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史学笔记 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

2020-09-17叙事散文李灿
四十三、无才之德是伪道德我读高中时,历史课本中提到曹操用人主张“唯才是举”,哪怕不仁不孝都没关系。有一次考试分析曹操的观点。参考答案当然说这样的观点要不得,一个人如果不道德,就会危害社会。而且,才能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很快,我高中毕业

  四十三、无才之德是伪道德   我读高中时,历史课本中提到曹操用人主张“唯才是举”,哪怕不仁不孝都没关系。有一次考试分析曹操的观点。参考答案当然说这样的观点要不得,一个人如果不道德,就会危害社会。而且,才能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很快,我高中毕业了,上大学之前看过《易中天品三国》。易先生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曹操的主张是有他的合理性的。当时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代,如果求全责备,很可能会遗失有用之才,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才和德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通常把德放在突出的位置,总觉得没有道德的人很危险,再有才也不能用,而且越有才危害越大。可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如果片面强调德,而不看才,那样行不行?其实,照样是不行的。庸人误国,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一个人没有能力如果委以重任,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在其位而不作为。因为他没有能力,不敢想也不敢干。于是,这种人只会尸位素餐,有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还有一种可能,本意是好的,却把事情办坏。就像我们说庸医治病一样,本来心是好的,想把病人医好,结果病人吃了他的药之后病情加重了甚至死了。这样的人同样会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道德再高尚有什么用?从本质上讲,没有才能的道德其实不是真正的道德。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这样的人表面上看有道德,其实他们没有钻研怎么做事情,整天浑浑噩噩,只想着怎样塑造自己的君子形象。也就是说,把德和才绝对分开来理解是不合理的。   我们前面讲到的袁盎,你能说他没有一点道德吗?他被吴王扣押,遇到自己的老部下,老部下把他放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个人曾经和婢女私通,袁盎知道后不仅不责罚,反而成全了两人的姻缘。老部下这么做是感恩来了。梁王派刺客来刺杀他,刚开始刺客都不忍心下手,还劝他加强戒备。说明这个人善于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大家都觉得他是好人。可是,他诬陷晁错时,你还能说他有道德吗?原来道德很多时候是虚伪的,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可见,片面地强调道德,很可能会便宜了伪君子。   我们中国的文化强调道德,尤其是忠孝,也出过很多问题。道光皇帝临死前,两个儿子在跟前。这两个儿子,一个是后来的咸丰帝,一个是后来的恭亲王奕訢。咸丰帝只知道哭:“皇阿玛,我舍不得你走啊!”奕訢却对治国的一套有条不紊地讲出来了。结果,道光皇帝真的老糊涂了,竟然传位给了咸丰帝。老皇帝觉得会哭的孩子孝顺,尽忠尽孝的人当然要做继承人。相反,你奕訢对治国的方案有一套自己的思想,说明我活着的时候你就盼着我死,你就是想早点上位。于是乎,清朝自咸丰继位后,一天不如一天,终于走向了末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执政时,俄罗斯境况相当糟糕。叶利钦后来醒悟了,主动让贤,把位子传给了普京。普京是特工出身,阴险毒辣,怎么可能拘泥于道德?他上台后对叶利钦的政策也大胆地拨乱反正。可是,普京让俄罗斯从阴霾中复苏过来了,找回了俄罗斯人的精神自信。试想,如果叶利钦一心只想找一个对自己绝对忠诚而没什么能力的人做接班人,俄罗斯还能有今天吗?   正反对比,我们就知道,无才之德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才能的道德说到底是伪道德,对国家、人民是有害无益的。   四十四、不要把人逼上绝路   我们前面讲到,秦朝搞法家那一套,法令太残酷,逼得人没有活路。结果,陈胜、吴广造反了,后来刘邦也造反了。人哪个不想安分守己当老百姓?造反都是逼出来的,不反只有死路一条。   东汉末年,王允联合吕布等人诛杀了董卓。王允这时候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规定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不赦。李傕、郭汜看到董卓已死,大势已去,本打算解散队伍逃跑。这时候贾诩说:“你们这样跑,一个亭长就能将你们抓获。不如趁机反了,杀进长安,说不定还有一条生路。”于是,李傕、郭汜杀进长安,王允毙命,国家再次陷入混乱中。王允其实当初不给那些人活路时就没想到自己的下场,纯属咎由自取。本来董卓已死,对他的余党如果以招抚为主,哪里会有那么多的麻烦?   历史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训,对人不能把事情做绝了,是当地留有余地才是正确的。如果把人逼急了,再温顺的人也会奋起反抗,到头来后果还得自己承担。   四十五、不要从个别人的口中去了解一个人   廉颇晚年到了魏国,赵王看到国家面临秦国的威胁,岌岌可危,想把他召回来。于是派使者去看廉颇究竟还能不能打仗。使者见到廉颇,发现廉颇饭量很好,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威武不减年轻的时候。可是,这个使者贪小便宜,不顾国家利益。廉颇的仇人郭开多给了他金子,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去就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饭量还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以为廉颇真的老了,不中用了,就打消了让廉颇回国的念头。赵王也够糊涂,仅凭使者的一面之词就冷落了一员大将,赵国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唐代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患病。刘洎很悲伤地说:“皇帝患病,令人忧虑。”褚遂良却进谗言:“刘洎盼着你早死,好辅佐年幼的太子上位。他要效法伊尹、霍光。”李世民病好后就问刘洎,刘洎据实回答,还有其他人作证。可是,褚遂良依然坚持自己的说法。皇帝听信褚遂良的谗言,赐死了刘洎。刘洎的儿子一直找机会给父亲伸冤,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如愿。其实李世民晚年也老糊涂了,刘洎是不是忠臣你还不知道吗?怎么能听信褚遂良的谗言呢?   这两个事例都告诉我们,不要听信个别人的一面之词。有的人说话不是秉持公心,而是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听信小人的不实言论,就会被欺骗,甚至酿成大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