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游记体式缘何衰落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游记体式缘何衰落
                                               刘军

    游记为古典文统中重要的文学类文章体式,这一体式迁延不绝,曾产生了诸多名篇。因兰亭雅集应运而生的《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曾被视为绝品,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篇上佳的游记。如今,在散文的众多体式中,最先显示衰退之势的恰是游记。而且这种衰退在新世纪以来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落状态,风景美学与主体精神双重缺位,使得众多游记演化为景区宣传栏文字内容的重复书写。

    从数量上看,游记作品依然如一地菜畦,绿汪汪地。有《旅游散文》这样的专题性刊物,有层出不穷的游记主题大赛以及征文赛事活动中收纳的相当数量的游记作品,有诸如欧游杂记、北美记游、澳洲行走类的专题图书,总之,一派莺歌燕舞的模样。而从内容和质量上看,几乎又全部是烂萝卜,腐败的气息弥漫于葱郁的绿色之中,让人为之掩鼻。绝大部分有正式刊号的省级或地市级文学刊物在征稿启事中,明确拒绝游记类作品往往会标注于显著位置。在年度综述或者文学排行榜上,游记作品基本被排除在外。这种数量上的丰富性与质量上的贫弱性构成了鲜明的反差,游记的衰落与贫困由此而来。

    文以气为主,游记的气韵缘何到了贫血的地步?若将评价标准简化,那么,一篇游记文章中,一旦侧重于对景点历史的介绍,出现对民间传说的开掘,或者但见词汇的叠加而不见风景,类似这样的文章即为典型的游记体式的无效写作。如此判断的主要依据在于,文本中深刻体验的凝结处于缺位状态,情景交融的机制彻底被损坏,景不能入心,主观心灵也难以激荡开来。这般情况下,写作主体只能在外围因素下一番功夫,上述所言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语言词汇三个要素,究其本质,皆是外围因素而已。华兹华斯曾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而言,可以唤起用眼泪也表达不出的那么深的情感。”这句话与宗白华先生“晋人向外发现了山水,向内发现了自我的深情”的判断异曲同工,表明了一种审美的自觉。个体面向自然与人文对象所产生的真实体验,应如汩汩泉水,处于一种自然生发的状态。因此,情思的表达不是依靠词语而产生的,而是通过词语而敞开的。词语堆积起来,易产生富余,必然会伤害那些本真的情感。此外,众多景区纷纷主办的征文大赛推波助澜,进一步恶化了游记体式的生存空间,一些投机型作者,专门盯着类似的赛事活动,依赖百度或者其他搜索引擎获得平面化的信息,然后就可以迅速创作出主题正确的游记作品,以获取主办方的奖金。这种闹剧式的写作范式,为游记体式平添了恶名。最近几年,在我的专项阅读过程中,注意到一些刊物将游记作为补缀而纳入其中,部分名作家和老作家在远离散文写作现场的情况下,投入到采风、记游的系列活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属于个人面对退场时候的不甘心举动,在这里,游记作品成了个人落幕的某种象征。作为补充说明的是,游记体式下面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类型——记游文章和行走地理类作品,上述的批评主要针对记游类作品,至于行走地理类的作品,依然保存着个体性和文学性的表达。行走地理类作品,更注重内在的旅行状态,外在的行走不过是个凭借,因此,风景、人文的钩沉在文本中处于次要地位,而感应与思维认知的提升,才是重心所在。精神世界与肉身世界需要在一个点实现相遇并彼此烛照,并以此来奠定感知之切。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照应了这种往更深处的寻找。他认为不同感官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心灵和隐秘世界之间也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可以感受到这种神秘的交互感应。人的身体是一个生命的容器,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深入的当下,我们的身体容器看上去和很多事物发生接触,实际上,在内在生命机制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这种封闭是一种自觉规训的结果,规训的力量来自道德、人伦、法律、国家意志、文化意识等等。一旦主体敞开了自我生命的容器,他将会迎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式的觉悟,外物与内心间的通道就此被打开。河南作家鱼禾曾写过系列的行走地理类散文,其中有一篇涉及到德令哈夜晚的描述,在特殊的地方和特殊的时刻,她和海子其人其诗有了真正的沟通和共鸣。山西作家玄武著有《庞泉沟之夜》,以四个片断的描写与衔接,传达自然山川给与人们的启示,诸如此类的作品,皆非一般的记游文章所能比拟,其间的感兴与思性凸显了文本应有的文学性色彩。

    无论是在体式的多元还是在题材的丰富性上,散文的自由度皆超过其他文体。陈寅恪先生的好友吴宓曾经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即在文学与艺术中,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处理。其实不独是题材的问题,包括体式的选取,皆非散文的核心问题所在。而对于当下的散文写作场域而言,体式和题材之所以会成为集中的问题,概在于散文的生成机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病变,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文体自觉意识的匮乏方面。且不言古典文统的打通,现代白话散文的文统在一些作者那里,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梳理,当中学教材上作品成为作者的写作资源和参照系之后,封闭和窄化,就成了某种必然。图像时代到来后,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天人感应的类神学系统,诗与境偕的美学命题,皆沉陷于地平线之下。游记这一古老的体式就此被逼到狭窄的胡同之中。而滋生的各类风景名胜主题的赛事活动进一步摧垮了游记最后的生命力。更具个性化色彩的行走地理类的散文,能否唤醒人对风景的内在激情,依然是一个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