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双周评六十篇:隐藏在村庄里的另一个世界 ——指尖散文之解析(王克楠)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隐藏在村庄里的另一个世界
                                                      ——指尖散文之解析
  
                                               王克楠
  
  收到指尖的《河流里的母亲》好久了,颤颤地不敢打开。我从来是这样的,对于好散文抱着敬畏的感觉。国庆过后,处理完身边的杂事,终于打开了她的散文集,一篇一篇读下去,感受着她的语境以及语言“发生学”,写作是重要的,写作发生在什么环境和什么心境更加重要,我在想,一个居住在太行山西麓,被大山隔断了眼界的女子居然拥有如此的情怀,写了不同凡响的《河流里的母亲》,是勤奋,还是天赋?应该后者的成分居多吧。
  散文家在写作的时候,大部分面对的是生活的现象,而极少数可以面对整个世界,而指尖就是面对世界的人。在她的笔下不仅没有腻腻歪歪的小资情调,甚至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倾向也没有,一切都自自然然地发生的,发生后有自然产生文字。面对世界。指尖在尽自己的心力回答“世界是什么”“世界上为什么发生这些”,她对世界的刻画不见得可以得到大众的欢迎,但她有自己的读者群,读者读毕她的散文集,总会在心灵的某一些方面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笔者在不同的场合说过,一个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有自己的根。对于指尖来说,这个根就在太行山的小山村(至少现在是这样)。一方邮票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一个小村也可以透露世界的信息。指尖写的山村都向我们透露了什么信息呢?答,是时间在山村的游动,是树木和建筑的新生和衰老,是微小事物在村庄里的存在,是月光对村民心灵的抚慰,是四季变换对村庄的侵蚀,是大拆迁给村庄带来的隐痛,是对神仙和鬼怪存在的观望........这些物态是北方村庄经常可以看到的,看得到,并不等于留心,更不等于用属于自己的语境写出来,而指尖做到了,一个女子,用她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写作,写出一篇又一篇不同凡响的散文,对山西省散文的贡献。
  凡是潜力极大的作家在素材的选择和语言使用上,都有一种神秘感和蛊惑力,指尖亦然。读她的《我们》,作者一直在用力接近“她”,但她到底是谁呢?最后才揭秘是抱养过来的。这个散文文本的意义在于不仅仅写出了一个女孩子被抱养过来的生活真实,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努力接近生命的秘密。人的生命有许多连自己也无法解释的秘密,你的秘密,他的秘密,大家的秘密,共同构成生活事件的隐形。更令读者受到启发的是《人神共在的村庄》,这篇散文直接指向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事物(恐怕显微镜也看不到),这些事物或者约定俗成,或者在一些事态上间接地显现,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原始宗教的魅力。村庄是没有宗教的,作者所写到的这些“神”大多与村民的生活有关,水有水神(龙王),土地有土地爷,守大门的有门神,管吃喝的有灶王神,还有约定俗成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这些神灵的出现反映了中华民族由于宗教缺失而造成的心里恐慌。
  在指尖散文集第三辑“焰之舞”里,大部分是写的人和神的共在以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作者详细地写了神仙的活法,写了夜晚是属于神仙的,写了神仙们的聚会和饮酒作乐,说实在的,神仙们的生活是凡人看不到的,指尖对神仙们的生活描写可能属于“合理想象”,偏偏合理想象给读者形成了阅读冲击感和思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太行山的小村庄,存在着人神共在的情状,人敬神,神也帮助人,难道不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吗?神不仅帮助人,还惩罚人,就间接帮助了人类社会,尤其是限制了人的劣根性。人在有意识地去作恶的时候,想到了神仙会惩罚自己,会收敛一些。唯物主义过于强调人的万能作用,鼓励人是世界的主宰,一些畸形的人做事便肆无忌惮起来了。从大的方面说,人类历史的上的战争,从小的方面说,某一个人在村里说了算,可以代替神说话,就使得原始的农耕文明大大地打了折扣。在指尖的散文文本里,有一个半人半仙的人物——看庙人,这个人物既通晓神仙们的生活,也了解尘世人生的追求,这个“中间人物”耐人寻味。
  指尖的散文属于叙述散文,她在抒情和认知两个方面找到一个结合点,她的文本是平静的,凡是被叙述的事物是不平静的,这是指尖散文的叙述特点。润物细无声,她不紧不慢地叙述生活事件,擅长节制和简练地表达自己。指尖的叙述是有深度的叙述,这大致来自她对生活的“多思”,多思,自然就看到了另一层的真实。指尖的叙述语言平静如水,但是感情藏在平静的叙述里。读者阅读指尖的散文,时常会忘记她的性别。因为指尖总是有意无意地远离女性作者的娇柔。一个人的语言是一个人的血液。,你的血液是什么样子的,你的语言就是什么样的?指尖的散文是朴质的,朴实到直逼内心的程度。在笔者的眼睛里,语言应该是钉子。从指尖的散文文本看,她对散文语言是敬畏的。她的叙述语言接近口语,又不同于口语。她的叙述有点像小说的万能叙述者,但又分明有着确定的指向。她对读者的悟性有着充分地相信,她的叙述语言不拉过程,点到为止,为了模糊过程,她有的时候会从古汉语里借来一些言简意赅的词语,古为今用,恰到好处。
