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对话杨文丰:体悟自然写作的 ——答湖南省《初中生》杂志问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对话杨文丰:体悟自然写作的魅力
                ——答湖南省《初中生》杂志问

             ( 原载 湖南省《初中生》杂志2018年第5期)



孙永庆:我知道您大学本科攻读的是农业气象学专业。作为曾经的理工科学生,请谈谈您对语文学习的看法。
杨文丰:我本科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学专业,现从事高校的中文教学和写作。一个人,无论在大学读的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语文能力都至关重要。在我看来,即便是大学理科专业的学生,如果语文水平很有限,其将来的事业发展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语文能力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这语文能力就如同远航人栖身的船,假如船都漏水,焉能远航?

孙永庆:读您的散文想到了美国的自然文学。您长期写作这类作品,对美国的自然文学一定有所研究,能为中学生们推荐几本美国的自然文学经典吗?
杨文丰:在美国,自然文学属于主流文学,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在我眼里,堪称美国的自然文学经典的是这三本书:第一本是超验主义作家棱罗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这是一本静静的、恬淡的、充满智慧的书,文字非常纯净,有一种促人精神升华、心灵净化的力量。第二本是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书中表达的生态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上个世纪世界生态文学时代来临的标志性作品。第三本,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作为林学家、作家、美国环保事业的先知利奥波德教授的散文随笔集《沙乡年鉴》。这部书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介入,表达了人类对荒野美学最为迫切和适时的恳求。

孙永庆:在中国也有写自然的好书,如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您能介绍一下中国自然文学的写作状况吗?
杨文丰:当前国内从事自然文学创作的作家依然不多,但近几年人数似呈上升态势。国内比较活跃的自然文学作家和诗人,有张炜、徐刚、鲁枢元、马丽华、于坚、哲夫、雪漠、郭雪波等。被誉为国内生态文学先驱的徐刚先生,著作颇丰,影响广泛,他近年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长篇随笔《江河八卷》,内容丰厚,纵横恣肆,忧患深广,堪称力作。《大地上的事情》的作者北京的苇岸,英年早逝,文风犹存。可以预期,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作家生态意识的增强,中国的自然文学必然出现蓬勃之势。

孙永庆:您用科学审美的视角,专注于自然生态散文的写作,出版了《自然笔记》《蝴蝶为什么这样美》《自然书》等书,可以说创造了一种文体,给予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您在引入科学视角创作的同时,对科学知识是如何进行艺术处理的?
杨文丰:这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时刻提醒自己,科学知识只是作为审视写作问题的视角,或是认识事物的显微镜,是进入自然堂奥的钥匙,而不能只停留在仅以散文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二是在对科学知识的处理上,必须以自己完全能够理解为前提,且要融入个人的感悟、感觉、情感和思想,写作时可以扩大科学知识的内延,对科学知识也可以分解、选用,但不能生搬硬用。如我写《冬虫夏草》,其中的虫草知识,就是业经我个人理性化和情感化了的,而且,也作过分解、分散处理,才“点播”入文中。三是我说的所谓科学视角,除了科学知识,还包含科学思维或逻辑思维,以及科学精神。作品中表现的实事求是精神、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我认为广义上也属科学思维范畴。

孙永庆:您说过:“无论是中学生,还是一个作家,对写作题材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写作的前提,不仅将决定你能否写好,而且可以左右你的写作风格。”能结合中学生的写作具体说一说吗?
杨文丰:如果所选题材是你熟悉的、感兴趣的、想努力写好的,那么,势必会调动你写作的积极性和潜能。所谓写作风格,就是笔下选写的内容(题材)和个人的思想、内在气质相融合乃至共鸣的结果。试想,假如法布尔写的不是他感兴趣的昆虫,不是与他的知识结构和个人气质相契合的东西,还会有风格独特的《昆虫记》问世吗?

