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歌舞团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们村的冬天出老阳儿的日子,大队门口或者大街上老槐树边总是坐一排的老头老太太。这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已经不能再去地里干活了。
      村里人说:七十三,八十四,不死是根刺。意思就说老了,不能动了,下一辈的都顾自个的孩子,人的眼睫毛都是往下长的,孩子们都不怎么上心,都等死了轰轰烈烈的哭一场,表表孝心。有的是伙吃的,可总是被媳妇抱怨,媳妇也都有了孙子,天天捕着搂着。有的是跟孩子们分家的,都七八十了还自个做饭,这些老人没事了就聚一块,说一些以前的事儿。
      唯一对他们上心的就是一帮子放学后的小孩儿。小孩儿都不大,顶多八九岁的样子,脖子系个脏兮兮的红领巾,从大学校的校门跑出来,三五成群的凑一块。他们放学后的事儿就是看这些老槐树边的老头老太太们,似乎其中有自个的老爷爷或者搭边的亲戚。孩子们也挺好学的,边认人边指指点点,有的还数数。
      这是一帮子学习好的孩子,也许是数学老师留了作业,孩子们十个手指头数完了就不知道该数哪个了,所以都跑到老人们的面前学习算数。老人们懂了,都好好坐着,生怕挪身子把孩子们的数数打乱了。就这样坐着,这些孩子永远也数不完似的,今儿来了,明儿又来。渐渐地,老人就少了一两个。
      可是隔三差五的,孩子们来这儿数数更勤了,声音也渐渐有了,都嘀咕着:又死了一个。老人们耳朵都有点背快听不到了。有驼着背就站起来问的,满口的牙都没了,还漏风,孩子们哄一下都散了。后来老人们才渐渐知道,原来这些小兔崽子数数是来查人的,哪个老人死了,就该唱歌舞团了。
      孩子们晚上就可以聚一块,去歌舞团的前头趴着看,有瞎喊叫的,有趴台子边的,有偷偷窜到歌舞团换衣裳的袋子边,猛一掀,也不管有没有看到就疯也似的吓跑了。在我们村,逢死了人没有不唱歌舞团的,似乎不唱歌舞团就不叫埋人。村里人习惯把老死的人埋到自个的地里,说顺嘴了,就叫埋人。斯文点的就说白事或者丧事,土话就是死人或者埋人。
      也不知道是哪一家起了个头,逢谁家埋人,隔三天或者隔五天的,在出殡搭灵棚那天下午,管事儿的就要来问孝子们,问是歌舞团还是唱戏。一般来说唱大戏大多没人看,都是一些老人拎了板凳去前边看的。假如是歌舞团,那人就多了。
      从天刚擦黑,歌舞团的车一来,车主利索的把台子搭好,大屏幕的音乐也响起来,有霓虹的,周边的村子通称四王庄,连一块都能听到。尤其是刮了风,那声音更近,就好像在家门口唱一样。这是来吆喝的,意思是说:歌舞团来了,都来看了。那时孩子们也不大多吃饭,都吵着闹着去看歌舞团,有调皮捣蛋的就窜前边看。
      当父母的就趁机让孩子们喝糊涂,吃咸菜。这些以前孩子们不大喜欢的,这次都呼噜呼噜捧着碗喝完了。喝完了孩子们就撒野似的往歌舞团跑。但是父母不放心,万一碰到个拐卖的呢?前几天网上不是传了,都人心惶惶的。当父母的就把街门锁了,见孩子们哭闹摔东西就安慰着,说把锅刷了一起去。
      于是孩子们虽然心里不乐意,可也没法儿,就跟在父母屁股后头,撵着。父母刷锅,他跟着。去洗脸也跟着,有时他见水烫了,还舀瓢冷水倒里边。连去茅房也跟着,也不怕臭,就催着。越催心里就急,可父母不急,慢腾腾地,整这个,弄那个。直到该整的都整了,该弄的都弄了,锅也刷了,脸也洗了,头也梳了,衣裳也换了,可还没有开门的意思。
      孩子们就扯急,去门口踢门,也不怕脚疼,反正鞋是他们买的。踢了会儿,见父母拿手大耳刮子往头上扇,他就一低头,溜了。也溜不出院子,只在阴壁墙前边蹭。蹦了会儿,当父母的就开门,孩子们从门里窜出去,撒欢似的往大街上跑。当父母的就喊:龟孙,小心骗子把你拐走。急走着跟过去,到大街上就能看到歌舞团。
