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三评新散文观察网站“千字文现象”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世界上有些事情是需要责任感的,责任感并不是强加的,而是自愿(有点像爱情),比如为新散文观察的“千字文现象”写评,并没有中央发文件要求笔者这样做,也没有哪位文友留言要这样做,只是凭着对这个园地的朴素感觉,觉得马上要过年了,该为朋友们做点什么,给朋友寄雪花过去,显然不行,邮路上就会化掉,还是写个评吧,暖了朋友,也暖了自己。
  “千字文”仅仅是一个说法,世界的散文,如果按照篇幅分类,无非短散文,超短散文,长散文,超长散文四类,“千字文”应该属于短散文,篇幅在1000字到2000字之间的。有人说,读短散文节省时间,可以“短平快”,不是这样的,短散文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让人节省时间的,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汉语的外延性,让文字在最短的篇幅放光。
  前些日子,在一个群里和文友们做了一下探讨,认为千字文写作一定要注意采撷生活的“微现场”以及细节的发现。千字文写作常常是用来表达生活的情趣或感悟,以小见大。针尖大的洞,却穿在心头上。千字文写作虽然短,其精神内质并不低。千字文写作不太注重事件的过程,而注重细节和精神。千字文写作讲究切入点要“毒辣”,常常选生活的一个点,而不是截面,更不是全程。千字文写作对著文人要求必须人情练达,要善于发现人性的不合理地方。
  这样的讨论有没有合理的地方呢?显然是有的,尽管有,还是面对小众,并非大众,而且这样的讨论还有空洞的地方,比如什么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横截面在哪里?人情练达的标准是什么?是那种生活里的万金油吗?我和朋友无法讨论下去,因此,私下又对千字文的招数进行研究,体会到了六点:1、千字文写作于细微处见功夫,在平时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再次发现。2、千字文写作注重生活情趣,没有情趣,就没有热爱,没有热爱,就没有散文。3、千字文写作需要通一点禅意,讲究意会,独抱琵琶半遮面。4、要善于把长过程,剪短为片段和碎片,在碎片上下功夫。远离概念,把人性的东西化为细节。5、千字文讲究侧面描写,侧面突破,躲避开正面描写。分泌出生活的味道,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画面。6,千字文要求写作人有一定的书卷气,有点酸文人的味道,不向五斗米折腰,这样才能呈现出精神来。
  散文写出来了,就化为了遗憾;论点出来了,也是遗憾的,因为不可能没有漏洞。人在强调一个东西的同时,容易把另一个重要的东西丢失掉。比如站位高,“高”并不是物理位置的高,也不是“政治口号”的高,与这些“高”相反,有的时候确实是需要姿态低一点,低到民众里,低到土地里,这样的姿态低一些,反而更能彰显精神的强大。仅仅说“高”,又高到哪里呢?总不能像鲁迅先生描述的“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吧。你要站的高,不是站在云彩上,而是站在生活的边缘,需要离开自我看自我。还有“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讲究发现,但千字文更讲究发现,没有读到的发现,一个人翻来覆去总是重复,烦不烦啊?在千字文里能发现什么呢?当然是发现有独特承载意义的细节。细节很重要,为什么很多朋友抓不住细节呢?笔者认为还是一个习惯问题,平时观察生活的时候,热衷于观察西瓜的人,必定忘记了芝麻。青年作家端木赐说:“保持敏感的特性,情感,思考,都能通过微妙的小事物呈现的。”他的体会是到位的。千字文闪光之处在于精炼,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用处,这是需要考量一番作家的精炼能力。
