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那些年,和他们一起去伐木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那些年,和他们一起去伐木



                                             老余



    副业队里的人叫他余队长,工区的主任和现场员都称他老余。老余没念过书,却能看古典小说,人称白识字人。我上学的时候,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农业社贫穷得年年吃返销粮。老余就去了林场当合同工,合同工每个村里都有指标,所以村里的大多青壮年汉子只能留守村里种地修梯田。饥饿让村里的人每近年关都成群结队去讨饭。老余在林场渐渐混熟了,就想着村里众多饥饿的汉子,于是通过疏通关系,组建了在我们山沟里的第一个副业队,与村里达成协议,领着大家去林场伐树,年底给队里分红,还能给村里拉来许多的木料和柴火,只要大家在林场能吃饱肚子。多年缺吃没烧的村里顿时大变了样,许多人家盖起了新房,为数不少的光棍汉娶上了婆娘。

    土地到户后,人们不再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了,自由的劳力呼啦啦全都涌进了林场,跟着老余在林场挣钱,他的副业队在山前岭后红火一时,效益好,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出了名的老余就像村里刚刚拉上的电灯,将一个村子的夜晚照彻得璀璨明丽。正在读书的我暗暗发誓,我将来也要当一个老余一样的能人,给村里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当时已经恢复了高考制度,人各有志,我在校是三好学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考上大学。至于到林场去伐树的念想,我是从来都没有产生过的,尽管我的许多同学都辍学去了林场,但我很自信,他们学习差,高考无望,只能去林场伐木。

    那年暑假,我回家收割麦子,白天干活,晚上抓紧苦读,还有一年的时间就高考了,我沉醉在大学的梦里,用父亲的话说,百事不管。偶尔碰到从林场回来的伙伴,也爱理不理的,他们挣了多少钱,吃的什么饭,住的怎样的工棚,山林的景色如何优美,都与我无关。看着他们叼起了香烟,穿上了皮夹克,骑上了自行车,我也不去羡慕。

    可是在有一天的晚上,我的命运彻底来了个大转弯。那晚我正在廊檐上看书,老余来了,聊了一阵家常。话奔主题,说是我的兄嫂决定让我辍学到林场挣钱去,家里没有化肥钱,我两块钱的学费也交不起了。全家近十口人,弟弟年幼,刚上小学,兄的四个子女也相继要念书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我已经十六岁了,村里比我小的都去了。我心沉沉的,不知如何是好。老余继续撺掇,考大学是不容易的,村里的谁谁已经补习了几年了,还没能考上,年年差几分。其原因一是没后门,二是我们村里的风水不好,出不了大学生。再说人活一世,就不一定靠书吃饭,先在林场干几年,然后学过医生,当个木匠,或者阴阳风水先生,照样吃饭,桌儿上桌儿下地,受人尊敬。

