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乡愁

2020-09-17叙事散文刘继智
乡 愁刘继智一“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之后,会想念这个地方。”看得见山,看得到水,记住乡愁!乡愁这个概念,包蕴太多的内容。日渐城市化商品化的社会使乡愁这个概念显得那么新奇!是啊,如今享受着高科技现代化通讯交通工具坐在舒适的办公桌前,蹲

乡 愁
刘继智  一
  “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之后,会想念这个地方。”看得见山,看得到水,记住乡愁!   乡愁这个概念,包蕴太多的内容。日渐城市化商品化的社会使乡愁这个概念显得那么新奇!是啊,如今享受着高科技现代化通讯交通工具坐在舒适的办公桌前,蹲在豪华的小轿车里面的人们,乡愁这个概念,愈来愈变得凝重了。    二   那些曾经在乡下生活过,知晓了乡下生活的艰难和困苦的人们,他们一旦脱离了乡土,一旦进入到城市的生活圈,一旦进入的优越的城市生活中去,他们的意识里也逐渐淡化了乡土,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逐渐学着城市人一样打发日子、装扮生活,他们以生活在城市为荣、以自己曾经是乡土的一份子为耻,那内心里的耻辱和憎恶更增添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狂热追求。   乡愁,是一个复杂而又让人难以说清道明的话题;乡愁,你是一个波动起伏、变化无常而又往往让人淡化忽视的概念。    三   一旦到乡土之中,一旦深入到乡土的心脏,我就感觉到它的脉搏的跳动,我就感觉的它的血液的奔涌......   也许,在有些人眼中,山还是那样的山,水还是那样的水,村庄还是那样的村庄,田野还是那样的田野,人还是那样的人,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   说实在的,如今的乡村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楼房高了,街道繁华了,乡村的公路变宽了平了直了,路上的车子也多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山青了,水绿了,树木也长得茂盛起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发展经济的门路和途径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开始重视起来,教育的投资也多了起来,在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同时,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渐渐强烈起来。   但是,从总体意义上说,乡土永远还是乡土,它是有别于城市的繁华和热闹的。城市日渐高涨的商品化虽然在不断浸蚀着乡土固有的内容,但乡土之上所呈现的主流,商品的流通还永远不是主要的。乡土之上赖以生存的仍然还是土地和粮食,土地是乡土的原始基础,土地之上生长的庄稼和谷物以及与之有关联的一切活动,仍然是乡土所蕴藉的内涵所在。   当土地不断地减少,乃至荒芜、被浸蚀的时候,那些依赖土地而生存的农民,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根基,就意味着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活规律也在相应的发生变化,当乡村日渐变得静寂、冷落,缺乏往日的热闹和繁荣的时候,我们再来审视乡土,再来力求寻找到那些朴素的东西、那些自然的因素、那些乡土之上所呈现的固有的文化氛围,总似乎很艰难。   古老的朴素的文化渐渐地丧失,新的乡土文化才刚开始孕育,还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乡土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衡,总好像缺少一点什么,到底缺少什么,那些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一时半会也回答不出来。一旦失去的东西,总要力求寻找到一些新的东西代替,如果没有什么东西代替,就势必出现断层。在这种濒临断层的乡土文化衔接转换过程中,那些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出现奇迹。但是,乡土仍然按照它固有的流程变化着,如果人为的一下子去彻底改变它,这似乎是不可能的。    四   我日夜枕着乡愁,关注着乡土本身和乡土上生活的人们。   凝望那一片黑色的土地。那土地生长着庄稼谷物,也生长着希望和失望、喜悦和痛苦。庄稼在风雨中飘摇着,散发着诱人的芬芳的气息,那青青的禾苗,披挂着晶莹的珠露,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着,那是怎样的情景,那是让人陶醉神往迷人的情景,那情景中,有庄稼人流出的汗水、付出的心血、寄予的希望、倾注的热情,还有太多太多复杂的感受。眼望这种情景,便会使人联想到春天耕耘的泥浪,夏天锄草的波痕,秋天收获的金黄,全在这田野中一一呈现出来......   常常一个人深入到田野之中,深入到庄稼地里,深入到种田人劳动的氛围中,去聆听庄稼拔节的声响,去感受庄稼细微地律动,去体味劳动的节奏,去揣摩庄稼人对于土地复杂的感情。而在夏天,当谷子扬花的时候,田野就有些多情和浪漫起来,稻花在风中飘香,蛙鸣声四起,开始鼓奏出丰收的交响乐,这时的田野便变得迷蒙起来,变得丰富起来。   不久之后,庄稼便在一定时间的酝酿中悄然地成熟起来,满畈里便尽是金黄的色彩,镰刀在阳光下闪耀,汗水在阳光下流淌,歌声在阳光下飘荡,笑声在阳光下传播,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呀!忙碌成了这个季节的主旋律,喜悦成了这个季节的主题歌,当金黄的谷子垒在稻场边,当一满担一满担的稻谷收进仓的日子,庄稼人的脸上才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而在寒冬,大雪纷飞的日子,庄稼人在雨雪天便围在火塘边烤火,在大晴天仍忘不了墒情,他们翻挖着土地、积肥施肥、整墒清淤、又在为第二年的播种默默地准备着。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有些简单而又神奇。   其实,农民对于土地并没有多大的奢求,只是希望它能够供应给自己赖以生存的粮食罢了。而土地,总是有限的,甚至是那么的狭小。