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牙有知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补的牙掉了一块,人没察觉,舌头先知,总不知不觉地去探究那个缺口。

      早上头八点到家门口医院挂号,牙科10个专家号都挂满了。挂了普通号。本就没打算挂专家号,我琢磨五年前给我补牙的那个大夫,不会成为专家,为什么,说不好,就是感觉。他要还在这里工作,找他修补最为理想。

      时间很久了,忘记那个大夫姓什么了,可还记得这个大夫很有特点。候诊时,见牙科出来个护士,就问道:有个男大夫四十来岁,在哪个诊室。护士说,有好几个男大夫,不知您说的是哪个。我说,胖乎乎的,一付总是睡不醒的样子。护士笑了,说,哦,知道了。那个大夫姓魏,他还没来,您在4诊室门口等吧。

      楼道里,几个候诊看牙的患者聊了起来。

      一个老太太说:“现在医药分开,医院挣不到病人的药费,就动起了医疗设备的脑筋。这不,我们一个街坊,觉得心脏不好去医院看病,结果给搭了七个支架。呵呵~七个。听说大夫有提成,一个支架提千十来块钱,您说一下给搭七个,这得提多少钱啊?病人成什么了,取款机?您说这叫什么事!”

       “可不是吗,过去心脏搭桥手术,是在病人自个脚上哪儿的取一段血管,现在谁还这么干?又费事,又挣不着钱,现在都是用现成的材料。”坐在旁边的一个妇女附和着。

      “您说,现在谁还得的起病啊。做手术就得塞红包。不这么着,谁心里也不踏实。这政府也不出来管管……”老太太正在继续发挥着,就听一老头儿插话道:“行了嘿,在这儿说这个干嘛,有用吗?”听口气一准是同来的老伴儿。
       短暂的沉默。

       “大夫还不来啊,都到点了。这早上六点就来挂号,要不真挂不上。”妇女在有意打破令人尴尬的气氛。

      “来了,挺年轻的这个,就是那个主任,进屋换衣服去了。那个挺黑的大夫有五十多了,都快退休了,却不是专家。”老太太肯定是个爱聊的人。

      “是,这有学历管着呢。”

      “那老大夫干了多少年了,多有经验,可还是看普通门诊。不合理……”老太太看见老头儿正在瞪她,噤声了。


       魏大夫终于出现了,我马上认出了他。戴着浅蓝色医用帽子,穿着白大褂,依然和五年前一样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比我印象中的要矮一些,可能是变胖了的缘故,面容也见老了许多。

       “躺下吧。”依然寡言少语。接着,我的嘴里就感觉到了钩子在钩、小钻头喷出的水混杂着钻出的碎屑,让人忍不住总想往那个小水盆里去吐。

      最大限度的张开嘴,任凭各类金属器械鼓捣着,下巴和槽牙感觉到发酸发胀,好在不疼,因为神经早已杀死。闭着眼睛听着钻头“吱吱”单调的声音,大脑某处神经元活跃起来,牙齿经历虐待,记忆碎片却在复合。



      ——三十五年前的某个夏日,我二十岁。因无法忍受智齿破床而出发炎的疼痛,不得不到积水潭医院去就诊,一则离我家很近,更重要的原因是积水潭有个牙医是我一个朋友的同学,名字好记,叫李由。找到李由大夫,他让我张开嘴看看就说:“拔掉吧,这个牙没用。这个位置不拔会老发炎。”

      打完麻药后,我见李大夫拿起了锤子和錾子,我一见这阵势,我后悔了。

      麻药起效了,牙床木了,嘴唇变厚了。后悔也没用!这个李大夫叫来个帮手,抱住我的下巴,他把錾子伸进我的嘴巴,就抡起锤子……

       刚长出的牙,根深蒂固。我觉得我的整个下巴犹如被大锤敲碎了。变种的疼痛折磨着我,更可怕。我托着下巴,我都不知道怎么到的家。反正是走着回去的,不敢坐车,怕人碰我,怕汽车颠簸。