   我望着含辛茹苦的父母,父母无言相对;我望着地里归来的兄嫂,他们拉长了脸不和我说话;年幼的弟弟在看连环画,四个侄子在地上打闹啼哭。那一年麦子歉收,人均不到五十斤。我服从了命运的安排。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面对如此穷困潦倒的家庭,我只能做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了,别无选择,只能随大流去林场伐木了。
    就这样做好了决定,选定了日期,母亲给我准备了衣物,我便跟着老余和另一个伙伴上路了。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长途汽车,路过天水市区的时候,在一个叫爷坑的地方吃浆水面,饭端上来了,我看见桌上摆着一个醋壶,顺手就在饭碗里倒了一股醋,惹得同伴嬉笑起来。多年后我不知道怎么吃下那碗浆水和醋的面条的,但留在记忆里的就是我初离家门的苦涩和无奈。
    当晚我们住在天水县城的一家旅社里,看了一场电影,这是我第一次到电影院看电影,想起家乡的露天电影,感觉城里的电影院也是我生命的一个起点,外面的世界在一个少年的心怀里顿时充满了无限的诱惑。第二天老余带我们再坐上长途车,穿过茫茫的林海,向目的地进发,沿途茂密的大森林,奇峰突兀的高山,清澈见底的河流,色彩斑斓的各种奇花异草,来往拉木料的大卡车,民工们住宿的一顶顶草苫子,在我眼里是那么的新奇和神往,我不停的问这问那,老余就耐心的给我传授钻山穿林的经验和常识。在百花林场的墁坪工区,我们终于到站了,副业队住宿的一个地方是三间瓦房,这给我带来了些许的安慰,原来我可以不住草苫子的。副业队里都是村里的众多熟人,已经收工回来吃饭。几个儿时要好的伙伴见面一番兴奋,立时化解了我来林场的被动和畏惧。老余给负责干活的副队长交代了一些事宜,然后叮嘱他平日给我加以照顾。譬如让我平时干一些较为轻松的活儿,剐稍,送饭,帮大师傅买东西。在墁坪的半年里,我就这样在相对于别人的特殊照顾下,渐渐适应了林场生活,学会了使用弯把锯,学会了割竹子,学会了打扑克说粗话。翌年,我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伐木工了。
   第三个年头开始,因为我被竹茬戳伤在家休息,受尽了家人的责难。老余便在距县城不远的一个树木园揽了一份活,活儿比较轻松,种树养花,适合于村里的老人和少年娃娃干,他就给了我一副担子,当一个小小的副业队长,他的大队人马依然在墁坪伐树。我带着十几个毛头小伙子,就在树木园里开始了我成长道路上的另一种锤炼,我集队长会计出纳于一身,既要负责好工地上的活,还要和工区的主任、现场员打交道。树木园紧靠著名的麦积山风景区,我们在干活的间隙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清新的空气,悦耳的鸟声,瑰丽的景色。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长期的干下去,可是,由于我天性耿直,死心眼,不会讨好巴结人,为了一件小事就和主任现场员顶嘴争执。特别是那个现场员,总是鸡蛋里挑骨头,千方百计寻找不是,瞧不起我们这些下苦人。勉强坚持了半年,我终于撕破了脸皮和主任打了一架,卷起铺盖回家了。老余对我及其恼火,也给他一个不小的打击,他刻意要把我培养成他的接班人,熟料成了这样一个结局。我彻底打消了再去林场伐木的念头,执意回校复读,因为我在高中时比我差的同学都通过补习考上大学了,我岂能甘心啊。
   我在渭南师范读书的时候,政策越发开放了,村里人挣钱的门路广了,搞贩运的,搞建筑的,办厂子的,去林场的人渐渐少了起来。听说最后一年林场的工值低,年底发工资的时候,好多人有意见,他就贷款发工资,结果树倒猢狲散,副业队终于解散了。老余不得已也去搞贩运,可时运不佳,生意跌了,也陪了本钱,多年在村里呼风唤雨的他渐渐走向了人生的低谷。我参加工作后,时常回村里看望他,心情不好的他一边喝酒,一边唉叹他不能摆脱困境的苦楚,也后悔当初没让自己的子女多读几年书。如今闹得让他们也没出息,给他借不上力。我想起他当年劝我辍学的情景,便安慰他,时代变了,只要他们能吃苦,现在出外打工比我的工资高,一切都会好的。

