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竹简精神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竹简精神
                                                   刘军

古人评文论字,常以老辣言之,所谓老辣,指的是火候、道行的精准、深厚。这里提及的“老辣”一词,实际上隐含着某种顺序关系,即老而后辣之,老可指年岁,也可指从业经历之久。约定俗成,渐渐成了“年老之后,著文立说更加精到”的意思,即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是也。由此可知,散文是一种老年文体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阅世的深度与视野的宽度,非闪电式的才华所能托举。王国维先生主张客观诗人要多阅世,阅世与阅读,乃为文之道的两个支点,缺了一点,文气就会衰减。

阅世为年岁增长的必修课,但也不排斥特例,我们的文化系统里向来有少年老成的说辞。在当下散文界,来自安徽的胡竹峰堪称少年老成的例证,观其人,沉稳平和,阅其文,则如阶下老僧之谈。韩愈有气盛言宜的说辞,熟悉竹峰文字的朋友们皆知,其文章自有一番独特的气韵。魏文帝曾将文气之独特归结到天赋的准则上去,此论甚为玄虚,姑且搁置。根据笔者的观察,活跃在当下文学现场且不同代际的散文作家多出自农家,书香的熏陶大体可以归零,之所以走上文学写作的道路,大体上为后天养成加特殊机缘共同作用的某种结果。至于风格的形成,要点有二,阅读养成的趣味为主,文学交际促成的在场影响则次之。与诸多散文作家将目光锁定在“当下”不同的是,胡竹峰的视野越过了当代或者现代的阙域,其间接的汲取上至先秦诸子、六朝文章,再到唐宋古文,后延到明清小品文的经脉中去,不单是文章法度,古典的茶道、书法、饮食等士大夫倾心赏玩的小摆设,素欢喜之。《木屑集》第一则为《笔记》,所追叙的就是自我文章法度的饮取之地,这一地带纵横贯通。从庄子的《逍遥游》,下延至近人(或今人)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沉浸日久,便有了心得。这心得,既有对古人文章的感知,也有自我的读取之道。通观《笔记》中之所列举,堪称中国文章的一段掠影,这些不同时代的作品拥有两个共性的特点,一方面在形制上皆为短章,语少而意足;另一方面,在精神底色上,这些文章皆呈现出独特的“自况”色彩。如同夫子自道之“暮春者”或“道之不行”,他们的这种“自况”皆超越了洛阳纸贵的现实欲求,甚至超越了赢取身前身后名的心理驱动,而是指向某种存在的自明。

新时期文学以来,从西方现代文学中汲取养料的做法遍被华林,散文也不例外。从文学理念到写作技法,各有所取,各有所需。比较而言,散文的姿态相对保守,除了向西方取经之外,还有一批作家把目光投向现代文学传统。这其中,将目光投向中国文统的则寥寥无几,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谈到,在师古而不泥古的层面上,当下有三位散文作家成绩斐然。浙江的陆春祥集中开掘中国古典笔记的矿藏,创造出笔记体随笔这一体式。来自中原的冯杰则师法明清到民国的小品文,同时从古代医学典籍、《聊斋志异》等白话短篇小说中吸取营养,在自己的文章中极力打造“北中原”这一主题意象,其文风悠游不迫,内含幽默的因子,因袭了传统士大夫的趣味。胡竹峰的散文随笔,看上去与冯杰颇为相像,都走的是小品文的路线,求其短而舍其长,文风皆有传统的笔致和情调,读他们的文章,皆有古气袭来之感。不过,两者终归同行而分道,在表达和取材上,胡竹峰的文章更加随意,在文体追求上,他似乎在贯通文脉的基础上,欲营造一种新的法度。正所谓,天地间,人生百味皆成文,胡竹峰欲以丹青妙手,调和日常所见及不常见之物,上色着情,进而打通文学与生活的隔阂,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就是文章,文章也是生活方式之一种。而上述诸言,恰恰是其文章独特气韵的主要内容。