孙永庆:读了您的《难忘的童年乡野物事》,能感觉到您从小就注意观察事物。写作题材的获得,要靠细致的观察,才能让文章富有现场感和真实感,是不是这样?
杨文丰:我在《难忘的童年乡野物事》一文中描写了很多细节,如:“荷一张锄,走入到秋风摇荡的田间,横锄柄将田埂边摇穗的稻秆朝田中央斜压,人站在稻田上。这时的稻田泥土的软硬,恰好能承托自己的体重。你手起锄落,翻一块湿润而又拧不出水的泥块,常可出现两三条活蹦乱跳的泥鳅,紧张、活泼的泥鳅。”这些,当然来自于我童年的观察和记忆。作品有了真实具体的细节,才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如在现场。唯有细节的真实,才可能建立起文学作品的真实。

孙永庆:评论家王光华教授认为您的散文“少有艰涩拘谨的内容,丰富的想象和修辞使他的作品旁征博引,舒展自如,深入浅出,引而不发”。写文章如何才能做到“深入浅出”?
杨文丰:首先要“深入”,即对自己所写的物事,必须有深刻而独到的思考。如果认识没有“深入”,对所写对象并不了解,甚至连写些什么都还云里雾里,那就只能是“无出”,远谈不上“浅出”。
“浅出”是一个表达问题,浅出的核心是将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明白化,让读者容易理解。表现在写作上,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要善用比喻,多用浅显明白的词语,避免生僻的字词,使文章清澈得就像秋天山间的溪水。
  
孙永庆:您写阳光、彩虹、蝴蝶、树根等,越是人们习见的自然生态物,越能写出思想的新意和厚度,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您是如何做到的?
杨文丰:我想,这主要还是由于我在表现这些自然物时,引入了科学视角,对它们进行了崭新的解读,或写出了哲理,或有新的感悟、发现,挖掘出了这些自然物所蕴含的自然启示吧。
比如我写阳光:“我们的阳光有力量。中年听雨客舟中,‘的蓬,的蓬’,船篷正承受雨的压力。阳光,就像是来自太阳的、难于止息的、光明的‘雨’。阳光给予的雨打萍式的压力,科学上叫‘光压’。阳光,你看得见,但光压,却如空气一般,你是无法看见的。”(《啊,阳光》)
我写彩虹:“虹,总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也悄悄,舞也静静,死也默默。虹的生命,何以能显示出如此的大悲悯?是虹万分珍视自己更新的生命吗?是虹明白自己在空溟之中尽管缺乏生命之根,也要学习大地上的花草,有生有灭,有枯有荣,前赴后继,以谢广阔、稳实、包容的大地吗?虹,竟以如此的生命情怀飘然在空渺的高天之上。”(《虹影》)

孙永庆: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选入了多篇写大自然的作品,如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吴冠中的《桥之美》、贾平凹的《冬景》、严春友的《敬畏自然》等。您对这些文章有什么看法?
杨文丰:这些作品,我认为都包含着作家对大自然的理解、感悟和赞美,对促进同学们认识大自然,热爱和敬畏大自然,无疑可以起到美的引领作用。比如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字优美,富于理性,写出了花儿为什么红的自然奥秘,对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会有促进作用。

孙永庆:您是国内风格自成、独树一帜的散文家,可否谈谈您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以及你对散文艺术的追求?
杨文丰:散文是最个性化、最本色地展现作家思想和情感的开放性文体,是淡情节的文体。散文犹同大地,展现的是平面文学的辽阔。我曾提出“形神和谐,启智启美”的散文美学准则,并一直践行。
我认为,议论——启智启美的议论,可使散文因深度而得以升华。欲写散文,必先学会思索;散文之境界,全赖深刻的思考出之。散文家的成功,与其说在于文笔,毋宁说在于心灵。真正的艺术,都弥漫着一片月光般的神秘,散文亦然。在这个惯于从众、惯于流俗的时代,一个散文家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要有忧患意识和追问的勇气,要有大爱,还要有强烈的创建出独特艺术风格的冲动。在我看来,但凡艺术,唯有风格,才有质量,才有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散文写作的过程,还真像春蚕吐丝,是一个整合融化的过程,美学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情感逻辑、结构逻辑和思想逻辑,是理性研究和感性生发的结果。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还与当时的在场直觉、灵感、机缘、风土、气候等因素有关。



================

谢谢湖南《初中生》杂志,谢谢作家、记者孙永庆老师的访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