     有几次我回家乡,遇见他在地里种半夏,栽果树,我想不久的将来,他的境况一定能得到好转的。八年前我的父母染病在床,老余念着我和他的私交,终日守候在我的二老前,帮这帮那的。我母亲去世后,他理解我的心情不好,专程来城里看我,我给父亲买了一只鸟笼,父亲一生喜爱养鸟,特别是叫麻鹩的一种鸟。可是鸟市找不到它,我就换了一种玉鸟,望着他提着鸟笼上车回家,我内心五味杂陈,这个曾经那么要强的汉子,这个给村里曾经带来温饱和住房的造福者,他高大的身躯,如今在命运面前低矮了起来。数月后的一个中午,我在上班的途中,老余给我打来电话,我以为是问候我的。可是他告诉我,我的父亲归西了,我强忍着泪,我知道他依然守护在我的父亲身边。人世间再有这样情同手足,将一切的情谊赐给我的人吗?
   俗话说,人背运的时候喝凉水也磕牙哩,老余的晚年接二连三受尽了打击,先是他的大儿子,我最要好的伙伴一平英年早逝,两年前他的老伴也撒手人寰。中年丧子,晚年丧妻,残酷的现实对一个刚跨入古稀之年的人来说不亚于一场沙尘暴的袭击,从此染病在身。今年过年的时候,我想去看望他,结果醉酒没去成,年过完他来城里住院看病,我给他找大夫,找护士,觉得他年岁也不老,治愈不成问题。谁知曾经很亮的一盏灯,竟会突然熄灭呢?
    那天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正是老家闹花灯的一天,我正要去医院看望他。他已经住院几天了,因为要做手术,医生查出心脏有毛病,还需消炎等待几天。我刚到医院门口,就遇见他的三儿子慌慌张张跑出来,说他爸不行了,心脏病突发,医生全力抢救,怕没救了。他急切的向我打问哪里可以买到老衣。

    我一惊,急忙赶往病房,医生和护士正忙得满头大汗,围着已经昏迷的老余采取多种办法,最后终于无济于事了。我木木地站在病房门口,一边打电话联系城里的老乡来给他处理后事,一边就像过电影一样想起我少年的时候与老余一起伐木的往事来。



                                                               老高



    现在应该称他老高了,五十开外的年龄了,头发都谢顶了,我去村里的时候,他正在果园里打农药,他说木匠活干不动了,就侍弄着几亩果园,权当锻炼身体吧,儿子媳妇都靠不住,八十老儿门前站,一日不吃一日的闲饭。

    他叫高飞,和我在山里一同干活儿的时候,都还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已经干了一段时间,因为工地缺做床板的木工,老高就被副业队长老余请来了。我满山满沟伐干料,粗壮的檩条压在肩上,累得我整天喘粗气,可是他却在山下的凉棚里,拿着尺子、墨斗和锯子干得很轻松,本来自小就对他不服气的我,越发嫉妒缠身,一见他就露出愤愤的眼色。可他全然不知,整天对我乐呵呵地一笑,然后干他的活儿。家在县城的现场员看上了他的手艺,一段时期叫他到县城的家里做家具,我随老余出山买菜的时候顺便看他,他居然向一起干活的浙江师傅学会了油漆工艺,还吃的白白净净的,全然不像个育林工,真是羡煞死了我。

    他比我辍学早,跟他的父亲学木匠。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那缺吃少穿的年月,我想他辍学的原因也就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端上木匠的一碗饭吃。传统的木匠手艺,好坏都要熬三年才能出师的。可小高不到两年功夫就出师揽活了,这源于他上学时就很聪明。学校里他样样拔尖,吹笛子唱歌,打乒乓球,没人比得上,全公社的乒乓球大赛,他每年都能夺回冠军。他的画画水平更高,取代了我给校园办墙报的职权,我无论怎样的努力都超不过他,好在我的作文好,他略逊一筹,我心里才稍稍有了一份安慰。现在又在一起干活,我莫名的嫉妒之火又燃烧了,于是总想寻机会给他点颜色看看。

