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艺术散文境界的跋涉者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艺术散文境界的跋涉者
                                                               —— 赏析史小溪先生艺术散文兼谈散文的语言形态


                                                                        文/王克楠


   
       昨天读到的是小溪先生的《江上纤夫》《月夜夜莺声声》《夜行》《古寺梵音》,共四篇,每一篇都是一缕阳光,可以照亮读者心灵的一角。人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甚至有“第六感觉”,笔者感到史先生对于声音是敏感的, 比如写夜中之鸟,是写实,更是意境,值得注意的是,鸟儿叫的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文化之音,“‘荒岗——荒岗——’四野阒然,叫声传得很远。”人类是从荒芜中走出来的,将来必定归于荒芜,“它是歌唱荒芜美丽的山岗么?是咏叹北方的辽阔空旷么?我拿不准它那凄婉优美的鸣叫,拿不准它那忧伤清凉的韵音,只是静静谛听着。”对声音的描写还有《古寺梵音》中的感悟“苍穹掠过一只黑色的大鸟,盘踅低俯,鸣声有点凄哀,寻觅归家的路径。鸟儿也有十里长亭,残阳浊酒么!我好像听到自己的灵魂在遥远的地方叹了一声。”这一声长叹表达了一位觉悟者对于未来的希望和失望。这两篇散文篇幅都不长,但是诗意葱郁,贯穿始终着作者的希望与失望,文中有“势”,跌宕起伏,凝重、形象,恰恰是先生对于自己倡导的“艺术散文”的写作实践。

       对于现代散文的写作,史先生一直执着于“艺术散文”的坚守。不知先生是否受到清代诗歌流派“性灵派”影响,在他谈到自己的散文观时,说“散文这种独特文体,是一种更倾向于人内心世界的东西,它是心灵的映射。”所以,在他的散文里,并不多见历史事件,而是把注意点放在“事件的延伸部分”,比如《夜行》,“事件”本身并不复杂,不过是一个少年的夜间行走,却延伸到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苍穹的星星依然遥远幽暗。我们就这样走着。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

       小溪先生的《夜行》分虚实两条线,实的:少年走夜路,听见了夜鸟的古怪叫声,看见曾吊死过人的老树,看到另一位吸烟的夜行人,听见村里的狗叫,看到宽厚的干爷。文本中与实线平行的是虚线:对于晚霞的感觉,夏夜的懊燥,对于狼的恐怖,恍惚中的黑影,恍惚中的鬼火,想到父亲被劳改……虚实两条线互相呼应,形成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不由想到鲁迅先生的“野草”系列,鲁迅先生多次写到了黑夜,黑夜在散文家笔下不仅是一种实在风景,更是暗喻与象征。鲁迅在《希望》中写道,“但是暗夜又在哪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于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有的批评家把鲁迅所暗喻的“暗夜”政治化了,其实鲁迅先生心中未必那么多的政治,更多的世道人心。

       古希腊哲学家、诗人德谟克利特说:“具有一个好灵魂的故乡,就是整个世界。”小溪先生的故乡在陕北,陕北的梁峁连绵河沟纵横,生产高粱糜子谷子豆稞,在很多人的眼睛里是“革命的摇篮”,其实更是陕北人的精神家园,因为那里世世代代存在荒凉的村落和勤劳憨厚顽强生存的人。小溪先生作为有责任感的散文家,必然还原散文和大地之间的血肉关联,他的系列陕北散文,一如气势激荡血性贲张的安塞腰鼓那么张扬,亦如令人情怀迷醉的信天游那么勾魂,还有回旋于陕北婆姨巧手里的火焰一样喷放生命的剪纸……这些民俗的物象恰恰形成了陕北的生命生态以及语言形态。作者这样的生命 喷发状态虽然来自陕北,逐渐固定为一种稳定的审美观照,对异乡的生命景象灌注了喷发的热情,甚至辐射到陕北以外的地区,比如《江上纤夫》描写的并不是陕北风景,而是沱江峡谷的七月之夏,是巴山蜀水的风景,但生命激情与地域无关,“纤夫,纤夫!八面风涛,一川顽石,沉沉暗云,滔滔激流,一切都难以使你畏惧、惊恐、退却、悚然,你永远在勇敢地向前挺进呵!”

       经过仔细研读,感到小溪先生的文字具有油画或者雕塑的特点,他的散文往往并不记录”事件”长长的过程,而是瞬间即逝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一旦进入散文的河流,就自然向形而上的境界延伸了,令人叹为观止。陕北的地域特点也无形中酝酿了作者的语言形态,在小溪先生的文字里绝对找不到套话和空话,甚至找不到社会流行语言,只有热辣辣的生命奔流,正如作者自述“对我来说,陕北高原那种雄阔、凝沉、大气的意象,悲苦而顽强的生存意识,对我是如此强烈和震撼!”

       对于一位散文作者来说,写散文写到一定的阶段,是否能形成自己的语言形态尤为重要,这已经成为很多作者提升的瓶颈。散文的语言形态与一个人的多年的文学修养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处的地域环境有关,一个人多年与所在地域环境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渐渐会产生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这种语言表达完全不同于社会公共语言,她是产生于大地的反朴归真的语言,她是明白如话的耐得住琢磨的语言,她是能比较清晰地把读者带进自己的艺术世界的语言,笔者很欣喜地看到小溪先生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进入了艺术散文写作,而且历久弥新,新作不断。

        更为令人高兴的是,史先生一边写作,一边游历,在全国各地讲学不断,把自己的对于散文的理解以及创作经验传授给更多作者,使得许多作者少走弯路,在此,仅祝福先生文思如泉,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2020年11月于青城书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