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寸步间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所有容身的房子,因为小,我均称之为“寸步间”。
      刚进城,挤在一间办公室里。那是栋两层小楼,立在一个大坑内,与人民舞台为邻。坑叫“市场坑”,据说修筑城墙时,人工取土挖就,曾经用于守兵演练,偶尔用来处置犯人,进入新时代后,用作市场,搞各类交流、交易活动。宿舍在一楼,南北宽不足两米,东西长约四米,墙壁上没有任何装饰物,因长期使用火炉,室内蒙着一层黑尘,即便是阳光普照的日子,仍然显得昏暗。我们过早地准备了一些大炭,堆在东墙下,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空间。为防扬尘,时常在大炭上面洒水,加上春秋时节,雨水频繁,每个深夜,一股潮湿从地下钻出,幽灵一样在房间里飘荡,早晨起床,衣服淋过水一般。
      视觉中,市场坑太大,小楼太小,小得卑微。同样,它对面的灯光球场,也小得不成比例。球场外围,三五棵白杨树,笔直挺拔,奋力向上,昂扬的姿态,极像不甘居于低处的人。周末,或者傍晚,人走楼空,坑内安静得近于凄婉。很多时候,喜欢站在窗前,与树上的麻雀对视。它们能够很快适应城市生活,喜欢在没有稻草人的环境里,弄出许多热闹,让我心生敬佩。由此猜测,麻雀的日子里,从来没有孤独。有时,树木摇曳,声声敲打窗户,粗粝散乱。树枝间的麻雀,片刻间安静了下来,雷雨降临之时,它们归向何处!这种关切,显得唐突、莫名。其实,这个想法是多余的。几只麻雀,尽管如风中的灰尘,小如芥末,漂浮不定,但它们都有寄放身体的巢。雷雨来得太快、太猛,麻雀四散而去。附近的屋檐下,肯定有它们的小家。
      这段时光,我在橡胶管厂上班,专做煤气罐上的封气阀,两班倒,一班十小时。深夜下班,便踩着昏暗的路灯,和我孤单的身影一起回去。市场坑里没有灯,人踏进去,仿佛跌入了深渊,感觉到整个身体在往下沉。睁大双眼,适应黑暗后,才敢大口出气。经过人民舞台时,总能听见呼吸、扑腾声。我在山村时,一棵大榆树下,人们聚在一起,经常说古论今。老人们说,戏台通着阴阳两界,上演的大都是过去的事,其实就是鬼故事,戏台的声音,就是鬼弄出的声响。怎么会呢?这些声音,我熟悉不过。舞台顶部,是木料搭建的人字形结构,其间有足够的空隙,让麻雀们安家、寄居。会心一笑时,感谢这些声音,让我在黑暗中感到温暖。
      半年之后,搬到了西街的一处楼上。我在一楼,靠着大门,更像是新来的门卫。房间能容下一床一桌,坐在床沿,伏在桌上看书,省去了一张椅子,觉得自己倒还聪明。四楼上,还住着一家人,占据着两间大些的房子。他们是从乡下飞来的。男人是国有事业单位的职工,姓李。李师傅把老婆和三个女孩子都办了“农转非”。三个孩子在城里上小学,小楼里便有了拼读“春天来了,风轻轻地吹着”的声音。这种楼,我们通常叫它单边楼。临街的窗户,如果不是冬天,几乎经常开着,楼道里溢流着的空气,夹杂着自然界送来的沙尘,有乡村的亲切感觉。窗边,街树高大繁茂,枝叶触手可及。于是,涌入楼里的,还有城市噪音、枯黄的树叶。麻雀随处可见,这些街树也是它们的栖息地。我喜欢中午休息时,它们在树枝间鼓噪,让身体有乡下老家般的安宁。小楼内的温暖,陌生的环境,让好奇的麻雀心生羡慕。时常有几只莽撞的家伙,由窗户进入楼内,新鲜感过后,却不知怎样出去。它们缩在窗台上,或者站在架空的水管上,东张西望,充满惶恐,样子让人怜悯。猜测小家伙们,也是由乡下迁徙而来,就很少去惊扰。
      半夜三更时分,常听见他们夫妇大声吵架,便知道那个国有单位,日子并不十分景气,他们的生活,日显窘迫。李师傅的妻子,年龄不大,却已显老,在一家制衣店打工,经常把布条子带回家,坐在楼道里,细心地做着纽扣儿,有时,还拿回一些衣服,放在一只大塑料盆里洗着。晚上,他家的电灯,总不能按时亮起来,而李师傅,一个人坐在黑暗中,拉着跟随多年的二胡。记得他经常戴着顶蓝色帽子,少见他取下来过。帽沿压得很低,将一双疲惫不堪的眼睛,深藏了起来。二胡曲调永远充满忧郁,嗡嗡嘤嘤,如泣如诉,忽高忽低,忽紧忽慢,忧伤、愁苦便充盈着小楼,冲撞着我们。后来,知道这曲子叫《江河水》时,这个男人,因畏惧生活而寻了短见。