    有一次干料供应不上,老高没活干,老余就让我领他去割竹子,我钻山穿林的经验自然比他多了,哪片林子里竹子多,哪一条沟里不迷路,哪一面坡上有大瞎熊和野猪,我都心里有数,我想这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捉弄捉弄他,让他摸不着回去的路,尝尝苦头。我俩在一片茂密的竹林里割了一大堆竹子,一看天色不早了,我就对他说,对面山上还有一片竹子,我去割,你把这些竹子的叶子剐尽,绑好直接拖下山。我在那再割点,回时喊你。一会儿,晚阳就掉在林子里,我于是喊他回去,我路况熟,很快就到了沟底。可是他却在林子里拖着毛竹拐来拐去,直到天黑伸手不见五指,他还在林子里摸索着,聚在山下的大伙儿十分焦急,万一遇上一头大瞎熊,那可是不是闹着玩的,最后老余派了几个人才把他接了回来,看着他满头大汗,又在林子里因害怕而显出的一张恐惧的脸,我心里直乐。老余怪我没带好路,迎头狠狠训了我一顿。

     好在我和他睡在一张通铺上,在冬天很冷的时候,我们就将两床被子叠在一起,钻一个被窝,彼此的体温抗拒着彻骨的寒冷,在大伙鼾声四起的时候,我们还说一些悄悄话。就在那闭塞的山林里,我竟然知道了他已经在自由恋爱。这对于我们村的少年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定了娃娃亲,只有极少数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才让孩子们三十好几了还打光棍。他对我说跟他父亲到一个村里干活,一个漂亮姑娘就看上了他。他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与她结识的过程,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我平日在《聊斋志异》里读到的故事。他自由恋爱的事在村里算是开了先河,就像他的名字叫高飞一样,飞得又高又远。

    在林场的几年,我和他经历了一次生死的遭遇,从此结下了终身的友情。那是一个冷烟锁裹的冬天,林子里的积雪又深又白。我和他正在半山腰用弯把据打截木料,不料堆积在山顶的圆木因为陷落,哗啦啦一声巨响,几根原木如离弦之箭般在头顶呼啸而过,我眼睁睁看着一根粗壮的圆木在他的脖颈上擦过去,他猛地缩下头,死命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我吓得魂不附体,两腿发软,蹲在一旁说不出话来,直到面如土色的他慢慢抬起头来,我才哎呀喘了一口气。我们再也不能坚持干完下半日的活,就跌跌撞撞下了山。多年后只要我们聚在一起,就回味起那那惊险的一幕,不敢想象当时怎么躲过那一劫的。

    他干了两年后,就回去继续干他的木工。我则辗转几个林场,最后在麦积山附近的树木园育苗。有一次他在县城买材料,就专程来树木园看我,晚上我们又挤在一个被窝里,我拿出我的笔记本让他看我写的歪诗,他看着看着就突然动员我回去复读考学,说我一定能考上的,他在家里是老大,要供三个弟妹上学,不然也要去学校的,在这深山老林里,啥时能混出人样来。他的话让我心动,勉强干完了那年的活,就卷起铺盖离开了山林。

    我师范毕业回乡任教。老高已经成了几个徒弟的师傅。不但活做的好,人缘也好,山前岭后很有名气。特别在村里建了第一家砖房,修得别墅一般,逢年过节,宾客满座。相比之下,我一个穷教师,工作几年了还住在父母留给我的老土院里,这时候的我,只能由衷地佩服他的能干。我调进城后,与妻儿挤在机关院里的一间小屋,他来城看望我的时候,见我住的房子挤,去后就给我做了一套沙发,白天坐,晚上可以拉开当床使,每次睡在那床上,我就想,如果他也像我一样完成学业,已经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画家了。

    我的父母逝世后,我家的老屋就空寂下来。我回村里大多的时间就吃住在他家,有时候他在外村干活,我一个电话,他就骑着摩托,不管山路崎岖,不管刮风下雨,连夜赶回家来,约上几个儿时的伙伴,喝酒聊天,唱歌打牌,想起我们自小一路坎坷走到今天,很庆幸拥有常人所不及的经历,很庆幸我们人生中有一笔得来不易的巨大财富。    有一次大雨,河水暴涨,但我还得急于回城办公事,他就挽起裤管在泥泞的山路上送我下山,然后背我过河。直到我坐车很远了,我见他还在河对岸向我挥手,听着波涛轰鸣的河水,看着他在雨幕里渐渐模糊起来的身影,我感到眼眶湿润起来,奔涌的泪花促成了一篇散文,后来发在了省报的头条,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就这样我走过了家乡的河,在夜幕拉开之时我要去很远的城市生活,出没在高楼的夹缝里,我怀想那彻夜不眠的水声,感到总也走不出村庄的氛围。后来我发现自己所有关于怀念乡村的文字,都比不上这样短短的几句耐读。

