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乡土作家群:当代文学的生力军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乡土作家群:当代文学的生力军
                    ——读钟祥市作协成立30周年作品集《乡土情》
黄叶斌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中,与专业作家相对应的文学大军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当代文学生力军——即活跃于县市级以下的乡土作家。在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氛围中,钟祥市的乡土作家群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靓丽而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400余人的业余创作队伍,50余人的省级作协会员,3名中国作协会员,平均每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在现代诗歌、微型小说(小小说)、微型影视、网络文学等方面出现了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余秀华、刘正权、饶秀珍、吴闲云等人。这种文学生态的出现,一方面是文学生产力的应运而生适时释放,一方面是乡土作家对于精神生活的自我提升和生活品质的自觉打造。


      钟祥市作协成立30周年了,其主要成果在其文学作品选集《乡土情》中得到了真实而较全面的展示。该选集由湖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由许光灿先生主编并鼎立赞助而成,收集了80余位作者近百篇文学作品,内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报告文学五类。这是对乡土作家群文学创作成果的一种集中检验,是乡土作家群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继往开来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的一种集结出征。它的出版,对于观照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业余作者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证意义;对于探索和展示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具有一定的文本审美和透视效应。


     《乡土情》选集中,大部分作者和作品,我都是比较熟悉的。以前我也曾经对他们的文学创作生活有所关注和点评。他们的职业分布和年龄差距多元化:既有公务员的业余爱好,也有自由作者的专业写作;既有农民作者的艰苦创作,也有残疾人的身份突围;既有花甲耄耋老者的锋芒,也有新生代桃李弱冠的试笔。他们的创作体裁和题材多样化:既有传统散文小说诗歌的写作,也有网络文学和微型影视剧的创新;既有对古典文学经典的现代解读,也有对当代社会生活和世俗人性的生动描绘与深刻揭示;既有对往昔悲欢离合日子的追忆与反思,也有对真善美愿景的企盼与向往。他们的写作风格和审美意象多彩化:既有写实派的现实主义笔触,也有魔幻般的浪漫主义虚构;既有普世价值的文学诉求,也有个性化的心灵独白;既有弘扬主旋律的时代强音,也有独步文坛的超现实主义试验。这些特点,在其文本中是以比较谨慎的试探实验态度与比较粗浅的文字文学形象出现的,因而在其内容的兼容性、形象的典型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语言叙述的张力、篇章构建的逻辑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打磨需求。其模仿性大于独创,类型化多于趋同,思想性少于倾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文集的作者还是以一种较高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自娱自乐的精神,写出了一些令人刮目相看值得欣慰的文学作品。


       譬如,在2015年震动全国诗坛的女诗人余秀华,她以一名特殊的残疾人身份,以超出正统诗歌的审美意象,在自己所开辟的观察视角王国里,耕耘着个性化的思维田园,绽放出赋予生命质感的意识流之花,如冷兵器的碰撞之音,在当代诗歌的时空中,激荡着傲世苍穹叱咤风云的惊世之音。君不见,许多出版社争相约稿出版其诗集,各路媒体记者采访她络绎不绝踏平门槛,网上讨论褒贬之此起彼伏甚至引发了口水战。她的影响与质疑、价值与争议,恰恰说明了当代诗坛以及文学界,对于另类文学才子的呼唤与褒奖。在中国的一些主流媒体上(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南方周刊、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几十家报刊、电视台及网站),他们的关注与报道,除了自身的媒体新闻需要吸引更多的眼球之外,从本质上说,还是为当代诗坛及文学界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的轰动效应,与其说是一种偶然的因素所致(一名外籍华人的网络推荐),还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诱导下与个人体验、诗情的酝酿爆发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自身经历与个性孤傲的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诗意人生的宣泄和自由精神的写照,也是其诗歌焕发出一种迷人光晕的背景所在。在该文集中,关于余秀华的文章就收录了四篇,其中有她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和一束诗歌,有钟祥市作协主席蔡章田的综合述评,有著名教育家蔡兴蓉的采访记。看来,文学成就的高低,与学历文凭和知识水准的高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不平衡性,或者说精神产品质量的优劣,在现实生活中是以一种悖论存在着的。其关键点可能还是个人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及表达能力吧。


      譬如,还有刘正权的小小说,其作品已经扩散到台湾文坛,并被翻译成为日文出版,湖南的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多部小小说集,在全国获奖多次。他由写诗转为小小说创作,是他的一个华丽转身,也是其文学作品与市场接轨卖的红火的一个范例。他的经历告诉业余文学爱好者,如何将写作与市场结合起来,从而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此,我以前也曾经写出了综评文章。


       譬如,近年来,在微型影视剧创作中取得较大成果的饶秀珍,她每年担任编剧或制作人的影视剧就有四五部,并且在网络上获得较好的声誉与收视率。她是由写作小说诗歌过渡到影视剧创作的,因此,在运用新媒体扩大其影响方面,其文学知识的储备及其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她相对于其他人具有更多的游刃有余和触类旁通的本领。


        譬如,网络文学写手吴闲云,在解读古典文学名著方面,也是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尤其是他对于中国古典名著和春秋战国故事的演绎与解读,既赋予了时代因素的最新理解,又在挖掘翻新中寄寓了人文精神的诠释。其文本的新意,主要还是在于他的创新思维与别样感悟,许多历史的结论是在比较充分的考证和分析后得出的,因此,其文本才得以在网站上以数百万的点击率赢得读者的青睐,同时,全国几家出版社几乎同时向他伸出合作的橄榄枝。以前,我曾经对他《新说,金瓶梅》一书进行了评论,并且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当然,在该文集中,我还可以举出许多作者的新成就。比如有些作者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几十年,有些作者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依然痴心钟情于文学,有些作者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的补充与兴趣的寄托……限于篇幅,我只能简约介绍这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乡土作家群的作品,从总体上看,还是一种初级产品的展示(也有部分文学质量较高的作品),离文学精品和文化经典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作为一种回望和总结,我们期待乡土作家在未来的写作实践中,能够加强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敢于否定自我,不断创新,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收获。同时,该文集的编辑中还有一些遗憾,有些重点作家的作品没有收录,有些人的作品还不是本人最好的篇章,在数量的选择收录上有些厚此薄彼等。


         总之,《乡土情》文集的出版,对于钟祥市文学爱好者和准作家来说,是文坛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好事,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文艺事业的一个战略举措。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钟祥的乡土作家群一定能够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更加辉煌的创作成果惊艳于中国当代文坛。让我们期待与祝福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