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再谈散文创作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
    
  散文如何写得好,千人千说,包括散文的阅读效果,也各有见解。我的见解是,好散文一定会分逸出一种独特味道。
    
  好散文如一道好菜,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味道。这种味道是什么?是写作者所选的素材吗?否。是写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吗?否。那么,散文的味道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散文的味道其实就是写作者本身的味道。有魅力的写作者身上都是有味道的,这样的味道熏陶了笔下的汉字,汉字又熏陶了读者心灵——这个过程就这样简单。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独特的散文味道和独特的语言方式息息相关,这是需要进行修炼的。有了独特的语言表达,不管你写大事,还是写小事,都会息息入味。没有独特的散文味道,就会沦为“应声虫”。有品位的散文不是用假大空的语言吓唬人的;吓人,只能吓一阵子,吓不了一辈子。有的作家写的散文很吓人,读了几年,就扔掉了,但是读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散文,你永远扔不掉,他们成为微量元素,已经渗透在你的心底。
    
  在散文素材的取舍上,有的作者喜欢用宏大叙述,有的作家则在细微之处见精神。也就是说,选具有“精神点、精神独到”的素材,容易成功。写散文,不是白菜罗萝卜都可以往筐子里扔的。细究起来,“味道”便是韵味。韵味是形而上的,你看不见,摸不到,它却实实在在就在那里;韵味,还是一种艺术境界,生活不等于艺术,艺术也不等于生活,有功力的作者,总是化生活为艺术,味道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需要写出散文的韵味,写散文就有定数了。不要指望散文高产,不管是大作家,还是小作家,唯有把一种东西放下心中发酵,翻来覆去地难受,然后寻找个口子表达出来,才可能出韵味。
    
  写出韵味,对于写作者有很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写作者不是庸俗之辈,不是利益主义者,是一个跟当代许多错误观念保持足够距离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大约也能写出有气味的文字来,不过文字分泌出来的是臭气。健康清新的韵味,是藏在文字深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在你的心中日积月累,渐渐形成一个“场”,这个“场”把你融化其中,渐渐地分逸出属于你的散文韵味。我们在阅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不看作者名字,不看文章题目,只需要读读文章的第一段和中间某一段,就能读出来是汪曾祺或者贾平凹的,为何?味道也。
    
                            二
    
  说了有味道的散文,那么,没有味道的散文是什么样子呢?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量属于“即兴发言”的散文是没有味道的散文;命题的或者主题先行的散文属于没有味道的散文;自吹自擂极度放大自我的散文是没有味道的散文;把散文写作当作小资情调宣泄的散文是没有味道的散文;为了唯美而唯美的散文是没有味道的散文;自命为“心灵鸡汤”而和心灵一点不沾边的散文是没有味道的散文;写了苦难但沉湎于“暴露”的散文是没有味道的散文……这些散文也是散文,也可能发表在刊物上,甚至被吹捧,但切实是没有味道的散文。
    
  散文的本质应该是朴实的,所谓“深刻”不是用哲理堆砌出来的,而是从语境里体现出来的。说到散文的味道,也需要谈谈操作层面的事:写散文的人要学会化繁为简,学会举重若轻。味道最本质的东西是——自然。一个人在生活里可以摆摆架子,但在散文里不能摆架子,自自然然才能出本真,自然就是美,从此角度说,凡是散文能出好味道的,即是好散文。
    
  说到生活的悲苦以及表达悲苦,不应该嚎叫出来,有经验的作家,常常在文本里用几句不经意的话“点”出来。那些外表轰轰烈烈的散文,乍看起来很有冲击力,貌似深刻,其实经不起回味,更经不起时间的磨砺,会在时间的河床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都希望自己写出散文的“大格局”,大模样,但是,越是大的定西越容易空洞,越容易把作者的意旨引到歧途。要想写出有味道的散文,作者的心量一定很大,绝对不能去装腔作势。
    
