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给时光定格——冉令香散文集《静度时光》序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给时光定格
  子丁
  雨水时节,冉令香发来散文集《静读时光》文稿,嘱我作序。虽自感才疏学浅,难当此任,但又恐有悖为友之道,不便推辞,于是鸭子上架应承下来。冉令香的散文以前曾零零星星读过一些,有的在刊物上,有的则是发来征求意见稿。直到《静读时光》摆在面前,才系统地读她的散文。
  负责任地说,泰安作家中,心无旁骛、静心写散文的人屈指可数,冉令香算其一。
  生活中的冉令香严谨坦诚,爱憎分明,有些哥们儿义气。文如其人,她的作品也就少了些淑女和矫情,总是“铁肩担道义”地直面人生,真实记录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及发自内心的感悟,也隐约渗透出她从教磨砺的印痕。她将创作的激情深深地植根于故乡的泥土之中,播撒于亲情、友情之间,于是便有了浓重的地气和不竭的源泉。
  文集《静读时光》分为《岁月的眼神》、《与你同行》、《翻阅苍凉》、《秋心一瓣》四辑,概括地说,分别写的是亲情、友情、游记、杂感。对亲情、友情的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文集的主色调。纵观整部文集,不乏启人心智佳作,如《手的味道》、《影子》、《无事忙》、《春羽》、《静读时光》、《废园•雀语》、《岁月的眼神》、《静静的汶河向西流》、《遥想西山》、《翻阅苍凉》、《与一只古陶相遇》、《水韵悠悠》、《水浒女性的悲剧命运》等,读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记。
  文集所收入的五十六篇散文,皆源于普通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词藻的修饰,也没有令人一读就感到新鲜的选材,但作者却能从普通的生活中抓住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镜头,穿越时空,穿越地域,以她独有的细腻和敏锐,以她宽厚的悲悯和温情,实现着对自我的释放。她以她的文字,记忆和重温着她的情感历程。在她的散文中,爷爷、父亲、母亲、公公、婆婆、儿子等等,都构成了她坚实的情感支撑,她在传达一种情感浓酽的信号,就像一杯珍藏多年的美酒,未及唇边,早已让她闻香微醺了。亲情、乡情、生活、工作,在她的笔下交汇成一曲绵长的情感天籁,没有发酵粉,没有添加剂,真实而真切,原始而拙朴地呈现。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冉令香的散文是清澈澄明、充满活力的。那些已逝的时光,犹如被作者打成了梅花结,定格在我们面前。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独特的场景,一件件生动的故事,叠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体味生活的艰辛和无奈、收获的快乐和满足,以及融入其中的作者的喜怒哀乐,并且不经意间在读者的心灵底片上留下或浅或深的划痕,进而影响到读者的生活态度,完成作者为文的使命。
  有人说,生活亦如一辆奔跑的列车,人类则似喧闹车厢里的无名乘客。因为旅程漫长,谁也无法永久保持当初出发时的激情,于是日久年深,惰性使然,不免有人清醒,有人昏睡,然后,顺着时光惯性继续行走。尽管大多数人随波逐流,但总有些人还会不时依窗而望,继而用明亮的眼睛穿透人生,为未来辨析出明确方向。
  那些依窗而望的人,有时会看到许多东西。譬如天空的彩云、静静的河流,抑或是花的馨香、雪的飞舞,以及消失的记忆……这些人不但善于观察,而且还会把这种生活感悟虔诚地与人分享,使自己获得心灵滋养的同时,亦丰富着他人的世界,冉令香就是那些依窗而望并善于观察和记录的人中的佼佼者,这是读她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作者是个勤奋的人,也是一个清醒的人。她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农村生活的众生相融汇于心,付诸笔端,给我们捧出一杯杯醇厚的佳酿。“随着年深日久的操劳,这双手早已把生活的各种滋味沉淀到肌肤内,融进了血液里,任凭我怎么冲洗,那些味道也洗不掉了。”“父亲几十年耕耘土地,双手沾满了湿润的泥土味儿和青涩的庄稼味儿。黄土留恋他布满老茧的掌心,谷米穿过他宽大的指缝捎走了光阴,手背上条条青筋是庄稼根系的延伸”(《手的味道》)。作者通过用诗一样的语言对“手的味道”的描述,揭示出生活深层次的东西,阐释出付出与收获的关系,给人以绵长的深思和无尽的回味。“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在别人的生命中,你注定是配角,装点着别人的故事,点缀着他人的心情。但在自己的生命中,却是独一无二的主角。把握心中的舞台,体味生活的真味,这就是她们生存的一种自信与坦荡。”(《心中的舞台》)。从这段文字里,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正能量。它告诉读者要把握自己,树立自信,抓住机遇,当好自己生活中的主角,不让年华虚度,莫叫时光空流,“我的青春我做主”!