    我的两个儿子相继考上大学后,他丢下手中的活儿,第一时间赶往城里来贺喜。看着他已经半秃的稀疏的头发,少年时我们丢下心爱的学业伐木的情形就涌上心头。我知道他不是单纯地来看望我和我的儿子,那是一个久远的心结,缠绕在灌木丛林里,它就像那根划过头颈的巨木,裹夹着彻骨的疼痛,时刻警觉着我们的生活;那是一个沉甸甸的梦想,蓄积在我们山下的小河里,经年累月,汩汩长流,翻卷着不息的浪花。



                                                          老王




    想起老王,我就听到了墁平的雨声,它响在30年前,沉闷激越。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正在无边的原始森林里手持弯把锯伐树,锯子穿梭在一棵古树的根部,锯沫和雨点搅合在一起,就像一团迷乱的梦境。大树慢慢倒下去了,溅起的雨点,击打在少年的面门上,隐隐作疼,纷纷坠落的树叶,模糊了视线。雨声,成为我生命旅程中的鼓点,是雨打芭蕉的意境,是万马奔腾的喧嚣,也是苦焦生活的如泣如诉。

墁平多雨,云雾横渡野牛关梁时,淅淅沥沥的雨点就砸在了树叶上,树叶一边起舞一边歌唱。沟底的溪流里,迅速有水花溅起,一道道的涟漪绕过巨石向前方移动。干活的人们不再打山歌吼秦腔了,默默揩去鬓角的水滴,继续一棵一棵伐树,如果雨水湿不透衣服,绝不会离开工地的。雨雾笼罩的野牛关梁是墁平最高的山峰,我们居住的草棚,砍树的工地,无论距离多远,都走不出的它的范围,它的延伸。我有时想,它就像世界的屋脊,只要在这里生活过了,爬越过了,世界任何一个有高度的地方,都是我不再幻想和痴迷的。它就像一本书,蕴藏的雨,蓄积的云,吸纳的阳光,就是我毕生享用的,我读不完,也读不透,也像一座凝固的碑,从那年的雨季,立于我生命的长河中。

