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缓缓舒展的往事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缓缓舒展的往事
                                                刘军

出于对德性的尊崇,中国古典的文艺思想体系内,对作家人格层面的强调尤其突出,因此有了“文如其人”这个流传极广的提法。尽管西汉的杨雄与现代的钱钟书对这一说辞表示质疑,也确实存在文与人错位的情况,不过,文如其人作为一个相对真理,大体上还是可以成立的。

来自河南固始的叶晓燕,痴心于散文、诗歌的写作,中间因家事曾有过间断,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内心对写作的那份热爱重新被激活,并炽烈如一路蜿蜒的江花。与文字结缘的人,很难摆脱书写的魔力,只不过有的人横贯一生,有的人断断续续。偏重科学调研的达尔文曾说过:“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另一份功能,能够产生高级意识的那部分功能的衰退”。文学艺术对人自身的滋养,会形成某种超越精神。从叶晓燕的成长环境来看,她出生于书香世家,承继了父亲的木讷,母亲的分寸感。青年时期依靠自己的勤苦顺利通过考试,进入机关工作。成家后孝敬公婆,周到的宽慰自己的父母,并将唯一的女儿培养成材。一个更有趣的事实在于,她的女儿天分卓然,为本省90后文学作者中的潜力新人。母女皆钟情于写作,与王安忆、茹志鹃相比,水波固然微小,但在地域文化的框架内,亦为佳话。这种宽厚仁和的性格沉淀,当然会影响了其写作的取材和艺术传达层面。

《辗转成歌》是她最新面世的散文集子,也是其第二部散文集。综合这部散文集子中的叙事类篇章,基本上皆可归入亲情写作的范畴。像写两个家庭友情的《柴大》篇,写家养小猫、小狗的《老约的九条命》《小狗旺旺祭》两篇,在重亲和的人伦观念下,使得他者不再作为他者而出现,而是越过界限,进入泛亲情的领域。“家”的概念对于作者的审美认知层来说,显然非三口之家这么简单,而是扩展到家庭、家族、家养动物这些要素之上。儒家讲吾欲仁,斯仁至矣,同时还讲仁者爱人,这些与卢梭笔下的爱他人观念比较,基本上涉及两种文化体系下的价值取向。作者无疑是儒家人伦取向的践行者,如果施行于日常,自然可亲可敬,而反映到创作里,却也是一种局限。新时期以来,亲情题材散文可谓长盛不衰。不衰的原因在于散文自身的文体特性,一方面,散文对经验的依赖程度超过其他文体;另一方面,散文的审美感染力主要来自体验之深,意即情真意切。一般来说,身边亲人在经验领域内是人们最熟悉的对象,也是情感维系和投射的深潭所在。正因为从事者众多,也导致了这一题材的散文,难出新意。大家基本上在情真意切的感性层面做文章。叶晓燕笔下的亲情篇章,在处理上可归入传统的路数,涉及不同人等,其中有历史往事,也有现实的素描。就人物来说,《龙子九样》中的小舅姥爷性格鲜明,乃一方水土养出的特别人物。而就真切感人的因素,《柴大》一章中,异性兄弟间的信任感和作者本人的恻隐之心,读来皆令人动容。

性格,处世态度,行为习惯等,这些文化人格的组成部分与艺术表达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杜甫的持重与太白的放达就是例证,老杜是长河型人物,必瞻前而顾后,而李白则是云朵型人物,所虑的仅为此时此地的逸兴遄飞。也许是因为太注重自我社会形象的完善,使得叶晓燕在语言传达上,偏于纪实,因此也少了文字因翩跹而生发出的轻盈感。散文即人,个体存在能敞开到什么程度,方真正决定了散文的纵深度和透亮程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