在一些地方,特别是那些比较偏僻的乡村,在人均还不到半亩地的情况下,那仅有的一点土地是收不到太多粮食的,加之退耕还林,加之一些田地自然的荒芜,特别是不但新建的房子大量地占用了有限的耕地面积,耕地就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窄了。   这么狭小的耕地,即使付出再多的劳动,花费再大的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仍然还是有限的。他们根本不可能在土地上种出金子来,绝对不可能。曾经有一阶段,一些农民为了解决种植结构问题,改变原有的种植模式,把种粮食的一部分土地改种经济作物:药材,树苗,茶,板栗等等,甚至种一些蔬菜,虽然经济有所改观,但终于还是碍于市场疲软,投资风险大,几年之后,又不得不改种粮食作物了。   改种粮食作物后,他们在土地上投入的时间和劳动量并不多,也没有那个必要。说实在的,现在种庄稼,比过去要好种多了,有优质稻种,有化学肥料,有高效的除草剂,那一点点狭小的耕地,用不了多少个劳动日就解决了,庄稼种在土地上,便只等风调雨顺,就可以高枕无忧地等待收获了。只是在平日悠闲的日子,扛着锄头到农田中转悠转悠,看看水,以保证田地的湿度,观察一下也没有病虫害的发生。   在那短暂的农活忙完了后,更多的日子,那些地道的种田人便显得异常的悠闲:聊天串门,闲聊闲扯,他们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古论今,上至五千年,纵横天下事,真实的,虚构的;村里的,村外的;古代的,今天的;国内的,国外的,只要是扯得出来的,什么奇闻轶事都要拉出来品评一番。如果这些都品完了,他们也许便开始无事生非,说东家道西家,家长里短,谁家的公婆儿媳怎么不和,谁家的小两口最近拌了嘴,谁家的女儿最近又怎么怎么了.....这还不是最悠闲的时候,你如果深入乡村,你如果实实在在地沉入到他们中间去,去切切实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你便会发现他们悠闲无聊到了什么程度:如今的乡村,处处可见一堆堆一桌桌打麻将的人群,处处可听噼里啪啦搓麻将的声响,一路上走来,你便会听到这声音里面夹杂着笑声,埋怨声,自责声,喧哗声.....仿佛一切的声音都与赌博输赢有关,彩头虽小,但他们却乐此不疲,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多岁的小伙,无人不会,无人不晓,麻将和扑克目前成了乡村最高尚最快乐的文化生活。   还有广场舞,每天黄昏,乡村的稻场之上,河堤边,便会聚集数十个跳广场舞的乡村大妈,她们沉浸于优美的舞曲之中,忘情而又沉醉。   每每看到这种情形,我总以为现在的农民是最自由、最悠闲、最舒坦、最快活的一种职业。如果把他们所从事的农业劳动也算作一种职业的话,那么这种职业恐怕是最没有约束力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利去约束他们,除非法律。从表面上似乎看起来他们已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再像往日那样对土地有过多的依恋了。   但是,我永远只是了解乡土的表层,我永远只是了解乡土的凤毛鳞角而已。我虽然是农民的儿子,在乡土中出生在乡土中长大,如今又在乡土这个大范围里生活,日日夜夜与乡土打着交道,我却无法深入乡土的内质、无法深入乡土的底层,去细心地触摸它的根须,去真切地感受它的律动,去认真聆听它的心跳......我实在无法透彻全面地诠释乡土之中所蕴藉的内涵,尽管我总是在努力地去阅读它。   那些生活在乡土之上的农民,他们曾经有一阶段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危机,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外出打工便是例证。农民,这个朴素的字眼、这个朴素的称谓、这个朴素的形象,一旦进入城市、进入工厂、进入大型的建筑工地、进入那繁华似锦光怪陆离的空间,他们所承担的都是一些繁重的体力活,出卖的都是一些廉价的劳动力。   农民工的问题是最让人头痛而又复杂的问题。农民工在城市意外事故频频发生,农民工讨不到工钱的事件屡屡发生之后,立刻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但这事件的本身所包含的问题却是复杂而又深远的。只有社会专家们通过深入研究才有可能探讨出一个究竟来。   相比而言,一些农民尽管没有外出打工,在家里搞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跑跑运输也能赚到一些钱,促使一些家庭逐渐走向富裕之路。但是,对于更为广大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暴发户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农民还是奔波在生存线上,以求得自身的温饱。    五   从表面上看,如今大多数农民似乎都富裕起来了,楼房有了,粮食有了,电视和手机也有了,一部分人车子也有了,楼房有了,生活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文化和精神生活似乎也有了,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也有了改变。农民,在自己生存和耕耘的这片土地上,似乎的确可以挺起腰板,昂起头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尽管如此,农民仍然还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恐怕也是。农民心中过多的忧虑和痛苦、不解和疑惑、沉闷和压抑的成分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这也是其它的职业和阶层所不能比拟的。以前,过高的税收、沉重的各项费收的负担远远超过了他们自身的生活极限。许多农民一年的收入往往抵不上各项费收的三分之一,这一点我也有过很深切地体会。   沉重的费收负担压在农民的头上,让他们实在喘不过气来,使得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对于土地、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有了很深的悲观失望的情绪。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抗税、赖费,甚至以死相拼,于是也就发生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下村拿东西、拆房子、铲谷子、搬柜子.....