    有一段时间,大概有多半月吧,狂泻的雨不得不让我们歇息在工棚里,肉体的休养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欢愉。不出工,一日三餐却不能少,平日积攒的工钱就消失在我们的肚子里了。在渴望天晴的念想中,大家在草棚里吹牛谈天,打扑克下象棋。好在我进山的时候,在县城图书馆买了几本书,有《唐诗三百首》、《聊斋志异》等,我的时间就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慢慢流失。邻村的老王从家里带来了他心爱的板胡,此时便有了用武之地,从早到晚不停歇地拉唱,悠扬的旋律和欢腾的雨声搅合在一起,我很庆幸,能和这样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在一起伐木,那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是常人所不不能拥有的。老王在工地上抗大板斧,他硬朗高大的身躯征服了数不清的参天大树,我很纳闷,他何来的艺术细胞,粗大的手指会弹出曼妙的音乐?听说他在县秦剧团干过,因为不识字,最终辞退了。
     就在这样的雨声里,我读书,他拉板胡,互不相干,又互相补充。我在墁平的日子,就不只是单调的伐木声所涵盖了。我在书里寻找梦想,寻找幼稚的爱情,寻找十六岁以后我望不见的未来。老王呢,他比我大二十多岁,他的板胡声在透出一个中年人满身的疲惫之外,也不乏梦想和快乐,他想念故乡,思念妻儿,也为失去的青春岁月而透出几分的悲凉,所以他常常紧锁着眉头,他那表情显得高深莫测。他拉的曲调大多是秦腔,也有我们故乡的社火曲子,年轻狂妄的我也没多大兴致去听,但那如怨如诉的节奏也能打乱我的思绪。如果说我感谢雨给我带来重温书本的快乐,那他就不是这样了。他憎恨雨声,他不愿意在板胡那一支美妙的旋律中消遣时光,板胡不顶饭吃啊!他少干一天活,家里的老小就要饥饿两天,于是在大家竖起耳朵听的细致的时候,他就停下来诅咒一番老天爷。
    有一次,我看书看累了,就问老王:能不能教我拉板胡?他拉的正入神,似乎没有听见我的问话。我于是凑近了他,继续说:老王,教我拉板胡吧!他梦醒似的,用不悦的眼神瞟了我一眼,手指僵硬地停在了闪亮的弦上,板胡声戛然而止。他轻描淡写地对我说,你学不会的。然后将板胡重重地掷在草棚的一角,蒙上被子睡觉去了。受冷落的我也愤愤地合上书本蒙上了被子,心里嘀咕道:不就是一板胡吗,有啥好玩的。草棚外的雨声更大了,我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在想,我为什么就学不会呢?后来的生活证明,我确实学不会板胡,一来没有音乐的天赋,二来我们的生活阅历截然不同。

    多年后,我回到村里,遇见了已经失去老伴的老王。他似乎已经是一个老人了,腰板弯了下来,就像墁平的一棵老树。也似乎还是墁平的一个中年人,朗声笑着,是我在墁平所不曾遇见过的表情。他的四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每天的工作就是哄孙子,我问他还拉板胡吗?他说还在拉,板胡是新的,是城里当了干部的一个孩子买来的。他急于要找来给我拉一曲,他记得我不喜欢秦腔,就问我喜欢什么曲子?他给我拉。我想不出什么来,却突然想起了墁平的雨声,想起当年要学拉板胡的一幕。时间倒退三十年,现在的我就是当年的老王了,我感到满身的疲惫。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思想一团乱麻,生活的各种压力不是墁平的雨声所能阐释的,我忽然明白了一个不识五线谱的人为什么能拉出玄妙的板胡声。

   这是一个炽热的夏天,没有雨。我坐在小城的一隅,想起墁平的森林和雨声,野牛关梁上的云雾,想起老王和我,想起我看的书,他拉的板胡,构成了我潮湿凝重的生活一页。



                                                            老赵



     我在林场干了两年后,因为竹茬戳伤回家养了半年伤。于是啥农活也不想干,用父亲的话说,游出摆进吃闲饭。老余于是问我能不能干点轻活,我想与其闲着,还不如到外面去闯荡,便说行。老余就把十三四个和我年岁相当的毛头小伙子交给我,到著名的麦积山风景区后崖沟树木园育苗养花。我集队长、会计、出拉于一身,除了老赵年长,我不好诈唬外,别的人,像老余儿媳的弟弟,村主任的外甥,都比我嫩,我让他们到大墙背后闭眼去,他们敢不去?

    老赵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只因在村里辈分大,个儿小,也干不了重活,大家称他老赵时,语气多半出于揶揄。我们那时候唱会了不少山歌,都是他教的;他有一副女人家的好嗓门,音调轻柔而缠绵,像穿过峡谷的风。“樱桃好吃树难栽,山歌好唱口难开”。他一开口,我们就应和;特别是那些哥长妹短的情歌,我们常常听得如痴如醉,以至于忘记了手中的活。每天出工,我说老赵你个头小,易蹲下,就查温度表去吧。他不回话,在苗圃里匍匐一阵,就来报数字,小数点后面的数,他常常就忘到后山了。

