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童话叙事•意识流•小说属性:读王克楠散文《河流边的生活》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童话叙事•意识流•小说属性
                           ——读王克楠散文《河流边的生活》
                                 文  /   蔡先进

    读完王克楠先生的散文《河流边的生活》,笔者蓦然想起著名散文评论家王聚敏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散文创作过程应该以情感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文学语言为手段,最终为读者提供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从而彼此产生一种灵魂的碰撞与共鸣。”笔者认为,王克楠的这篇散文可以说是王聚敏上述理论主张的实证。
    《河流边的生活》着重回顾了作者少儿时代的不堪回首的两个悲剧故事,表达了对中国特殊政治年代的血泪控诉。现在回顾一下这两个悲剧人物。一个是“疯二哥”。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个人崇拜如火如荼的年代。因为个人崇拜,多少个像二哥一样的人民断送了一生的前途和幸福。街道给每家都发了领袖画像和领袖石膏像,邻居二哥的父亲出于对领袖的尊敬,每次叩拜的时候总捧着石膏像,久而久之,石膏像因为汗渍染成了一道道黑印,为了掩盖这个过失,二哥自作聪明地找来油漆将领袖像刷黑,被军宣队判刑12年,因为常年陪绑去看枪毙人,二哥从此疯了,监狱人员允许二哥父母给他办了保外就医。最后,疯二哥爬上烟囱,像大鸟一样腾空飞翔。另外一个是“飘来的姐姐”。“我”上小学的时候,飘来一个姐姐,脸膛红红的,辫子长长的,走路毫无声息。姐姐的到来,给“我”恐惧而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的生机和亮色,给文本涂抹了一层暖色调,稀释了文本的消极悲凉成分。少不更事的“我”悟到姐姐有沉重的抑郁心理。哭几乎是姐姐生活的主要内容。姐姐在姨妈家待了几个月,因为生活拮据被迫离开了。姐姐的养父阶级成分不好,经常被揪斗,得了伤寒,日渐消瘦,终于油灯耗尽。于是,养母嫁人了,给姐姐包办了一场不明不白的婚姻。临近大喜之日,坚贞的姐姐抱着大石头沉河了。本文刻画的还有挖防空洞因为塌方牺牲的少年伙伴“刘恩三”,忍受不了精神折磨而含冤上吊的教师或工程师等悲剧人物。在该文第四章,作者写到挖防空洞的故事,挖防空洞需要烧砖,但是缺耐烧的木材,在老师的倡议下,“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乱葬岗挖棺材板烧,结果淋了一场雨,雨点打在棺材板上,冒起了一阵白烟,黑乎乎的人影在上面走动。“我”受到惊吓,发高烧一个星期,在家休养一个月才康复。亲眼目睹这些离奇悲惨的事件,导致“我”儿童时期的恐惧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恐惧和阴暗心理便是这篇散文的“经”,这些荒诞离奇的事件便是这篇散文的“纬”。
    将童话叙事、梦呓、意识流和小说技法等元素融入其中,是该文独特的语言手法。笔者觉得,对于那个荒唐年代发生的故事,采用这种语言手段不失为一种明智而高明的选择。这篇散文是从梦开始的,第二章第二句也是写梦:“我是个擅于做噩梦的孩子,外婆住的老房子很大,很空,里面到处的黑色的影子。”“我”时常从梦中惊醒,梦中的黑暗形影不离,伴随了“我”的前半生。挖棺材板烧砖,“我”受了惊吓,发烧一个星期,晚上“我”又做噩梦了,梦见野猫对姐姐伸出爪牙,甚至“树也举着手,要撕破姐姐的衣服,有的树干干脆变成了蛇,吐着鲜红的信子”冲向姐姐。“我”还梦见了西藏的喇嘛,问他认不认识内蒙古喇嘛,最后喇嘛“纵身跳进湖里,变成一条红鱼冲着我笑?我很纳闷,鱼怎么会笑呢?”由于是采用的儿童视角,所以便于运用表达心绪意绪的意识流,从开篇到结束,基本是“思想恐惧”和“心理阴影”统领全文。让笔者始料不及的是,作者将意识流成功借鉴到散文创作中,竟然是这样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该文离奇的情节描写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刻画,显然是受了小说的浸染。姐姐投河了,“我”还小,没有哭,神情呆滞,两天茶饭不思,外婆骂“我”吃饱撑的。还是姨妈懂“我”的心思,她带“我”到沁河边,一把一把扔黄表纸,一边告慰姐姐:“命苦的闺女,这个人世不值得珍惜,你掉进了水里,就好好睡吧,水里比陆地安静,也干净。”笔者在上段列举的几个情节也充分展示了文本的小说元素,还有《河流边的生活》第三章开头也颇具小说的风味:“姐姐走了,哭着离开这个小城。姐姐毕竟没有疯掉,但是邻居二哥疯掉了。”
    象征、寓言和宗教让该文蒙上了一层神秘诡谲的色彩。在该文第七章,疯二哥突然不喊叫了,但是“井突然会说话了。”掏了井,发现是一只铜猫在作怪,没有人敢抱这只猫。但疯二哥的爹妈却把它抱回家,说是“前些天做梦,梦见了猫大夫,说可以治好儿子的疯病。”为了辟邪,张大爷从老家请来跳大神的,大神仿佛有先见之明,单独绕开了疯二哥的门口,“好像疯二哥家有老虎。”还要开篇第一章,“我”出生前,“妈妈”哭着跑向医院,大昭寺的喇嘛说:“你家老二可能很难,万一顺产,不是大善就是大盗。”“妈妈”坚决选择顺产,并给“我”起名为“克难”,她以为“我真的可以为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带来转机。”还有“我”看到棺材板淋雨冒烟、上面有黑影走动,“我”受了惊吓,郎中打针也于事无补,就是不退烧。大昭寺的喇嘛关于“我”的谶语,围绕刘恩三飞翔的一群神奇的鸽子,疯二哥在老师或工程师上吊前的异常举止,疯二哥在乡下弄死一条牛,这一系列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故事或场景,无疑增添了散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本的意蕴和内涵。
    此文结尾颇有儿童文学叙事风味,摘录如下与读者共赏:
    “我呆呆地望着河水,觉得河水的漩涡就是姐姐笑的时候的酒窝,姐姐躺在水里,比陆地上更好看,水里有草,有荷花,水藻,姐,你不会饿的,我要是想你的话,会跳进河水里找你。一个有梦的城市,一条有梦的河流,一个有梦的寺院,一口有梦的老井,菜园子,拦河坝,掉进河床里的云朵,河川里会唱歌的鱼,一切都是好的,比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还好。
    一切就这样吧,光阴还在继续。时光如同流水,把痕迹刻在一个少年的心床,让他人到中年,还误认为停驻在少年的港湾。”
    《河流边的生活》结尾写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遐想、怀念与缅怀,更有历经沧桑后的深刻体验和人生反思,还漫溢着一股凄美的诗意,这种独特的体验强烈地碰撞着读者的心灵。王克楠先生有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的写作,这样便扩充了其文学储备能量,为他的散文提供了多种借鉴可能;而他在进行文学评论的创作的同时,又无形中增强了文本创新的意识、提升了文学审美水准,其散文因而具备深刻厚重的思想质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