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生命离天堂的距离

2020-09-17叙事散文休憩花园
生与死之间没有距离,只是一个临界点。这是一个人的定数,也是所谓的劫数,两者都隐藏在神秘莫测的变数里。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而突然死亡只是造物主给灵魂转换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一个日本人因为心脏病,被迫无奈做了外科手术,出院时医生给他看帐单,那上

生与死之间没有距离,只是一个临界点。这是一个人的定数,也是所谓的劫数,两者都隐藏在神秘莫测的变数里。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而突然死亡只是造物主给灵魂转换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一个日本人因为心脏病,被迫无奈做了外科手术,出院时医生给他看帐单,那上边的数字对他来说,已远远超出了心理承受的极限,他骤然惊骇,气血攻心,瞬时晕厥。心脏病再度发作,他放大了惊惧的度数,最后死亡选择了他。 医院用医术将病人从危险的边缘拽回,医生又用一张账单将病人推向死亡,这样的推理看起来入情入理,也符合事实。但不符合死因。 当脆弱的心脏超出它所承载的负荷时,惊惧即会乘机放大,账单的出现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肉体始终是脆弱的,任何意外的冲撞,都将让它变得不堪一击。于是死亡登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生命体活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肉体充满弹性,这给人的唯一启示就是,一个人的心理一样也应该具足弹性,这也是健康人所必备的软件。
一德高望重的老大夫,退休后被返聘,精神矍铄,心态良好,这一晚睡下后再没有醒来。 原来老伴当晚因感冒没有和他同在一个卧室,第二天做好早餐叫他时,未见回应,到卧室一看,已没了生命态征。 神态安详,就想睡着一样。众人在哀叹的同时,倒对他安然离世的方式称慕不已。 人生最无奈的是对自己的生死没有选择权,被动的生,被动的死。地球上的生命皆如此。人类到某前为止所有在这方面的抗争皆告失败。 无疾而终,是生命终结的最好方式,也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福报。相信许多进入暮年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期盼。
一个小伙子被相恋八年的女友抛弃,另觅新欢。小伙子想不开,登上高楼要往下跳,警察及时赶到,他被救了下来。 随警察到了楼下,被一大叔幽了一默:你睡了人家老婆八年,人家还没有想不开,你却要跳楼,你可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傻逼。 小伙子被骂的一惊又一愣,随即展颜大笑,拉着大叔就去喝酒。 换一个角度思维,用果推因,就会切断纠结,豁然开朗。生命自会重新绽放出原本的美。 越过死亡的隘口,那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生命由此涅槃。涅盘后的灵魂也会衍生出新的元素,这也是超拔智慧的良机。
那一晚他和牌友打牌,手气出奇的好,连连赢钱,时近十二点,外边下起大雨,老婆接连打电话催他回去,他有点不耐烦,索性关了手机。 凌晨四点回到家,发现老婆不在了。匆忙打开手机,里边有一条短信,告知他赶紧到医院,他老婆快不行了。 原来老婆在他关手机后,怕他遭雨淋,骑车给他送雨具的途中,遭遇了车祸。 那一刻,他想杀了自己,一边向医院跑,一边把赢的三千元钱发疯似的四处乱抛。他发现自己这次输了,输掉了整个世界。 和灾难比起来,任何自责和后悔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支票。婚姻是有两个另一半组成的一个完善的体系,随意的不经心和疏忽,形同自虐自残。 每一次灾难的出现,都会给人鲜明的启示,它会收敛一个人的狂放不羁,自以为是。让他在歧路上幡然悔悟,这对死者恐怕也是一种最好的告慰。 除此我们找不出任何好的选项去证明因爱而死的意义。只是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收益太昂贵了。