      而歌舞团里边请人妖也渐渐成了风气,人妖一般就是最后的压轴节目才会出来的。那时唱歌的累了,说二人转也走了,去另一个地儿。跳舞的也跳累了,这时主持人就上来喊:某某登场。刚说完字,那台里边就腾起一片的白雾,台上雾蒙蒙的,周边的男女老少都瞪大眼珠子看,孩子们也都乖了。就见出来个浓妆艳抹的女人,也不怕冷,也不怕羞,就穿一点的内衣。毕竟是劳动挣钱,也没人说什么。
       人妖上台总说一些下流的话,底下的男女老少就或笑或嚷的。村里的小媳妇们也不害羞,不脸红,嗑着瓜子看。男人们更起劲了,嚷着让人妖脱。男人变性的人妖也不怕羞,说脱就脱,脱了还跳一段舞。这时连灵棚里的孝子闺女孙辈也都吸引了,有把孝服孝帽脱了去前边看的,有坐在灵棚里拉开布看的。
      这几天都哭累了,该放松放松。不过这时也有来吊孝的,边上的掌客就喊:哭。孝子们就跪地上头枕手嗡嗡地叫,叫了会儿,那吊孝的就有人给烟,说明儿早点来,打墓。有事的就走了,没事的就留下来看歌舞团。等吊孝的一走,守灵的孝子们又该看还看,该说话还说话。有时看到二人转的好笑地方,把眼泪也笑出来了。
      看歌舞团的人越多,埋人的人家就觉得挺自豪的,村里人,外村的都过来看了。不单单是来看歌舞团,还要看埋人家的事儿办的气派不气派。有钱的就请好一点的,有绝活的。没钱的也要凑钱请,似乎有了歌舞团更有面子了。
      若是灵棚外边挤了好多人,连路也堵了,管事儿的也有面子,这也渐渐成了风气。村里人除了看重死,更看重结婚。有时候结婚也要请歌舞团,不过不是办丧事的歌舞团,而是叫司仪的婚庆公司,其实跟歌舞团差不多,就是把白灵棚变成了红棚,把白对联变成了大红的喜字。有钱的就请个好点的,没钱的也要借钱去请。
      这就像没钱了也要借钱结婚一样,尤其那丈人家也势利,有钱的女婿他什么都不要,就是住个破房子他也乐意,还配送东西也多。若是没钱的女婿,他就大开口了,什么十多万的彩礼,男家必须是楼房或者必须买个车,必须是强硬的,那没钱的娶媳妇就得到处借钱,请的歌舞团也就不那么好了。
      有的人受苦受累干一辈子农活,到最后还得借钱给孩子娶媳妇,要不然就打光棍。可歌舞团请了,钱也借了,媳妇嫁过来也瞧不起似的,不给他们好脸色看,更别说叫爹妈了。若是有钱的娶媳妇,就是住破房子,那媳妇也是很勤快的,一口一个爹妈叫得特别亲。
      这样的农民死了就死了,孩子们哭几天,请了歌舞团,去地里挖个坟埋了,数日子去上坟。等上完了坟,该上班还上班,该打麻将还打麻将。见村里谁谁死了请歌舞团,也没事了就凑过去看,也笑一会儿。看看这帮歌舞团的是不是比自个死了爹妈请的气派,绝活是不是也多?就从头看到尾。
      歌舞团的人也是为挣钱,养家糊口都不容易。眼下这歌舞团也多,没点绝活以后谁家死人都不请你了。于是把绝活都亮出来:有踩碎玻璃的,有大冬天喝啤酒浇头的,有二人转说操蛋话的。绝活越多,村里人就越看,人也就越起哄。这气氛上来了,就都知道某某村谁家埋人了,看人家孝子办得多气派。
      老人们在世没吃上好的,就都摆在灵棚的前边供着,没穿上好的,多烧掉纸钱纸衣裳。还有纸糊了别墅,别墅里有保姆保安,结婚时置办的一屋子电器,孝子们也都用纸糊了。有怕寂寞的,就糊个麻将桌,再糊个二奶,金童玉女更不能少。这些也要上档次的,就是再穷苦的也要弄这些,要不村里人会说守财迷,不孝顺。
      有歌舞团的绝活烘托气氛,办事的都挺有面子,说话也大了。等到出殡的时候,围观看孝子们哭的村里人就更多了,还有外村的也赶过来看。那些刚埋过人的也笑着看,越看人越多,就挤。那些小媳妇搂着孩子,把孩子放头顶上去看出殡。哭声最厉害的是孝子孝女们,毕竟是自个的爹娘。
      后边的哭声不大的,是关系远了点的。至于说笑聊天看手机的,是来帮忙的。这时的歌舞团就成敲锣打鼓的,一路把送殡的队伍送出村,就不再去。等坟上的回来去大瓷盆的水里磨刀,歌舞团早就拿钱走人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