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平南县散文作品述评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平南县散文作品述评
                            刘军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散文易学而难工。这句话的大致意思为散文这个文体容易上手,基本没有什么门槛,各种人的手脚都可以伸进来,不过,想把散文创作提升到一流的水准,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最近二十年,散文创作领域里依然有一个基数庞大的事实,每往上跃升一级就会迎来剧烈的收窄震荡,如此情形,一直到顶端为止。今年年初,我曾写过一篇《为作家一辩》的短文,提出了能够成为一个作家的标准,包括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品集(非绝对的必要条件),比如《围城》或《写在人生边上》于钱钟书作家身份的确立;二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保持在文学现场,也就是说作家要保证足够的写作活力;三是在具体作品的产出上要符合一个时期的判定标准,如果需要具体量化,给出的标准是,每年要有四篇或者四篇以上的作品见于省级文学刊物或者选刊。三个条件之外,至于专业文学奖项或者是否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皆属于参考性因素,非充分条件。如果以上三个标准成立的话,那么对于散文界而言,作家称号名实相符的话,起码要在中游以上。

文无定法,给予文学以量化的指标,乃不得已而为之。总的来说,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有自觉意识从事写作的作者,其间转换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成名之作到自我的不断超越,这条路则更加险阻。通过我个人的多年积累和观察,我觉得为数众多的基层作者难以实现自我突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信息贫困上,这里所言的信息贫困包括如下三个内容,阅读的贫困,交流的贫困,刊发的贫困。每一种文体皆有其自身的特性,就散文来说,阅读的贫困指的是自身阅读的关闭和阻塞状况,交流的贫困指的是平台的丧失或者说平台的异化问题,基层作者即使有条件参与了新媒体创造出的交流平台,要么不敢说话,要么自身加剧了平台的异化,微信群和微信公号无不染上宿命的色彩,就是明证。刊发的贫困,指的是对文学刊物资讯的不了解以及缺乏“贵人”和推手,进而导致自己的作品只能在地方公号和内刊上兜兜转转。

无论各自的生存压力和欲望诉求多么多样,我个人认为,既然喜欢上文学写作,就应该把写作当做一种志业去对待,要尽快确立适合自己的文体,并专注于此,并持之以恒。而且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如同聂鲁达的诗句,坐在黑洞洞的井口边沿,要很有耐心地,打捞掉落下去的光明。

此次,集中阅读广西平南县的散文作品,有很多感触。总体而言,这一批作品大多还停留在自发性写作的范畴内,语言自觉、文体意识、主体的打开与自省等,存在着普遍的缺失。另外,在题材的开掘,体式的选取,处理方式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典型的问题,下面针对具体作品,给出针对性的解析。

彭敏艳的《一根线挑染了岁月》是一篇亲情散文,作为亲情题材的艺术处理,有两个点位值得斟酌,一是母亲形象趋于抽象化的伟大,尽管也有一些细节支撑,但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处理,过于完美,实际上涉及到作者主体意识的不自觉状态,即遮蔽掉生活中的粗糙的,不和谐的内容。二是对话的处理,余华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写小说的三大难点,第二点就是处理好小说对话的问题,这个文章中的对话,过于书面化,过于诗意化,与日常生活的凸凹不平是对不上的。而另外一篇,即《年轮再也转不到您了》,这篇作品同样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语言传达层面,有一些情感色彩浓郁的词汇未加考虑,就直接使用了,比如伤痛、悲伤、眼泪等等,这些词汇早已经丧失了光泽度。就如同伟大的祖国中的伟大一词一样,说出来很容易,但理解起来,就非常难了,理解越深入的作者,越会谨慎地使用这个词。如果你把伟大等同于四大发明,长城,汉唐盛世,那么,你就会成为特别喜欢使用伟大这个词语的人,也是对这个国家何以伟大一知半解的人。第二个问题,从叙述的内容和内在节奏来看,这篇散文呈现的更多的是素材层面,而没有完成艺术的处理和传达,作者的表述过于急切,作者的思绪还没有和母亲的离去形成一种距离,因此,情感的净化、体验的凝聚和提升、家庭关系的观照与反思,都没有很好的完成。很遗憾,上述两个因素影响到了这一篇作品的完成度。