农民和机关工作人员发生殴打的事件,以致酿成惨剧。更多的农民则选择了沉默,他们除了沉默,还有什么办法呢?自古民不与官斗,和政府抗争的结果,吃亏的仍然是农民自身。选择沉默也许是最好的回答,最好的抗争。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土地,到城市去谋取生存出路,拼命地打工赚钱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他们妄想在城市的空间里靠自己的辛劳和付出、靠自己的拼命和蛮干能富裕起来,以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背叛乡土的意识和行为便再正常不过了。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的确尝到了甜头,但更多的人还是吃尽了苦头,还有的人从此便走上了不归路,为之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   不要简单地评价那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千万不要,他们也是人,有自己所拥有的基本的人权。对于他们,我们应富有一颗同情、谅解、宽容之心,并力所能及地向他们伸出一双援助之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温情。   年轻人可以外出打工,但那些中老年人却仍要皈依乡土;健壮的人可以外出打工,但那些老弱病残者就只能窝住在乡里;有文化的人可以出去打工,但那些一点文化都没有的人就只能靠种庄稼来求得生存;智能型的人可以外出打工或从事经商活动,但那些非智能型的人就只能永远和土地打着交道;大人们可以外出打工,但那些幼小的孩子就只能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照看抚养了........   打工和打工者引发的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是一下子难以解决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一直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打工终究不是农民最后的归宿,那只是农民暂时的背离和超越,农民最终的归宿仍然还是乡土......   田还是要耕的,地还是要种的,庄稼还是要侍弄的,一日又一日,一年复一年,循环往复乃至无穷。这种对于土地的爱与恨交加的情绪在许多农民心中出现过,这种欲去不能、欲留不忍的矛盾复杂心态一直折磨着许多农民,在留恋和取舍两种无奈中作出艰难的选择,几乎叫做不可能。   可是,这农民内心深处许多许多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又有谁愿意去揣摩呢?又有谁愿意去认真地阅读呢?即使有人读过,又有谁真正地去关注过他们呢?......    六   我常常站在田野上,深情地凝望着土地,凝望着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真的希望土地有朝一日能生长出奇迹来,能突然之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几乎永远只是一种奢望:土地是生长不出奇迹来的,土地永远是朴素无华的,土地的色彩永远是黄绿之间的变换,土地的内涵永远是汗水和辛劳的结晶体,那就是不间断地付出劳动来获取收获。   一个真正的农民,他依靠土地种庄稼,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富,永远不可能;他依靠土地种庄稼,不可能突然之间改变自身的形象,永远不可能。   值得幸庆的是:现在税收没有了,农产品提价了,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了,粮价补贴和各项惠农政策都来了.......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像温暖的春风一夜之间刮来,它让许多农民深感意外,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真正地感到政策的温暖人心,感到生活有了希望和盼头。   于是众多的农民便把目标投向自身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对于未来,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但他们心中还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困惑,许多的疑难,许多的不解,就像当初土地初下放到户一样,他们心中还担心政策有朝一日会改变。他们还有许多困难:住房问题、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孩子的教育问题,儿童留守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空壳乡村问题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困扰着每个农民的心灵。   凝望乡土,了解乡愁!随着城市经济的渗透,大多数生活在乡土之上的农民,心里未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浮躁情绪,他们甚至感到很迷茫,不知所措;有的盲目地追求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忘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的还苦于没有找到再生产加工的门路;有的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有的没有一定的技术技能.......还有的农民为了一时之利,盲目地砍划林木,破坏环境,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还有的农民因为种种原因,迫使自己的子女过早的辍学,过早地走上打工的行列......如此等等,有关乡土存在的问题,有关农民存在的问题,实值得我们深切地关注和深思。   阅读乡愁,让我们深入其中,去揭示乡土的内蕴,去解开乡土之上一个又一个未解的谜底。   博大而雄浑的乡土啊!神奇而复杂的乡土啊!深广而多彩的乡土啊!它总是激起我绵远悠长的乡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