     但有时我有难办的事,他也能想出一些好点子。树木园有几个头儿,主任,书记,现场员都是我们的顶头上司,那个也得罪不起。有几次主任在结账的时候,故意克扣我们的工钱,我费尽了口舌也说服不了他。我就问老赵,老赵当时没答话,他偷偷去工区的灶上观察了几次,就对我说,主任喜欢吃猪头肉,让我去结账的时候,到山外买几斤肉,贿赂贿赂他,我把肉偷偷送到他的房间里,这一招果然奏效,每次结账的时候,主任就悄悄地叮嘱我肉的肥瘦,要知道那时候我们一年也吃不上肉啊,多年后我还能想起主任那油腻腻的嘴巴,一副狼吞虎咽的吃相。给他们做饭的是一个山外女人,大概三十多岁吧,长相不丑也不懒,有一次我去灶房借点盐,那女人爱理不理的,我气鼓鼓的骂了几句。老赵赶忙把我扯出来,让我千万别招惹她,我问啥愿意,他说我年龄小,不懂,她是现场员的相好呢,我一听蒙了,怎么可能呢?现场员都五十多岁了。老赵说,不信你偷空看看那女的晚上到哪里睡觉,我懒得管那闲事,也没着意去偷看,不料有天早上我起的早,出去发现那女的果然从现场员的房子里出来了。

    别看树木园是林区,每到夏天,就是一个热闹的地方,特别是四月八、五一前后,来麦积山旅游的人成群结队,顺路都会到树木园转一趟,那些城里来的俊男靓女,打扮的男不男,女不女,令我们目瞪口呆,钦慕不已。老赵一次把一个短发的女青年当作小伙子,被我们嘲笑了一番。他眼睁得像瓦锅:“笑啥哩笑啥哩,叫你娘再养一次,也比不上人家。”,还有一次,沟里涌进一群女郎,笑声荡过树梢,勾人魂似的。我埋首干了一会儿,发觉只剩我和老赵了,那些嫩小子,全他妈的跑到沟里去了。我向沟里瞥了一眼,见他们个个伸长脖子,像一只只打啼的雄鸡。我亮开嗓门叫他们回来。老赵说莫叫莫叫,都大少年了,看看不坐牢的。见身旁没人,就对我说:“你有学问,不像我们,这辈子死力出定了。我像你这般年龄,一定得换一种活法。”我被说的心动,但随之就自叹命运的不济了。

     老赵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女人贤惠,儿子聪明好学。他身体本不强壮,但拼命干活,工资一发,他就往家里寄,不像我们大手大脚乱花钱。他最见不得是现场员。现场员常从鸡蛋里挑骨头,给我们添麻烦。不仅如此,我还得每天一支又一支给他点烟,近朱者赤吧!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抽烟的。一次我们收工较早、在电视室里看《武松打虎》,现场员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下苦人,看的哪门子电视。大家于是窝着一股无名火出来。老赵对我说:“你有出息,去考学吧!免得同我们一样平白受气。”我也实在受不了现场员阴阳怪气的腔调,就心一横,卷着铺盖出山了。

     我在师范读书时,老赵的女人患病走了。我为之而伤心,每次回去,总想见他,但从未遇面。原来老赵中年丧妻后,已家中无人照看为由,把儿子听了学,娶了亲,他一如从前,常年奔波在野山旷林里。直到林场禁伐,他才回到村里。

   去年夏天,我回村里路过一家商店,意外发现老赵蹲在门口,我下车去打招呼,他说是自己的商店,他一辈子体弱,晚年闲不住,儿子给他开了这个商店,挣个油盐钱。他哆嗦着手给我发烟时,我看见他眼神里流出一股异样的神色,我知道他一定想起我们在一起伐木的事儿了。他问话的声音,尽管沧桑了许多,但我还能听出他给我们教山歌的嗓音,是那么柔和且韵味绵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