       几乎整整一天,我无所适从。母亲爱莫能助,只是不时询问想吃什么?我不耐烦地皱着眉头,连话也懒得说。母亲说,疼得厉害再去找找那大夫。

       不愿母亲过分的关注,我托着下巴上外边去走遛儿了。斜楞着眼辨别着方向。出胡同先向北,再向西,我穿过高墙上有电网的功德林监狱东侧僻静巷子,走到了铁狮子坟,走到小西天,走到冰窖口,我走、走,我独自一人以走缓解我整个下巴的疼痛,我已经走到太阳落山了,还是疼痛不已。于是,决定听母亲的建议,再去积水潭医院看看大夫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止痛。

      恰巧,给我拔牙的李由大夫值夜班,他认出我了。他说他正忙,让我等会儿,不行给我打一针止痛剂。

      正在这时,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抱着个小孩破门而入,进来就喊:“大夫啊,救救俺儿,俺儿从树上掉下了,嘴摔坏了。”

      爷俩儿都风尘仆仆样子,孩子有六七岁,是个男孩,嘴肿的老高,脸都变形了,下巴上还有血迹和已经定嘎巴的伤口。我忘不了那孩子黑白分明清澈的两只大眼睛,左顾右盼对周围一切都很好奇,眼神里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惊恐。

       李大夫走上前说道:“挂号了吗?张开嘴,不是你,让孩子张开嘴。”看了看孩子半张的嘴,走回工作台:“先去照相,叫什么名。”

       “张—满—囤,张福顺”

       “到底叫什么,孩子的?”

       “俺儿叫张福顺。”

       “先去照张相。”李大夫说着递给老农交费的单子,老农茫然。依旧抱着孩子傻愣愣地站着,我连忙走过去说:“你跟着我,我带你们去。”

      爷俩是从张北坐大拖拉机来北京的,坐了整整一天,才到北京。孩子上树摘枣,从树上掉了下来,下巴骨折,嘴里满槽的牙都活了,当地医院看不了。

      我从农村插队回北京刚刚半年,我对这些农民还很熟悉,熟悉他们的人品,熟悉他们的生活。我把他们视为兄弟,视为邻居,我毫不夸张,绝对是我真实的感觉。我没拿他们当外人,因为他们首先没拿我当外人。我那颗曾经孤单的心很长时间系在和这些人一样的父老乡亲那里,一起摸爬滚打,别后魂牵梦萦。我觉得这父子俩就是我插队那个村的。我抱着那个孩子上楼,我没嫌弃他满身是土。
     
      小孩看完病已经快半夜了。 我走出医院,去新街口小卖部给他们买了面包、酸奶,我知道那孩子张不开嘴,特意要了吸管。当这个父亲向我询问哪里有旅店时,我把他们领到了医院大厅的一处僻静的长椅上。对他说夏天,夜里不冷,爷俩在这里凑合一宿吧。我懂得他们那点钱来之不易,半夜再去找旅店住,不值得了。这个父亲直愣愣地看着我,眼睛里充满感激,他明白他遇到的是好人。纯朴的农民不会说什么客气话,但是他们不是寡义的人。

       奇怪,针也没打,牙不疼了。已经忘了疼得死去活来的滋味了。和李由道别时,还记得那个家伙的调侃:“怎么,牙不疼了?助人为乐比止痛针还管用哈。”一张滑稽很有意味的笑脸,脑门很亮。

      末班车已经没有了。走了三站地回家,牵挂着儿子的母亲还没睡。不记得吃没吃晚饭了,只记得那一夜我睡得非常安稳和香甜……



       “咬咬牙,试试。”我睁开了眼,瞪着一对惺忪眼睛的魏大夫正面对着我。我照办,舌头也自作主张溜过去舔了舔,光滑如初。

        “很舒服,还用再来吗?”我问道。手机响。

       寡言的魏大夫说:“不用。你的电话。”

        “哥,嘛呢?晚上啃羊蝎子去。”电话里传来朋友鹰欢快的声音。

       我磨了磨牙答道:“好,一言为定。”



注:有知——《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