她的丈夫在急救室抢救了七天,除了心脏,各项脏器都处在衰竭状态,完全靠呼吸机活着,她在这一天上午,做着反复艰难的抉择。 下午三点,她终于下定决心,亲手关闭了呼吸机,选择放弃。她不想让丈夫再去体验生的痛苦,那种不人道的救护让她撕心裂肺,感同身受。 回去的路上,她把丈夫抱在了怀里,三十分钟后,丈夫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她选择了直面死亡,抱住死亡,让过往的相濡以沫,恩怨是非,在拥抱亲人的最后时刻,得以最后的冰释。 她,因此获得了周围亲人的认可,还有无法言说的谅解。 尊重生命不仅仅是尊重一个人生的权利,更要尊重一个人死的权利。 这世界上没有公平,如果说有公平的话,唯一的公平就是死亡。公平只有在这一刻,才显示出让任何人不敢藐视的威严和庄重。 死亡是一个人最后一个节日,如何陪亲人度过这一刻,有多种选项,前提是让他(她)安详平和,尽量减少痛苦。 直面死亡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当她被确诊是胃癌后期时,她哭倒在丈夫怀里,她呜咽着说她才四十九岁,还没有活够。丈夫揽着她,心如刀绞。 他说,他宁愿得病的是他,他愿意替她死去,惟愿她健康快乐的活好每一天。两个人抱头痛哭。 第二天,他为她办理了出院手续。她让他办的,当她从绝望中冷静下来后,告诉他,她不愿意就这样躺在病床上,被各种药物和管子折磨死,她要他陪着自己去做最后一次旅行,走不动的地方就是生命的终点,那应该就是天堂的入口。 送他俩踏上旅程的时候,不但去了所有亲人,还有她的主治大夫和护士。 “她好美丽吔”,一个护士悄然惊呼,在场的人都这么认为。 一个医生说,病人到最后,药物器械治疗不是最后的选项,这些能救病却救不了命。我们选择不了生死,却可以让临终的生命去体验最好的告别方式,从容回归自然。
中国有个少数民族,那里的族人认为,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如果一个人生路走不通了,就可以走死路。 族里的老人知道自己要入土的时候,会喜气洋洋的等这一天到来。临死之际,穿上最美丽的衣裳,敲锣打鼓庆祝一番,还会邀请亲朋好友为自己送行。 当记者去采访这一幕时,被采访的一位临终老人在第二天却没有死去,十分遗憾并愧对记者的采访。 这里的人对死亡如此豁达,让记者感受到的远不只是惊讶,还有对人类好生恶死的深思。 两个美国律师一时没事做,两人相约在办公楼里赛跑,其中一个近视眼,又忘了带眼镜,结果在飞跑的过程中撞破了玻璃,从摩天大楼里飞出去,坠楼死亡。 一名叫凯·拉纳加的恐怖分子在寄炸弹邮件时没付足邮资,邮件被盖上“退返寄信人”的印戳退回,而他忘了那是炸弹,于是打开邮包,被炸成碎片…… 我们每天都在体验死亡,比如睡眠,从夜晚闭上疲倦的眼睛到第二天醒来,瞌睡像一只巨手,把一个人恶的善的,好的坏的,高雅的,龌龊的,阴谋阳谋,统统拒之意识之外,让人天合一,从宇宙汲取神秘的能量。 这就是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睡眠离死亡最近,梦中出现的场景,或许是另一个世界的环境模拟。 当灵魂抽身而去,亡者会留下最后一滴泪,许多人认为那滴泪是对生前未了之事的牵挂,是对人生的不舍。其实那一滴泪是在灵魂出窍的那一刻,刹那间明了了生死,那是一滴彻悟的泪。 庄子如果没有对生命归宿有了全景的洞悉,就不会在妻子死亡之时“鼓盆而歌”,那种对生死的豁达和彻悟,能让一个人在悲欢离合中安之若素,处之泰然。 生命很短,人生无常,认识死亡才能超越死亡,体会死亡才能让我们的生命获得安全感,从而达观地活着。当某一天死亡来临时,我们才有充足的坦然去应对,去接受。 如此生存与死亡都是一个美丽的存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