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去看延安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去看延安


      延安火车站的设计很特别,大厅的门窗是拱形的,和窑洞的门一样。我和丈夫绍洪住宿的宾馆就在火车站对过。宾馆后面是一座大山,山上稀稀落落地立着一些高高矮矮的房屋。山下横着一条河,几股混黄的细流悄悄地流着,不知道是不是延河。河边一个拐角处有一家包子店,我们在那里吃了早餐,然后去逛街。

       延安的大街上,有不少二十多层的楼房。这些高楼,大多是豪华的宾馆和酒店。小一点的门面,多是饭店和土特产商店,绥德羊杂烩饼,子长煎饼,延安小米,延安狗头枣......一看就知道这里是陕北,是延安。

       路边有一个露天农贸市场,摊位上摆着一些陕北的吃食。摊主大多是一些农民模样的人,也可能不是农民。市场尽头有一座山,山上有几个窑洞。两人多高的山崖上,顺下来一条窄窄的小道。走上去一看,窑洞前半身是砖垒的房子,后半身才缩进崖里,只能算半个窑洞。篱笆院里种着几畦青菜,绿莹莹的。我正看着,喵的一声,窜出一只小白猫。我们继续往山上走。窑洞身后的崖上,还有一个窑洞,拱圆形的窑门与山崖一平,这可是真正的窑洞。我们还没走到跟前,窑洞门突然开了。一个黑衣服老头走出来,手里拎着一只水桶,朝旁边的院子里走,大概是去喂猪吧,我听见了猪叫的声音。

       延安的大街上总有一些面皮的招牌,我忍不住进去瞧瞧。原来就是面片。不过它不是揪的,而是把活好的面滚成一根长条剂子,切成椭圆形的薄片。再把香肠也切成椭圆形的薄片,放进汤里。汤里还有一些青菜和辣椒。

       我要了一碗面皮,声明不放辣椒。老板娘奇怪地看看我,说:“不放辣椒就不叫面皮了。”坚决不给我做。

       见我不走,她又说:“我给孩子做的面皮没放辣椒,白给你一碗尝尝。” 还有这么执拗的生意人。我谢过之后偿了偿,还是辣,就买了几个包子。

       我想,豆腐脑不会放辣椒吧,就说,“来一碗豆腐脑,不要卤汁。”我看见卤汁里放辣椒了。老板娘把豆腐脑端上来,我又傻眼了,这哪是豆腐脑啊,分明是一碗又绿又硬的豆腐,尝一口,还是辣微微的。

      这里的人吃什么都放辣椒。一碗碗红红的拌起来,一个个闷着头美美地吃。我可是麻烦了。我们通常都是这样吃饭,先要上一份,绍洪先吃,确定不辣了,我才敢下筷。有时候,绍洪一起吃了两份,我还一口没吃到呢,只好去别人家再看。

       延安的吃食不仅特别,名字也奇怪。抿节,圪坨,洋芋擦擦,洋芋馍馍。就是这些奇怪的名字,把我们引进一个又一个饭店。一点点知道了,抿节是一种杂粮面条,圪坨是猫耳朵汤,洋芋擦擦是土豆和面粉混合而成的短面条,洋芋馍馍就是我们常说的土豆饼。透过这些独特的吃法,可以看出延安在以前那么多年的岁月中,粮食是何等的匮乏。聪明的延安人,如今把这些吃食当成一种风味小吃卖给游客。

       一日,我在街上寻吃的,绍洪趁这个时间去别处拍照。我在楼上吃饭的时候,看见宝塔山下的广场里,一簇簇花丛在人群中闪动,便撂下饭碗寻了过去。是一群中老年人在扭秧歌,闪动的花簇是他们举着的花伞,五颜六色的,好像皇上用的华盖伞。他们右手举着花伞,走一步举一下,空着的左手来回摆动,动作欢快豪放,又有几分滑稽。绍洪也在围观的人群中,我们一起又去了别处。发现一处唱歌的,两个中年妇女手里拿着麦克,正一边扭一边对唱,“妹妹哥哥”的,满口西部味儿。她们的穿着虽然很普通,扭起来可是美滋滋浪丢丢的。还看见一个流浪歌手,这不冷不热的四月天,小伙子竟然光着上身,一边弹吉他,一边吼着一支西部民歌。那歌声苍凉而浑厚,就像他们脚下的黄土地一样。

       这片黄土地,据说在三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了。商周时期,这里曾经属于鬼方国。这鬼方国经常侵扰商周边境,商王武丁和周康王逐步将他们赶走。战国时期,延安大部分属于魏国,后来归了秦国。三国的时候,羌人和匈奴也占据过此地。但是谁占领延安也没有中国共产党占领的时候轰动大,那时候,知道中国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中国有个延安。

       我也是因为这个才来的延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