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书香人影共徘徊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书香人影共徘徊



                  
刘军



今年三月,由李辉先生策划的副刊文丛顺利面世。此文丛花落大象出版社,收录了中原风读书会负责人冻凤秋女士的《风吹书香》一书。五月份,散文作家兼评论家彭程先生来郑参加读书会活动,散文作家的名号于我而言,感召力并不强,而对待从事这一文体评论的同行,则惺惺相惜之。故西去省城,专程参与此次活动。读书会前,收到冻凤秋相赠的这本书,返程之际,利用乘坐高铁的间隙,集中翻阅。



电子阅读兴起之后,传统书香式的摩挲与兴会虽然受到冲击,但还不至于到溃散的地步。纸质阅读活动依然在各个角落里坚韧生长,通过新兴的读书会活动,不同的人们开始走出书斋,相互的找寻与走近托起了公共阅读与分享的氛围,纸质阅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个体的自觉拓展到群体互动的局面。根据全国阅读调查结果的年度数据显示,最近两年,纸质阅读迎来了某种程度上的回暖,如果把这种小幅的回暖与全国各大城市兴起的读书会挂钩,我个人觉得尚属妄断之语,更大程度上,还是应归因于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图书供应的便利。读书会活动,从属于城市文化地标打造过程中的一个单元,其意义更多的则寄予在符号层面、景观层面。



提及传统阅读的佳处,大家皆引经据典,各有风雅兴寄之所。我个人最欣赏的还是黄宗羲的阐发,他说:“当大乱之后,士皆无意于功名,埋身读书,而光芒卒不可掩!”这句话中的埋身一词,尤其让人动容。



《风吹书香》作为专题性质的侧记与记录文字,收录了2015、2016年度中原风读书会所举办的23场读书会活动内容。从主题设置,到主讲人、嘉宾,再到现场的互动情况以及作品的发散性空间,凤秋以速记的方式切入,以清丽的言辞托举不同作家、艺术家的面孔,将读书会活动分解成不同的单元,然后重组,然后川流成河。尽管时间的列车业已驶出原初之地,但肉身、思想在场的气息通过这种记录得以还原。对于读者而言,所触摸到的总是此时此地的跳之声。读书会毕竟不是追星现场,请原谅我不在此处列举所请主讲嘉宾的名单。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愿意记下那些读者的可爱的身影,热爱植物并以悉心呵护各种植物为工作日常的王文平女士,女诗人如月,小学生孟若水,河南文艺社的编辑碎碎,如斯等等,他们构成读书会现场的温度。同时,作为速记的对象,将个人的影像嵌入到时间的缝隙之中,书香人影共徘徊。



舍斯托夫指出,文学虚构是为了人们能够实现更自由的谈话。那么,记录意味着什么?早期的记录为祭司、史官所专属,越到后来,记录的个人性就愈发凸显,笔记、日记等一直延伸到当下的博客文字、微博文章,私人性的记录虽然延续着信息保存的古老经脉,却也逐渐地向着情感与想象场域倾斜,于此,历史与文学实现了视界融合。记录与真实,记录与情感,折叠在一起,就构成了《风吹书香》的模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