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东京文学》2014年第三期散文窗幕后独白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幕后独白: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而北方的春意也已经朦胧,如细雨流光,在飞鸟的足音下掩映成章。本期散文窗栏目选取的三篇文章,皆是亲情路数,其中两位作者为80后散文作者,即湖南秦羽墨和山东张侗,另外一位,则为省内前辈。

    文学湘军不可小觑,就年青作者而言,小说领域有五小虎之说,散文领域则有秦羽墨、向讯、王爱等青年才俊。秦羽墨的散文,我接触甚多,之前作品在叙述上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冷色调、陌生化和简洁冷峻之笔力。本期所选的《母亲进城记》在艺术处理上似乎有了新的转向。加以概括的话,为文学性、原态化、主体向下的姿态这三个要素。所谓文学性乃人们惯常提及的文学感觉一词,这种感觉一般会落定到文本的最细微处,比如对话,比如语感,比如某些词汇的禁用或语词的流向加以重新分配等等。所谓原态性指的是恢复生活本状的努力,本状并不意味着杂乱,它由主体的发现和感知作为支撑。长期以来,我们的散文书写太干净了,离地面太高,众多作者自身又不具备文人之气质雅好,散文的尴尬由此而泛滥。所谓主体向下,指的是写作者对待日常生活的基本态度,而生活或者大地纷纭,一旦握住其卑微和宽阔的双重性,写作者必低首垂眉。

    亲情题材散文渊源甚深,所谓缘情而发,因情而造文,这些命题指向其情感性内核。这个路数的散文写作,在新世纪以来愈发逼仄,逼仄之因,概在于伪言与饰言横行,再加上新媒介推动了信息的交叉性和流动性,虚假和伪饰必在这种交叉性和流动性中暴露无遗。这个路数的作品,多在细节、形象方面用力,试图深挖情感之深挚性,作为二律背反,挖的愈深,自我的埋没也愈严重,由此与散文的个人性渐行渐远。当然,这个路数的文章并非没有大作涌现,鲁迅之《父亲的病》,北岛之《父亲》,可堪垂范。而本期秦羽墨的散文即具备了突围之品质,面上写的是母亲,内里却是呈现个体和整个世界的交集状态。

    闫红涛的《母亲》一章,走的是传统处理的路数,朴素而真切,由众多的细节搭建起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中原文化的症候相切合。张侗的《木头人》一篇,写的是隔代之亲,行文、结构、情感呈现等因素皆很突出,缺憾在于情感流露的节奏没有压住,少了点引而不发的力度,好在他还年青,在文体自觉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