黎汝健的《岳母如母》:如果说作文如填格的话,那么这篇散文则属于一种满格的状态,作者事无巨细地描述,填满了所有的空白之处。雪月空明为何有美学的意境,在于其阔大,在于这四个汉字确立了某种宇宙的秩序。作者在处理类似主题的时候,应围绕几个关键节点来写,比如住房、工作调动、家庭生活的上上下下等等,在每一个场景里,要写出岳母的语言和行动细节,争取将每一个场景处理地鲜活,有现场感。另外,建议作者找来山东作家逄春阶的《继父》一文,认真领会和学习。

甘炽的《我为什么爱上文学》:此篇作品突出的问题在于火候未到的问题,功夫是长时间的积累和自我体悟的某种结果。火候未到,必然影响到表达和见识,比如文中的“火热的生活”,这是建国初常使用的句子,也是集体主义热情投射的一种结果,而真正的生活其实是庸常的,是平淡的。苏格拉底说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来说,无论起伏的曲线多么剧烈,比起人类群体性的生活变迁来说,也是沧海一粟。陆游提到,工夫在诗外,所谓诗外指的是阅读的积累和体验的积累两个层面。《畅岩怀古》作为书写地方文史的篇章,应集中到文史层面,至于山峦状况,三两笔的勾勒即可,比如“一大一小两座山峰平地耸立,呈相互凝望的姿态,两山之间,隔着几块翠绿的稻田”,因此,要把游记的因素从本文中剔除。另外,涉及到一座山的文史处理,笔法要有层次,就这个文章来说,周敦颐应该是重点,他于何时来此地,留下了什么,时间长度,影响范围,以上这些要清晰地交代出来。

梁彦《无名的“名医”》:这一篇素材很好,笔法也很朴素,为医者的良知、本分、敬业等德性皆得以表现。缺憾在于张力不够,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至少有两个地方,应该渲染一番,一个是姑姑的病态,需要细致地刻画,一个是黎医生每次是如何来到这里的,他的交通工具,他的步态,他在诊疗的时候的神情,要给以描绘。
赵娟《岁月沉香之那一段教书的日子》:首先致敬本文作者,所谓医者仁心,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也是如此。所有的热情和敬业都值得尊敬。就这篇散文来说,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仅仅是铺开了面,而没有很好的勾连点和线。第二个是文章结尾,作者直接跳到作品里,抒发观点,主观议论的因素无疑减弱了叙述的力度。此外,在结构上,我建议作者可以采用1、2、3的方式结构全篇,1对应的是自我如何成为教师,2对应的是课堂和学生管理,3对应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学校和村落生活中关系的新变,借此写出地方上的人们对待教师的态度,增大作品的信息容量。《悠悠楝树情》以植物为题,主体内容则是亲情的咏唱。既然以楝树为切入点,那么这种植物的习性,分布状况,木质等,作者应该做好功课,散文写作中的视野的宽大,往往是通过细小的点位呈现出来的。小木箱是这篇作品的情感高点,作者的处理还算过得去,但在结尾,作者直白式的表达,于情感的含蓄和内敛则是无益的。结尾其实越随意越好,尽量简化处理,比如二十年后再回村庄,速生桉繁茂的绿意包围了村落,而楝树则零星地点缀,那些曾经的时光也被折叠,如同多年前小木箱收纳的物品。

