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灵芝——自然笔记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灵   芝

——自然笔记

杨文丰

  

      

   很早以来灵芝就被供上神坛,罩一袭神异、神幻的迷雾。

   灵芝本是真菌类生物,一副怪胎或肾形模样,不像蘑菇那般菌柄基本上是撑在中央,而竟长在菌伞侧旁。灵芝含角质多,质地怪异,坚硬异常,经久不腐,弥漫一股陈腐气息。成品灵芝呈黑赭色,会让人想起暮冬缺乏阳光的阴抑日子。

   灵芝也没有蕉叶那样的绿,亦无婴孩脸蛋或蛋青似的嫩,更无你想象的总带紫气、仙雾和祥云及仙乐。灵芝的叶片无法大幅度地伸张发展,在日光下也无法光合作用,因为灵芝不含叶绿素。

    然而,如此的灵芝,两千多年来,却被渲染成是集千年天地日月精华的“不死仙草”;“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 (《神农本草经》)。《淮南子•山训篇》则说“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屈原在《楚辞九歌山魂》里“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山海经》中炎帝幼女“瑶姬”精魂所化的“萄草”即灵芝。《尔雅翼》说:“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

     你也可能以为灵芝脚下应该是五色土,土色纯净,祥云缭绕,灵光四射。甘泉流于灵芝左右,喜鹊在灵芝上下来去……灵芝当然至少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

     想想在我们中国,会有哪一种生物能像灵芝这样长期笼罩如此神秘、灵异的光环呢?会有哪一种生物能似灵芝一样是可以令人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仙药”?又有哪一种生物,能被抬上如此之高的地位呢?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蘑菇被崇拜成“神物”,而灵芝,则在中国,不仅是“瑞草”,更是美好、吉祥和得道登仙的象征!

   或许凡事总会物极必反吧,你只要仔细探究,就会发现:灵芝,其实也早就与疾病、与怪异相连了,是宿命地联接了。

    我们大抵都还记得《白蛇传》里的白娘子为救许仙曾上峨眉山盗取灵芝。而现代医学也确实证明,灵芝的确是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能在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平衡,调动机体内部活力,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使内脏或器官之机能正常化,对神经衰弱等能有协同治疗作用,还具有抗疲劳、美容养颜、延缓衰老、防治爱滋病等功效。——然而,即使如此,灵芝也断断不可能达到传说的那样具有令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灵验”!

     何况自上世纪以来,灵芝被人工引种驯化后,其的体内也多了人工污染和环境污染!而且,灵芝一词中的“灵”字,我以为与灵魂、与灵柩、与死亡,更是明里暗里具有剥不开的干系。

     我以为灵芝,还在给人以不祥之感……

     灵芝之所以会被奉上神坛,还与皇权有关。据传汉武帝在位时,宫廷年久失修,栋梁腐朽,滋生灵芝,臣子怕皇上怪罪就诡秘称颂:说这是皇上的无量功德感动了天地,教灵芝降生于宫廷……此乃国泰民安的象征。据传汉武帝闻之大喜,遂降旨百姓每年得进贡灵芝。从此,黎民百姓由乡野朝贡灵芝便几成规矩。

    

                     灵芝成为神异的心理安慰药绝非无风起浪,

           灵芝被戴上神幻怪异的光环更非无中生有……

  

         “灵芝乃树木腐朽余气所生。”(李时珍:《本草纲目》)。

   谁都鄙视寄生虫,而灵芝,却是寄生在死亡的动物或植物身上的东西,是百分之百靠吸夺寄主的营养而生长的怪物。

       灵芝,过的难道还不是腐朽、霉烂的寄生或腐生生活吗?!

    

                     无边的黑夜骑着黑夜般的乌鸦飞进我的眼睛

                                              ——海子:《太阳》

  

    我认为这尘世之所以出现“灵芝现象”,在于千百年来,灵芝得天独厚地关涉了人之生死这一终极问题,也在于人生太需要信仰,太需要寄托却太害怕死亡了,同时,世人的眼睛里本来就难免要飞入种种“乌鸦”的,既然如此,还会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被创造出来呢?……

     

                             2006、5、3 初稿。 2006、7、31改稿。

                            2009、1、18—23 数稿再改。

                        2009、1、28,大年初三,羊城,绿色书屋。

  

             (2009年第5期《散文海外版》转载,原载上海《科学画报》2009年第3期随笔专栏)

  

  附言:

   未想到这一篇《灵芝》短作竟前后写了三年。

  三年前写出了初稿,但不太满意。这个寒假期间我便又作了多次修改,现再看,按照我目前的功力,也只能写成如此了。这是我为上海某刊新春开始的个人随笔专栏的一篇稿。

  我越来越觉得散文写作其实就是“三个过程”,即是对自然、社会及物事研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和艺术表达的过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