李健吾先生曾将中国文化总结为一种“竹简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入国人的文章写作、欣赏心理、文人雅集之中。辞达而已,绘事后素,就是这种精神的精炼表达。所谓“竹简精神”,李健吾并没有展开来谈,他只是做了补充阐释,如其所言:“像古人那样,把一个字一个字刻在竹简上。能把散文写的‘字挟风霜’、‘声成金石’,如鲁迅那样,很不简单。”竹简精神与书写传统有关,也和汉语的基本属性有关。汉语的极端单音节性造就了文学表达系统高度凝练的特点,这也使得在审美上,形成了推崇简练、精确的心理定势。纵观胡竹峰所作,在法度上,他将鲁迅的命题“散文是大可以随便的”贯彻到某种极致之境。这里所谓的“随便”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在取材上,散文可以做到千变万化,“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题。”另一层则是在处理上,追求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从白话散文史的经验来看,散文的书写很不容易抵达随便的程度,废名和周作人皆为冲淡平和之路,晚年的孙犁走的是真纯路线,至于林、梁、钱等散文方家,则是另外道路上的马车。符合随便这个标尺的散文作家,除了汪曾祺之外,其他作家皆不够典范和完整。胡竹峰的文字,吾手、吾口、吾心浑然一体,随便的尺度似乎比之汪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笔下,几乎全部是烟火痕迹,却又让人不觉想到烟火之外的东西。如《发饭癫》这则短文,题目加内容加标点,恰好百字,有童年行止,有祖母的对白,有结尾处看似闲笔却不等闲的备注之语。从取材上,不过是从万千童年片断中随意舀取。再对照《木屑集》中其他短章的取材就可以发现,哪怕是枯树断枝,或者残砖断瓦,对于胡竹峰来说,皆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关键之处不在于题材的大小形制,而在于妙理的注入。再说《发饭癫》这个作品,体例上如同《世说新语》,却又抽掉了游心太玄的内容,注入的则是现实的沉痛,这些沉痛恰在留白处。此外,在表达上,胡竹峰的文字也特别随意,形成了独有的腔调,这种腔调,在冯杰、止庵、车前子的小品中皆难以寻见。他的这中腔调相当难于把握,似乎与无相之相有关,但又不全是,似乎与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有关,但也不尽是。其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源于其独特的腔调,则无迹可寻。

在精神品相上,虽然胡竹峰师法古人甚多,但他并没有被古人埋没。个性表达之于散文,如同个人的印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散文忌讳的就是千人一面。胡竹峰的文章属于那种在万千绿叶中打眼即可辨别的一枝,之所以如此,除了独特的腔调外,其文的精神个体性主要表现在“自我的策马”上。“自我的策马”是一个形容词,主要指的是自我主体意识的映射。他的小品文看似随意,但对于自我,向来不加遮蔽地托出,他不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于读者,但也绝不掩饰自我的喜怒哀乐。梅花好不好看,必须要等到“我”来看之后,好看不好看,方成为实相。而“我”既不强夺万物,也不强夺读者,“我”要带上最真实的“自我”来看梅花,来访古寺,来翻查旧籍,来访友觅踪。因为这“自我的策马”,使得他的言说之道似乎有着鲜明的“自言自语”的调子。这就是胡竹峰,不在乎武功的高低,而在乎武功的自创。

法国的福柯曾指出,文化不是一种教条,一种学说和理论,文化是一种态度,一种气质,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当下散文云集了乡土叙事及历史材料的翻炒,苦难多,感人的泪水多,故事也多,就是文化味道太淡了。时代的焦虑和紧张同样投射在散文文体上,使得当下的散文少了趣味、情态、闲适及幽默。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摘掉其间的批判性要素,就作文之法而言,老先生举手投足之中,尽显个体的狡黠和文化自信。单一的狡黠容易让人生厌,和文化自信组合在一起,则游戏精神通透,换成大白话就是,太好玩了!比之鲁迅式的杂感,胡竹峰的随笔小品圆润诸多,他还没有宽大到狡黠的程度,而文化味道则浸透于笔墨,再加上敦厚处凸显的智慧之光,已相当可观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