     不久,我去了工艺品厂。厂子规模不大,属于小手工作坊,但有职工宿舍,喜出望外之后,很快从那栋四层楼上搬了出来。我被安排在一间两人宿舍里,推开双扇木门,小心地放下铺盖后,舒了一口气。房子是平房,建于七十年代晚期,土木结构,窄小、低矮、昏暗。同宿一室的矮小男人姓王,我们用煤油炉子做饭,房间里,就充满了菜油和柴油的混合气味,以至于衣服上也沾染上这种气味,挥之不去,实在叫人生厌。他很少和我说话,陌生人一般,但是,当我不在,他翻看我床头上堆放着的书籍时,肯定给他精神上带来过愉悦。王师傅年龄已近四十,皮肤白净,两只手细腻得让人怀疑长错了对象,不像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他有手艺,白天拼命工作,总能超额完成任务,深得领导看重,多次受到表扬。这些条件在他身上结合后,总有一些女工找他谈天说地。可笑我不懂饮食男女,不懂平常生活,只渴望能很快安静下来。数日后,他和一女工一起合伙蒸米饭、包饺子,俨然居家过日子的样子。或许我的存在,有碍于他们进一步发展,不久,以我晚上睡得迟、鼾声高、影响他人休息为由,从这间宿舍调整了出去。
      从他那儿搬出来,终于住进了单人间。房子位于厂区的深远角落,木门柴扉,风雨飘摇,怀疑此前是间仓库。由于久不住人,发霉的气味,直扑鼻息。我坚持打开门窗通风,点燃檀香缭绕。空间虽然小些,但多了很多自由,可以随便躺在床上看书,可以在床上铺一小块玻璃,上面放上纸,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老式平房,修建时,为了方便,房子的隔墙没有到顶,只是用结实的牛皮纸糊了顶棚。晚上,关掉灯,一切安静下来后,这个空间里除了我,还有开始行动的老鼠,这些聪明的小家伙,在墙壁上挖出了多条四通八达的道路,还挖出了自己的家园和房子。它们像一群自卑的人群,逃避过白天的喧哗,夜静更深时分,开始访友、开会、玩耍、为生计奔波。我听得清楚,它们先是一只,再是几只,然后是几十只,在顶棚上走动、跑步。我不惊扰它们,夜是属于它们的。
    光临这间小房子的远方客人,是几位老师。一个中午,几位老师路过静宁时,他们驱车来到了工厂。在一位同事的指引下,他们来到我的房前,推开了房门。依照往日,我肯定在里面休息,可这天,我正好不在。这个中午,太阳肯定看见同事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我可能去的地方,问遍了我所有朋友和亲人,他要告诉我,有客人在房间里等着我。我的老师们,坐在床上,不用多大功夫就看到了房间里的一切:一张床、一只凳子、墙壁上继续脱落的皮、床边的纸张。同事的自行车载着我回来,已经下午两时了,我没有看到老师们,老师们也没有看到我。同事告诉我,当老师们推开门时,他们犹豫了一下----是的,他们不相信工厂会有这样的屋子。
      下午下班,偌大的院子里留下我和一只狗。我在前院,狗在后坑里,为它的松绑后,它的欢娱,只有久久约束者才能理解。它带来的恐惧,只有麻雀才能理解。后坑里,五六株槐树,大约有些年成,高大且生机勃然,常年有喜鹊筑巢。春天时,它们从遥远的南方归来,生子繁衍后,又留下空巢而去。它们,常年流浪在外,始终不忘家,让人感动。不像院子里的麻雀,除了生子时有个安身之地,其余时间,几乎随便安居,院子里尽是平房,每个屋檐下,就有它们的巢。我的那条狗,喜欢在院子里追逐麻雀,让这些土著们很是无奈。我管不了狗的事,麻雀也管不了。比如,房子前面,三棵松树上,麻雀喜欢附庸风雅,悄然躲在上面,看着摆在下面的棋盘。棋盘就那么摆着,就像等待一位客人。客人不来,麻雀便在上面留下不语观棋的痕迹:星星点点的粪便。
  后来,又在别处找了一间房子。那栋小楼临街,三层,水涮石装饰的墙体上,掺加了不少玻璃渣子,阳光闪射,玻璃碎渣宛若珠宝,泛着缤纷光芒。二楼,有一个三间大的仓库,我就装在里面,和一些桌子、凳子混在一起。房间近乎奢华,我可以在任何一张桌上写字,甚至作床睡觉。仓库朝街的两个玻璃窗子,除了挂着厚实的蓝布窗帘,还用床板堵了起来。白天,阳光从木板的缝隙里透进来,街树摇晃,将室内所有的东西切割成条状。暮色降临,街上的昏暗被拒绝在室外。我喜欢这样的情境。在这个仓库里,做梦不分昼夜:天灰蒙蒙的,周边没有树木,没有鸟鸣,呼号的风裹着人声、车声,我在这些声音中独自奔跑,越跑越快,最后飞了起来。尘土、沙粒包围着我,随我奔跑。突然,风停了,我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醒来,我躺在地板上。那些从窗户挤进来的阳光,透过木板的缝隙,正好落在我的身体上。