李东凡《走出大山去看海》:游记的困局形成于旅游热之后,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已经过度到现代性层面,而写作者还抱着发现美发现独特性的审美心理机制。这一篇游记,既缺深刻的体验,又缺深刻的发现。游记虽然易于上手,但游记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写作者题材开掘处于困境之中。需要转换思维观念,需要冲破旧的写作模式,如此,游记才会重新焕发光彩。《家乡有条弯弯的河》这一篇作品,笔力有所不逮,突出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没有形成自我的表达,所使用的词汇、词组,有严重的“中学课本化”的倾向,说明作者还处于模仿阶段,还没有建立严谨的写作训练体系,就阅读而言,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一块积累太少。二是在处理细节上,喜欢使用加引号的词汇,这也是写作处于初始状态的一个标志之一,加引号的词汇不能带来幽默感,幽默感是文化趣味长期养育的结果,关于幽默感,请阅读河南冯杰的系列散文,做为参照。
梁栋辉《有尊严的做个教师》:散文强调现场的体温,而随笔强调见识,这一篇教育随笔,还没有对概念化的词语,一些大词,形成警觉。另外,就作品而言,一旦陷入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则非常危险,在真理、真实、真相面前,皆应该像孔子那样,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作品和读者之间,应建立平等的交流机制,而不是诫勉或者教育。另两篇作品《且行且思听课去》《教育是一个延续没有尽头的过程》,第一篇是公文类文章,内容为教研心得。其实,散文的传统里一直存在着实用文章和文学性散文交织的情况,判断其间区别主要的衡量标准,即精神个体性或者说个性的要素,有个性的体验或者个体的见识,皆可归入文学性散文。第二篇文章,缺乏结构的完整性,缺乏深入的观照,因此,显得散乱。
雷鹤松《我家房子变迁记》《我家的三辆车》:两篇作品,皆涉及器物类的处理,散文从日常取材,而器物属于手边的事物,因此,散文应多写些器物,从中可以呈现自我的情感形态以及对生活流的认识。这两篇作品处理地平易朴实,情感的真诚也彰显出来。问题集中在两点,一是涉及到器物之变,处理上缺乏细部的勾勒,房子也好,交通工具也好,都有其具体的形态,对其描绘,要有工笔画的水准。二是结尾处曲终奏雅,由个人感情上升到时代感情,这是作文式的处理,不是散文的处理方式,在好的散文里,个人情感的独特性本身就是时代情感的象征。

陈芳英《孩子,你的窗在哪里》:留守儿童问题为当下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冷漠、暴力、性侵、安全教育等,给予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致命的威胁。托尔斯泰曾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如此。这篇文章仅仅是关注到表象的问题,即,抓住了当下的节点,却未实现纵深的梳理。若想纵深化,需要家访和侧面调查,在掌握事件原貌的基础,以叙事的方式,剥开被包裹的事实。《田地上的父母亲》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文字能力,都没有大的问题,问题集中在处理上,依然是满格化的处理方式,事无巨细,缺乏留余,因此显得拖沓。这样的题材,实际上应该集中在两个画面上,一是分田到户后父母的勤苦劳作,二是生活条件好了之后,父母的执念和不放弃。两个场景,只要做到典型化,则一切尽在不言中。

沁禾《夏夜里的朋友》《石磨茶台》:沁禾的两篇作品,尤其是写家居日常的一篇,本真、趣味,有天然的性情在里面,难能可贵的是有恻隐之心,这是一种很珍贵的品格。虽然笔法还有稚嫩之处,但这个写作方向和处理方式是对头的,如果作者能够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能够在认识水平上,再进一步,散文写作会有质的飞跃。

韦凤英《莫中六婆》:六公去世后留下的两包钱,是一个很亮的细节,这个细节自身就具备了情节反转的力量。然而从作者的叙述来看,还不够成熟,更像是在讲一个民间故事,而不是成熟的散文叙述。要学会剪裁和处理,比如叙述这两个乡土人物,完全可以从留下的两包钱开始,然后倒叙和插叙相结合,触及乡土世界的性别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就是说,乡土人物的处理,故事只是藤蔓,真正要开掘的是根系。《人间烟火》篇文字活泼热闹,其中第一则使用了小说笔法来推进叙述,因此显得特别明快。但在整体上,文章还没有从故事中走出来,进入到整体性秩序的层面。古人曾言,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此万不得已者,乃词心也!故事和事件,其原始形态就是人和事的问题,散文则讲滋味,讲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心中难言的况味,特别是况味,很难以文字直接表达,要让这些滋味含蕴在场景中,通过场景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整体秩序中,暗示出那些况味。

最后要说明的是,普通作者在为文之际,要学会给作品起题目,尽量少出现偏正词组,尽量少让修饰语作为定语组成部分,务必要注意,不能以题目去点题。题目选取以简单、有张力为基准。周晓枫的散文《有如候鸟》,汗漫的散文《南方云集》,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石舒清的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以上这些作品的题目,皆是较好的例证,可以作为参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