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往米年

2020-09-17叙事散文王建中
倘若说起什么年深日久的事,准格尔上了年岁的老人总爱说往米年间如何如何。往米年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时间和空间概念,还是一种文化范畴,抑或还是一种道德生活。说起往米年,总会唤起一种暖暖的弥散了一点点烟云的情绪和感觉,似乎是来自时间和空间,又仿佛是来
倘若说起什么年深日久的事,准格尔上了年岁的老人总爱说往米年间如何如何。
往米年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时间和空间概念,还是一种文化范畴,抑或还是一种道德生活。说起往米年,总会唤起一种暖暖的弥散了一点点烟云的情绪和感觉,似乎是来自时间和空间,又仿佛是来自生活,仰或是心灵,却又全不确切。想想,大抵可以算作是一种淡淡的乡愁吧。凭了这乡愁,也便生活在对旧乡的向往中,平添了一种情致。藉以感受,这仿佛还是一种追忆或怀念。那些从身边的生活中逝去的风物,也总是时不时便会在心头泛起,抑或有了某种感触,或者是沉浸于一种氛围,或者是缘于某一时刻的心绪,或者是不经意间与旧时的器物人事邂逅或遭遇,埋在心头的仰或潜伏在情愫中的那一面旗帜,便猎猎作响起来。
少时,记忆最深的莫过于这样二首儿歌:“腊八、祭灶、年夜来到。”“张打鼓,李打锣,黄米面、甜蘸糕、红枣白米、羊肉饺饺。”天天等,夜夜盼,腊月二十三晚上,祖母祭灶,只是燃上三柱香。嘴里念叨什么,全不知晓。临了,总要说有张灶王爷的像就好了。可惜,那时的灶王也是“牛鬼蛇神”,统统破了“四旧”。祖母的神情至今记忆犹新。而我却全不见祖母的种种仪式,只是盯了祖母手中的那截麻糖,用了全部的注意与心思,为的是能换得祖母的欢心,我也便能多食一口而已。少年心事无深味,长大了才知道,祖母那时念叨的不过是“上天言好事”之类的吉言祥语罢了。再后来,世道似乎宽展了许多,再见祖母祭灶,便是将新请的“灶王爷”恭恭敬敬地贴上灶墙,燃上三炷香,净手添香,供上麻糖。而这时的麻糖已比先前粗壮了许多,我的心思与图谋却早已不再,全不是祖母所能理解的了。记不清也忘却了,是否那些花花禄禄的图画在梦里也曾出现过,但那张“灶王爷”的确便是我见到的第一张准格尔年画。才记起,家里原本是藏有几块印年画的印模的,是祖父的闲置之物。少不更事,顽劣之余,竟将此物做了引火之薪。一种文化或文化符号最简单的消亡就在股掌之间,是如此的脆弱与无力。
准格尔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当然也包括家家户户都要贴几张的窗花。其与民俗与历史紧密结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却又不失生动、智趣,凝炼而盈动,鲜活的如一轮水中跳动的蓬勃的朝阳。民间文化历来没什么地位,所谓不登大雅之堂。几乎所有的文化典籍中都找不到其一点踪影。便是有也仅几行字,藉此难见其全貌,也乏见其精髓。而民间却一直活跃着这种文化的精神因子,自由地呼吸并汲取着民俗的养料。传神而生动地葆有着一份民间的文化活力,民风因此而醇厚绵长,人心因此而古道热肠,以德载物,上善若水,传递着民族历史文化的薪火,体现出传统审美力量的神奇造化与魅力。每一幅年画(窗花)几乎都蕴含着一个生动的故事,或神话、或戏曲、或民俗,可看、可讲、可传、可议,传统教化的意味颇浓。
风俗也是一种道德秩序,民间文化始终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根须和养料。
风俗不老,风情不尽,风物不古,准格尔年画是一幅浩轶的风情画卷。展现给世人的是准格尔人纯净的灵魂、丰富质朴的心灵、隽永的情怀、超拔的想象、深厚的文化、凝重的历史、优美的风情、磊落的胸禁、分明的爱憎、敦厚的性格、舒展的思想、精湛的技艺,至善至美,厚德载物。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我想这便是准格尔风俗的全部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