  呵呵,又有刹不住车了,还是回到朋友们的近十天的千字文文本。端木赐的《背影》是写母亲的,有点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姊妹篇的意思。朱自清“背影”里对的动作多;端木的“背影”里的对话多。朱自清的和父亲的小别是在车站站台;端木和母亲的小别是在租住房里。朱自清的父亲是不顾已经发福的身体去强翻过栅栏为儿子买水果;端木的母亲是为儿子做饭只怕儿子不会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这篇散文写了作为儿子没有送母亲到车站而瞬间产生的心理纠结,“我茫然环顾四周,看到桌子上蒙着布,沙发上蒙着布,洗衣机上蒙着布,枕头上也蒙着布,它们崭新的,就像一个个待嫁的新娘,蒙着盖头。”细节是整篇散文的组成部分,运用的甚好。由端木赐的散文,笔者油然想到,几乎所有优秀散文都是有“后背”的,朱自清的有,端木赐的也有。
  作者芭蕉雨声的长处在于用很实在的语言叙述很灵动的情境。《少了一个鸟音》即是这样,“鸟与我的默契不知始于何时,四季清晨总是一同醒来,它登临树梢,我坐于桌前。树在湖边,桌在窗下,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她把握这样的微妙感觉极到位。“皮实的麻雀在窗下的红叶李和黑槐树上从春蹦跶到冬,没心没肺的样子,死活不离我半步。”因为有爱心,麻雀在她的眼睛里很灵动。“叫声委婉悠扬,圆润饱满,先发一个短音,接着是五个音调的抑扬顿挫,听多了,总觉它在重复一句话:‘嗨,你在干啥哩?’”这样的表达,人和鸟就一体了,确实是一种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只有鸟人一体,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净心想,草木虫鸟与人,原本有着一样的命运过程,来了,去了。”“城里待宰的公鸡守候着没有母鸡的寂寞,按部就班的引颈只是体内生物钟的敲打,自己把自己弄成了自鸣钟。”这样的表达是有个性的,也是属于作者的,期望作者珍惜自己的才情。
  贾志红的《向导老谢》是写人物的。一个人的性格虽然在一生中多变,但在某一阶段还是稳定的。写人,要想让读者留下印象,必然经过“典型化”。文里的这个老谢一出场,就亮出了外表的丑陋,“很长的鞋拔子脸,下巴松松垮垮地在脸上耷拉着。被烟熏得黑黄的牙齿东一颗西一颗地延长至嘴巴外面。”然而这样奇丑的人,“是太白山赫赫有名的高山向导”。这篇千字文里有真性情的,经过了一系列的事情,作者感叹,“我心里有些酸涩。我想:丑男人,也是男人啊”,要知道这是一位美女对丑男人的感叹啊。作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长相的美和丑是无法选择的,是爹娘给的,但品质却可以选择。这位丑男人显然选择了美丽——助人为乐。除了助人为乐,这位向导还选择读书,“读书,让他在山村里如此地另类;读书,使他在乡亲中无比孤独;读书,促使他头脑清醒但灵魂却愈发地痛苦。这个连老婆都讨不到的山民,是个失败的山民。”读书带来的种种不实惠,被作者一股脑说出来了。
  灵均的《忧郁秦淮河》是写河流的。写人难,写河流更难,写名河流难上加难——难就难在难于写出个性来。但是灵均写出了个性,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写作策略,在文本里,他写了这条河流的一个侧面——河流的歌,“一条河流的歌,一般是指河水在岸两边的树根、草蔓、或河床上的石头,或河之拐弯处所弹奏出来的旋律。河流弹奏的音乐令人愉悦,说明人类与自然达成了一种和谐的共识。”短散文里必须包含思想,怎样操作呢?“我没有进入乌衣巷寻找残砖碎瓦,而是从夫子庙出来,也不打算去探讨旧时夫子庙与隔河对岸青楼妓院相望相生的因果关系。”作者把自己的思索深入既定的场景,这确实是很巧妙的。这篇散文的侧笔也运用的很好,“当新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新娘时,新娘正在一处人迹稀少的荒郊野地,对着一条无名的河流,快乐地歌唱。”借用了生活里的这个例子来说明传统里约定俗成的“秦淮河概念”,已形成了对现代人的压抑。男人的散文总是应该写得阳刚十足,灵均虽然在湖北,大致属于江南,但是文中的阳刚之气,足以使读者回肠荡气也。