  笔者认为一个写作者的人格修炼和学养储备可以用“井”来比喻,井打得越深,散文的味道越浓。有言道:人情练达皆文章,说到人情练达,绝对不是世故圆滑,而是对生活里的人性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表达。从这个角度说,写散文是一件有难度的活儿。一个写作者,经过长时期的修炼,才能磨砺出一双独特的“格物致意”的眼睛,才能把自己的写作姿态低下去,你的姿态低了,才能发现人性的高,离写出优秀散文也就不远了。
    
                       三
    
  一个散文写作者,总是不断在客观外界和心灵世界之间打转转。认识世界是有难度的,认识自我也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古老的哲学讲究“阴阳”。“阴阳学说”对于写作甚为有益,可以说是打开世界的一个窗口。世界的“阳”容易看到的,可以说五光十色,精彩纷呈。世界的“阴”却不容易被看到,往往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没有一双火眼金睛,断然是看不到的。
    
  写作者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看到了世界的“阴阳”。看到又怎样呢?看到了,并不意味着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散文写作中,需要把阴和阳拿捏得恰到好处,二者都不能过度。“阳”过了,就会在文本里广征博引,夸夸其谈;“阴”过了,容易陷进语言陷阱,磨磨唧唧,饶了三百道弯子,把自己都绕糊涂了。
    
  世界的阴阳,需要观察,观察有难度,其中写作者的自我写作惯性会妨碍作者。惯性的有害之处在于使得作者难于看到反差和陌生化。因此,一个写作者,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远离自己眼下的“生活”,从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察自我和环境,审视自己的内心,需要以“局外人”的角度读出陌生化。从外部看自我之时,需要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解剖,需要具备叛逆和颠覆之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求稳的惰性,有一种自我原谅的宽容,这样的惰性和宽容,恰恰是散文的大敌。
    
                          四
    
  为了写出有味道的散文,必须处理好散文的“虚实结合”关系。生活里有什么,散文中才能有什么。世界本身存在虚和实,散文也只能恰当地表达出虚实。
    
  世界的存在往往呈现虚实互补的姿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进行互补。由物质说到散文,散文里的“虚”不是虚无,而是化实为虚。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作者对客观外界进行“吸纳”,先是吸进来,然后进行化解,如果化解不了,就不要草草动笔。不该写的时候硬写,就会出现败笔和败章。化实为虚,要善于观察世界的和谐,也需要观察不和谐。我们面对的世界,有时是美的,有时是不美的;有时是和谐的,有时是不和谐的。作为写作者,我们没有资格去杜撰和谐,我们千万不要为自己设置套子,只需要自自然然地表达,足矣。
    
  能看得清世界的阴阳,表达出和谐,是散文的一种境界。散文的虚实结合,来自于自然的阴阳平衡。中国文化是讲究阴阳平衡的,五行学说,相生相克。比如,人类社会的战争屠杀属于“阳”,在战争阶段,人性恶无处不在,尽管如此,也会有瞬间的温馨存在,如在抗战中,中国八路军的聂荣臻将军救下了一个日本小姑娘(河北井陉煤矿),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描写的是苏德之间进行战争厮杀,厮杀归厮杀,个人卫生还是要讲究的,因此影片中出现了双方士兵不约而同允许对方河中洗澡的镜头。大自然的灾难属于“阳”,但是灾难过后,那种万众一心抗灾的镜头,又那么地温馨。
    
  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战争和自然灾害只是一个片段,而大部分时间,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是和谐的,是阴阳平衡的。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在这个“大序列”中充当一个观察者和体悟者,并且用文字表达出来,是幸福的。在散文写作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实”,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虚”;不可一味地形而上,也不可一味地形而下。在形而下和形而上之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东西,便是——味道。一个写作者笔下呈现的东西是实的、具体的,又分明是虚的、抽象的。如果你的写作表达出了生活的味道,你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进入虚实相映的写作境界,你写的文字可以涉猎到哲学理念,但又分明带着人性的体温。
    
来吧,用你的笔找到生活的独特性,寻找到并且打开世界的窗口,表达出属于你自己的味道,在广袤的散文土地上,开放出属于你的花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