  一个优秀作者,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其中的不平凡,进而归纳、升华出启迪心智的文字,给静物以情感,给生命以灵动。冉令香是个细心的人,也是个善于思考的人。《鹊桥仙》由牛郎织女故事生发开去,到古今中外“爱情邮票”博物馆,概括出“有爱,总有表示”的人生常态,揭示出“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了坟墓”、“爱是生命的绽放”、“生命有多长,爱情就有多长”的真谛,最后对世风日下——待价而沽、特殊商品般的爱情给予了无情的鞭挞。
  生活中伟大的不只是人类,还有那些与人类息息相关、默默地为人类奉献的所有物类。“它和所有的绿化苗木一样,一茬茬抛离故土,落户他乡随遇而安,只需一把泥土就有了生存的依托。它水桶粗的黑干上曾枝叶婆娑,摇曳着四季清凉。它曾和同伴们在池边隔水相望,吟风弄月,率性而舞,不经意间收藏了那么多时光的记忆”(《废园•雀语》)。一棵倒地的柳树,曾经带给人们阴凉、绿色,即使被人为扼杀,还要为人类贡献木材。“当我猛然回望时,才发现,光阴穿过遥远的时空定定地嵌入一个人的额头、脸颊和眼角的时候,从斜刺里冷森森地插过来,真的让人猝不及防,猝不及防”(《静读时光》)。“猩红的云躲在疏朗的树梢后,在遥远的东方悄悄地演绎着变脸的绝技,把烟灰的层云变换成国画大师率性舒放的三五笔横抹”(《冬天,就下雪吧》)。我们读到这样的语句或段落,感受到那些生命之外的东西在眼前生机勃勃起来,成了有思想、有能量,能左右人的行为、改变人的生活的物象,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作者的故乡情结,在好多篇章里有所体现,尤其是令作者魂绕梦牵的西山,成为其绕不过去的坎儿、翻不过去的书页。那里贮存了作者太多童年、少年的记忆,还有作者没有完结的梦。“‘花椒树耷拉枝,上面坐个花大妮。花大妮拾棉花,顺手拾起个小甜瓜。爹一口,娘一口,咬了花妮的手指头。’当孩子们扯着喉咙满街唱这首儿歌的时候,西山正值繁忙的金秋时节”《遥想西山》。西山不仅带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尤其是孩童以无比的快乐,也给了故乡的人们收获、充实和希望。“丰收的庄稼织就了自然的锦缎,棉田洁白的花絮、灌木红晕的叶片、山菊金黄的笑脸,浓墨重彩的几笔就把山坡装扮得绚丽多姿,豪爽的西山多了几份妩媚。山上山下到处是忙碌的人们,拾棉花、掰玉米、割豆秧、收芝麻、刨花生、切地瓜干……,秋收的日程挤得满满的,秋收给一年的辛勤劳作带来了充实感”(《遥想西山》)。曾几何时,有着太多承载、给作者留下无数美好印记的西山,却被无情地解体了,在作者心灵深处,刻下了永远难以抹去的创伤。“一条条宽阔平坦漫长的道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都是山体的骨肉把它们凝聚为一体。也许我们的车轮每天从他身上碾过,也许我居住在他的骨骼支撑起的楼房里,我却感觉不到他的呼吸。一腔伤感猛然涌上心头,西山消失了,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他永远矗立在我遥想的梦中”(《遥想西山》)。
  在作者笔下,那些现实中的人物——爷爷、父亲、母亲、公公、婆婆、老师、同学、玩伴……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鲜明,让人过目不忘。风雨无阻修车的父亲,起早贪黑兜售游览图的母亲,等待丈夫归来的婆婆,勇敢的哑姑,因添丁加口而炫耀的邻里玩伴,一起实习的同学……不但定格在作者的笔下,而且也会定格在读者的记忆里。“藏青鸭舌帽下寒山瘦水的一张脸,黑黝黝的,似被秋风抽去水分”(《静读时光》)。寥寥数笔,解老师清瘦的脸庞,便凸现在读者面前。
  颇见作者功底的,还有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诗化语句和意境。“大锤在父亲的手臂上起落回旋,钢钎铿锵,把阳光蹒跚的步履一寸寸嵌进岩石”(《手的味道》)。“那只雀儿‘啾’地一声窜进楼梯,撕开了空寂的帷幕。了无生气的灰尘惊跑了风不敢落脚,任何一脚下去,都会踩疼旧光阴滞重的身影。雀儿灵动的小爪儿不敢用力,蹦跳弹奏着紧绷的神经”(《废园•雀语》)。“满满一瓢水只能浇三棵地瓜秧,干渴的泥土贪婪地吮吸,连同腥咸的汗珠也难逃这贪婪的吮吸(《依恋》)。“她走了,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回家路搁浅了,那个家成了遥不可及的象征符号”(《影子》)。在这样的文字里徜徉,我们不仅感受到生活滋味的厚重与粘稠,而且感受到一种撞击,在这种撞击里,我们甚至分辨不出是享受还是痛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探究生活深层的东西。
  由此我想到了文学的责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都不能放弃她烛照人生、抒写情怀、认知社会、追求自由和幸福、给人以力量的职责。于作者而言,就是在诚实严肃的基础上,面对自己的心灵和自己热爱的世界发言,严肃的写作者首先是面对自我的心灵进行探索的人,然后是面对广阔的社会生活、博大的文化文明和深邃的人生本性进行探索的人。冉令香就是在探索、追问、学习,然后表达、写作的过程中,透视着她对于生活的本真的态度,实属难能可贵。当然,那些永恒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创立伟大的悲壮或优雅的静美中历久弥香的,都是在塑造灵魂的高尚和人性的深邃中彰显不凡的,这应当是所有文学探索者共同的梦吧!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一经问世,即刻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在那美妙的旋律里,既有对时光的珍惜,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时光如人的青春,是无法挽留和贮存的,但我们可有多种方式使其定格,让瞬间成为永恒。给时光定格,就是留住了时光。这一点,冉令香做到了。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集中有的篇什脉络不是很清晰,杂文部分个别篇章尚有引用过多的瑕疵,但总是瑕不掩瑜。相信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会加以避免,创作出更加成熟、更加耐读的精品。我们期待着。
  2014年3月16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