  袁道一的千字文《赶水》是一篇有深厚生活经验的文字,一个人如果没有南方乡村生活的经验,注定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在南方,所谓赶水,便是把自然的雨水顺到自己家的田里,“山上的雨水已经丰腴起来了,从四面八方汇聚拢来,汇成一条条小溪,沿着多年的老水沟迅急地奔涌。一条条水沟被撕开很多的口子,一般口子前都有拦堵土堆或者石头”,这样的赶水行文是不是有些自私呢?作者的答案是:利己不损人。“父亲不是一个贪心的人,看到水赶得差不多了,就为临近乡亲的田赶水。”显然这位父亲身上保留着中国农民的朴实品质。再就是此文善用侧笔,“父亲倒不是怕鬼,只是在路过山边的一个个坟墓时,不由自主地会想起那些熟稔的面孔。都是些乡里乡亲的,转眼间,他们都居住到另一座村庄里来了。”采取这样的技巧的意义在于叙述的本身已经沁进了人情的温度。
  晚乌的《被驱逐的人》是用另一个角度写亲情的。文本里一个少年经常做梦,梦到已经去世的姥姥,因此,母亲用纸钱祭奠去世的姥姥,“天黑了,纸被父亲分成七份,各有其主。母亲明白他们是谁,我一无所知,她走到我身边:走,我们去烧吧。”在祭奠的时候,作者的母亲给去世的亡灵说话“他姥姥,你都死了的人,走远些,不要老回头跟他亲热。”母亲的语气平和,作者却听出没有任何余地的呵斥与坚决。本文的闪光处,在于呈现了一个亲情的悖论,妈妈对她的妈妈也是爱的,但因为她的妈妈去世了,为了自己儿子的身体健康,就不愿意这位去世的母亲“再回来了”,“母亲想借助一小把温暖的火,将她爱过一生的人驱逐得远远的,远离她儿子的梦境,叫她不再回来。”亲情是中国文化里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篇散文短,却含着深重的文化意义,“我更感激她和父亲和美的生活,其中,有我,有哥哥,有嫂子,有我的妻,有哥哥的一对儿女,还有我未来的孩子。”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谐,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家庭和谐组成的。还有,作品的结尾尤其令人深思也。
  太行风的《喊夜》说的是山村生活的一种味道。叙述的是民俗,也是亲情,“这是村里谁家的人出门办事,夜深人静时该回来却没回来,家里人惦记,便来到在村口上方的山坡,朝来去都走的那条路呼喊。”“驱走夜路独行的孤独与惧怕,感受到家人关怀的温馨。”这样的呼唤是亲人的亲情。作者走夜路,“疑心生暗鬼,越是这样,越觉得身后有什么东西跟着,恐惧所致,腿都有点不听使唤了。”恐怖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文本是善于用有细节说话的,比如在山口呼唤亲人的时候,却不喊出亲人的名字(担心鬼魂之类捣乱)。“这是母亲和大妹妹一替一声的呼喊。声音是从黑暗的缝隙里挤过来的,有点飘忽,又很清楚,一声声落入心里”,什么是亲情呢,文本里的喊声就是亲情,笔者由此想到了初中读过的一篇课文《灯火在远方》,也是刻画暗夜旅行里的一种情境,《喊山》与此课文有异曲同工之美。
  论坛还有更多的千字文等着评,但时间已到了午夜12时了,该休息了。再有半个月即是中国的春节了,春节期间,克楠要回老家探亲,恐怕就没有很多的时间来解读朋友们的千字文了,但一颗赤子之心,期待朋友们2014年依然热爱新散文观察网站,热爱当下摇摇摆摆走路的中国散文。在此,问朋友们春节愉快,笔藏灵动!
  
                                                             于2014年1月19日夜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