      更喜欢西郊的一所小院。有一月多时间,我有幸住在这里。仍然是个坑,被四周的房子包围着,坑内的空气被那些房子的厕所笼罩着。有肥沃的土地滋润,坑内的树木,郁郁葱葱,少了肮脏的气息。正好是个夏天,小院的树木,长得繁茂,三间小屋,几乎被树叶封闭。尽管我只占了一间小屋,但我是院子的主人,可以在任何一间房子的窗户前驻足张望。很喜欢麻雀朝屋内张望的神情,它们探究秘密的眼睛,与人类无异。最高的一棵杨树上,挑着一个喜鹊筑就的大巢,风雨中,不见它摇落下来。
      屋子低矮,屋顶举手可及,椽子里,发霉的味道时轻时重,尤其是阴雨天,这种气味凝重得能用手掬住。一张折叠床支在东边,一张桌临窗,推开窗户,可享受到阳光,一把折叠椅,可任意挪出挪进,一堆闲书,顺手而放,甚至放在院子里的树杈间。有电,用电炉子炖茶,味道偏重偏苦,生活一般浓烈。深坑,多树,夜幕便降临得最早,太阳偏西,小院就被装进黑暗的口袋,安静紧跟其后,悄然包抄而来。没有孤单,也没有惧怕,屋檐下,有麻雀扑腾,好像就在室内,能听见它们的气息。房间里,耗子游走,它们与我共居一室,丝毫不怕我,有时,它们中调皮的一只,会跳上床,在我脚趾间取暖。
      感慨于一位叫萨米耶•德梅斯特的军人----他有足够的勇气,在房间里完成旅行,让灵魂超然。房间坐东朝西,长方形,周长只有三十六步。但房间环境不错,壁炉里的火一直没有熄灭,有书、有笔、有仆役,可以读书、写信,墙的四周布满了名画,其中就有《阿尔卑斯山牧羊女》。牧羊女坐在倒伏在地上的一株老松树树干上,树干覆盖着白雪,地面上茂密的阔叶植物,掩没她的双脚,身后,浅紫色的花正在怒放。山顶上,百花齐放,羊群悠闲地吃着青草。他看到了牧羊女的忧伤:家园与和平,距她多么遥远!
      可能,只有静下心来,把世事抛在脑后,才能完成房间的旅行。小小的空间中,他自由地选择旅行的路径,可直走、斜走,还可绕之字形。“时光便如此不知不觉滑过,注入亘古的沉默,而我们一点也不会察觉它忧伤地经过。”在封闭的空间里,他对眼下情境、对过去的行为、对友情、爱情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晨曦出现,天空开始泛白,我脑中晦暗的思想也随着黑夜隐没,心中再次燃起希望。不,东方出现的光芒在我眼中闪烁,并不会随着黑夜降临而灭于空无。这一望无际的地平线,这高耸于尘世、阳光照亮顶端的山峦,它们都鼓舞我的心继续跳动、我的灵魂继续思考。”
      现在,我又有了新的容身之地。三层小楼的尽头,一间房子阳光充足,内部粉刷一新。西边的窗前,可看到成片居民楼,以及一些阳台上忙碌的人影。窗户封闭不严,车鸣人喊,声声入耳。东边走廊的墙下,堆满了混煤。常见几只麻雀,在煤堆上打闹,疲劳之后,落到廊沿下歇息,对羽毛上的煤灰浑然不觉。习惯和适应一个环境,应该很不容易。
      房间里,老式写字台,估计与我年龄相仿,两端的抽屉,和平面组装在一起 ,如果不小心,它会互相断开,因此不敢轻易挪动。水杯和电脑就在它的上面,和我亲密无间。一只柜子,是八十年代的产品,大而沉,空间相对宽敞,可塞进许多不属于我的杂物。一只茶几,靠着墙,表面上的图画斑剥,放着别人遗留下的旧报纸,永远等待着一张沙发。铁床,油漆脱落,弹簧有些松弛,坐上去,会发出咀嚼砂砾的声音。我大约最喜欢床了。近期,身体的关节,很不配合我的运动,那种隐隐约约的痛,常将我从夜里咬醒。白天,偷闲将身体放在床上,或许是对灵魂之巢的最好呵护。
       在这里,我有幸看到史铁生的一段话: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心也跟着乱起来。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
      所有的小屋,都是相对封闭独立的空间,守在小屋,其实是孤独的。好在,享受孤独,能让身体安宁,灵魂欢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