天下大事、取得人生的辉煌!
  既然如此,那么,从今天从现在起,就让我们做个有胆量的人吧!
  挂钟及其钟声
  我读书写作常到午夜,甚至更晚。这时,周围或远处早是一片黑的朦胧,夜风习习凉爽宜人,饱受一日酷暑的人们,已经安静地睡去!房间的窗户,我都开着,任风的流水穿堂而过,吹去我皮肤上的汗珠和内心的寂寞!
  四处游走的风带来夜的消息,无比辽阔又蓬蓬勃勃的声音。声音里有似有若无的私语,有各种小虫振翅,有婴儿似醒非醒时的啼哭,有偶尔的狗叫,还有夜车驶过城郊的隆隆……然而,这些声音里有一种让我如沐春光、梵音或圣光的波音!那波音令我安静、心动、动情,继而去聆听、想象、寻找,转而又沉入记忆的遥远与漫长……
  一听,我便知道那波音是挂钟发出的钟声!这样的钟声,我听过很多年,数过无数次;听着听着我就长大了,数着数着我就远离了故土,被命运搁浅在都市的沙滩上。很多年前,我家有那样一座挂钟,就挂在老屋的北墙上,如今回想,仿佛还历历在目!
  如果没记错的话,挂钟是北极星牌的,产地不记得了。挂钟的构造非常简单,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不大的长方形木头盒子!盒子是木制的,一身黑。盒子上部是一个银色的表盘,1至12个阿拉伯数字正好绕盘一周;盘心固定着三个指针,分别代表小时、分钟和秒,它们像三根手指指指点点,弄得我晕头转向;盘心两边各有一个弦眼——小枣般大,上弦用的。上弦用的带扁耳的小铁管叫:钥匙。既然是钥匙,怎么没有钥匙上高低起伏的小齿齿?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真正的神秘藏在表盘后面,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齿轮咬在一起,悄无声息转动。我曾多次趁父母不在家,去钟盒里探险,但终没“得道成仙”!钟摆挂在齿轮间,长度大约有盒子的一半多点,摆锤扁圆锃亮,像个小铁饼。钟摆一旦动起来,似乎就不会再停下!从左到右,再返回;弧度均匀,很有分寸。眼见着摆锤就要碰到盒子了,它却来了个华丽转身,重走“回头路”,真是“海雨天风独往来”!我呢,眼睛被摆锤摆得发酸,脑袋发晕……
  如果说挂钟让我着迷,那么钟声则使神往!
  那钟声,悠扬、沉稳、清越,飘飘荡荡,一下跟着一下,如水面上的涟漪一圈一圈向周围晕散……好像一种音乐、一支歌、一首诗;又仿佛一种诉说、一种祈祷、一种安慰、一种召唤……在它的气息里,一切都会变得安静、温顺,一切都会变得虔诚、透明!它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样的疑问又把我推进钟盒里,可惜一次次的探寻、搜索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后来只能竖起耳朵听,像个小和尚一样专注、虔诚……
  钟声,轻轻敲响黎明,鸟儿在窗外叽叽喳喳地歌唱,金灿灿的阳光映红了蒙在木窗棂的塑料布;于是,孩子们从被窝里爬出来,去学校早读。夕阳无限好的黄昏,钟声越发美妙!钟声的悠扬、飘荡里,鸟群归林、农人、孩子和牛羊走向村庄;钟声飘飘渺渺地扩展,扩展到屋外、村外、野地里,连接起火红的晚霞和澄澈的月光。夜晚,钟声抚慰着乡村的寂寞、宁静,诉说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灯光里的背影、故事、笑声;温暖着房梁上燕子、屋檐下的麻雀;抛洒着漫天的雪花……这种时刻,我像绵羊一样静卧在热烘烘的土炕上,心里默默地数着,一下,两下,三下……数着数着,我就睡了;听着听着,我就走远了……
  挂钟的钟声是我在走出乡村之前,听到的最美妙、最神秘、最圣洁的声音!挂钟是那时村落里唯一的钟表,而且非常稀有,只有几家富裕或外边有关系的人家才拥有这种钟声。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对一个农户来说,挂钟确实是一件过日子的“大件”,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私家车!拥有一座挂钟,不知是多少人的日想夜盼!挂钟在我家墙上挂起来时,大约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村里有挂钟的人家,也不过四五户!
  我74年出生,那是文革和人民公社的尾声。生产队的钟声,还依稀记得。生产队的钟酷似窝头,吊在木头杆子上,当啷着一根绳子头,丑陋无比,寒碜得要命;而且钟声混乱、急促、刺耳,总是弄得人们手忙脚乱。不过,也没几年,那钟和钟声便尘埃落定、杳无踪迹!在土地和村庄之外,我听到过很多种时间的钟声,马蹄表的、学校的电铃的、火车站汽车站的、手机铃的,等等。然而,这些钟声从来也没给过我挂钟所给我的一丝丝感觉一丝丝感动!
  其实,我家并不富裕,应当说是一贫如洗。父母结婚时,穷得连一支水桶都没有,怎么能和富裕沾上边!我在不少文章里说过,家中的每一件东西,不论大小,都是父母靠勤俭节约和卖干青草的钱——一年一件或几年一件,慢慢添置的!母亲说过,挂钟就是拿积攒了三年卖青草的钱买的。可惜,那时我年幼,并不懂得在那美妙钟声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艰辛和苦涩!
  后来,挂钟随我们搬进新居:六间高大的砖瓦房。
  那时我正在高考冲刺途中。后来,我在都市的灯火阑珊中追逐梦想、奔波生活。再后来,我在高楼上安家、娶妻、生子,梦想难以追寻,但生活不得不换挡、加速!几年之后,挂钟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老出毛病。最后,它一头跌倒在没有尽头的时间里。也许,它真得老了,老得走不动了!而此时,各种电子钟表洪水一般席卷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挂钟被淘汰了,时髦的说法叫落伍!挂钟终于从墙上走了下来,退出人们的生活,走到放杂物的屋子里躺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任凭尘埃的掩埋、封存;只有墙角的悠闲的蜘蛛,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结着生活的网……
  挂钟来到城市,必是追随一个老人;一个老人来到都市,必是源于一种亲情。时代无论怎样变迁,父子或母女的关系却不曾有一丝一毫地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对此,我深信不疑!在今天的时代,除了父辈,还有哪个年轻人会将一座挂钟挂在几十万元买来的楼房里呢!说实话,我倒是一直想将老家的挂钟请了来,日夜陪伴着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倒不在乎!可怜我,心有余而力不从心——这样的心痛我不知该如何说……
  