  必须说,指尖的散文在选材上从来不拒绝琐碎的微小事物,无论是乡村,还是写城市,她都精心选择能够展示“自己的世界”的素材,从来不忽视了乡村里的树木、空气、水、蚂蚁、蟋蟀、草等等。《水上之书》是通过对一个人的档案的咏叹而逼近心理真实的,。《我们》是通过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定来展开“人来自哪里”的思索的。《被时间咬住的人》包含的五篇散文,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物质和精神之间关系。说到选材,在散文的具体操作上,该从生活截哪一段?写到纸上怎样裁剪,不同的人,路子各自不同,但是抵达的境界应该是一样的——生活真实。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笔者虽然没有与指尖谋面,但是知道她写散文绝对不是“玩玩”,而是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来认真对待的。有的时候,指尖的散文会出现“自言自语”状态,是作者说给心灵的,这部分恰恰是她散文里的精华。只要认真地生活,每个人都有心灵。哪些东西可以进散文呢?关键看有没有经过心灵的过滤。进入指尖散文里的物态,大多是发生在太行山村庄里的,有老井、庙、村里的花卉、各种北方的树木、鸡、小狗,还有刻在她心里的乡村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她的亲人,如对她一生影响极大的祖母,还有她的邻居和少女时代的玩伴。
  指尖十分注意物质对精神的反作用,她的散文文本里,有房子、庙宇、教室、禅房、老井、石头、窑洞、街道、操场、象棋等,有树木、花卉,还有女性专有的绣鞋、嫁笚、头绳、胭脂等,物质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一旦与人的生活相联系,就不单纯是物质的东西了。在指尖的散文里,房子是用来寄托感情的,庙宇是神仙居住的,老井是村人生命之根,窑洞里的生活是接地气的生活,街道可以映现出时代的变迁,树木是有灵性有感觉的植物,花卉可以寄托人的品格。
  指尖散文里的物态大多数是北方农村共有的,但由于当下的城镇化运动和时间的推移,这些熟悉的景物就显得陌生化了。写什么样的东西才能“不朽”呢,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魔方呢?那就是在你心中挥之不去而且不和别人雷同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在你清醒的时候和激情时都存在的,清清楚楚又模模糊糊,笔者猜度指尖下笔写散文正是为了完成“挥之不去”的东西,它们在作者的心灵内和作者一起成长,终于找了一个机会被作者写到了纸上。这就涉及到了审美,指尖是一位喜欢远距离观察生活的人,即使是她经历过的非常熟悉的乡村生活,她也是习惯远距离地看,以便获得一种空濛感。指尖不会选择告诉读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她仅仅告诉读者太行山的一个山村确实存在过这样的生活。在散文的结构上,指尖喜欢用几个小的散文版块去表达一个大的意象。意象的游离是她散文势态,读她的散文,会感到文字很干净,场面推进也很自然,即使是跨越度很大的场面,也会被她处理得处乱不惊,为何?因为她很好地把握了意象的流动。散文是用画面来说话的,但是指尖善于化画面为意象,就显得从文本叙述上不断档,不闪腰。
  虚实之间的近乎完美的结合,也是指尖散文的一个特点,她的散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构成了迷人的散文文本。指尖很少围绕一个社会事件或者生活矛盾去写散文。社会矛盾转到了她的散文,就显得隐性了。即使是专门写人的散文,如《祖母张氏》《河流里的母亲》等,也是把人物放在一个令人深思的背景里,有男权社会的侵袭,也有说不清到道不明的生活琐事。值得指出的是,她散文的闪光部分往往是在“虚”的部分,这部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反而被作者写的很扎实。说到叙述,散文的叙述是清晰一点好,还是朦胧一点好,不可以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有时候清晰一点好,有时候就朦胧一点好,连数学还有“模糊数学”呢,模糊性也是事物的内在本质之一。散文叙述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说,指尖是带着感情叙述的,无论是对简单事物的白描,还是对复杂事物的呈现,都是以己度人,感情深深。笔者注意到,情感一旦到了她的内心,就转化为理性。
  一个作家是一种多面体和综合体,写作的时候,就是要将多方面因素集中到一点上,需要整合自己的各种文学素质。小说强调细节,散文则强调印象,一篇散文读完了,没有任何鲜明印象,那这个散文无疑失败了。散文是灵动的,情感和意象是可以跳跃的,不管跳跃也好,不跳跃也好,总是在读者心中形成一条线,或者是一个印象。指尖的散文从文本上无意直接指向“思想”,但是由于呈现了生活的真实,使得她的散文有了思想的穿透力,比如她对中国传统的男权势力的批判:散文里有对祖母裹脚的描写,有对祖母生了男孩子而受到村民尊重的描写,还有她的姑妈因为是女性而差点被生父母溺死的描写,还有为祖母和诸位祖先因为迁坟后,作者欲收留家谱而遇到障碍的描写.......一切都指向了中国的男权社会。毫无疑问,男权社会的盛行,是中国封建劣根性的温床。人生而平等,在男权社会面,就显得虚弱而欺。
  指尖虽然作为一个女性,但是她的散文是有担当的,她有意或者无意就对当下的人心世情,有了一份不曾宣告的担当。尽管这样的担当在她的散文里还是涓涓细流,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已属不易。如果允许对比的话,从另一个角度说,她的散文集《河流里的母亲》并不比新疆作家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思想含量以及艺术成就低,如果有差别的话,即是指尖的散文集要比《一个人的村庄》更温润一些。指尖散文内在的东西尚需要批评家去阅读,去发现,去重新划分山西省的散文地图。至于作者本人,则需要趁着年轻多充电,积攒力量,再次超越,争取为中国当代散文做出相对大的贡献。
  
                                                           2013年10月10日完成于西山书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