  
  
  幕后独白
  时令已经指向2012年岁末,一个原本平庸或者简单的时段,却因为玛雅预言的所指,末日情结的再度腾起,莫名地于大众话语的空间内高蹈开来。想起上个世纪末尾时段甚嚣尘上的“恐怖大王从天而降”的各种传言,再来对照索尔仁尼琴的一个判断,即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对新奇的无止境的迷恋,也许,人们的心头皆会有所思。从一个善意的角度去理解,这种恶作剧式的末日情绪泛滥权当是人们儿童化的搞怪表演。
  这一年,我指的是《东京文学》改版的一年,刊物实现了文学上的真正回归,小说栏目推出系列重磅文本,辅以评论者的现场声音,使得这一重点栏目活色生香开来。而散文窗口也是摇曳生姿,陆续推出来自省外的诸多新人作者,风格多样,自成一体,从而见证了开放、多元、宽容的办刊理念。所有的新变化,皆来自擎大旗者张晓林先生及编辑部同仁齐心协力之结果。
  本期刊发的散文组章为四篇断简式写作的组合件,作者路延军先生来自山东这一散文大省。四篇文章,从路数来看,前三篇走的是哲理路数,后一篇乃回忆性散文。先谈哲理路数,其实这个路子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以来逐渐窄化,若缺乏艰深的笔力和深邃的思想,很难突围而出,品格卓然。大约是在十年前,山西文学院院长、散文家张锐锋先生在新风格散文研讨会上就曾指出,过去的散文是一种教育关系,写作主体与读者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它要求作家拥有至上的学识智慧和精神品格,也拥有无往不在的正确性,这一点非常令人生疑,且不说写作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就接受层面来说,作品与读者间的平等关系在其前提上是被取消的,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真诚的交流恐怕成了大问题。张锐锋的这番谈话可谓直指诸多散文的软肋,尤其是哲理路数的散文,诸如周国平、林清玄等,除了在低端读者群体中拥有其响应力之外,一旦遭遇成熟的读者,作品中作家主观建构的高塔很容易轰然倒塌。就拿作者这三篇哲理散文来说,很遗憾,我看到的是依然是经过文学包装的成功学抛售模式,这种模式的成立需要一个先验的价值判断,即指涉的成功学内涵为社会价值理念的核心构件,问题的关键在于,除了拜物教的因素及金钱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外,在今天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已经找不到一种价值理念能够统摄社会整体的思维认识,成功学也不例外。放到思想文化体系里去观照的话,当代的成功学一旦遭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遭遇庄子式的本体颠覆,遭遇儒家的治国平天下,遭遇现代语境中的启蒙情怀以及科学、民主的阐发,其轻薄性、易脆性便显露无遗。
  就具体的艺术处理来看,三篇哲理散文讲述了很多例子。这种写法同样问题重重,因为例子的介入,显然承担的是说服的功用,这是议论文常见的处理方式,而非散文式的。纯正的散文更突出事件的凸显,因为事件本身附带的温度会指向某种迸发和照耀,由此见出书写的力量以及内蕴的情致。
  最后一篇回忆性散文就选题来说,很有内涵,作者在这一篇中也找到了某种温情投射的正确路径,往事也好,回忆也好,因为具体的物件,它的摇摆和历时性沧桑,而散发出应有的光泽。这个路数应该是作者以后着力的地方,童年不仅是一颗大树,也使得成年生活的区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建基于切实的自我经验,写作者的回望与抚摸会使其得到一种对根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中找见自己。
  
  
  简介:刘军,男,河南商城县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当代小说、散文评论工作,有评论文章见于文学报、中国艺术报、都市文化报、人民日报、读书、随笔、扬子江评论、名作欣赏、飞天、创作与评论等报刊杂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