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辛丑原创】感受那条有特色的路

2021-12-23叙事散文stbeijun
周日和好天气的叠加,促成了昨天“感受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活动。我在车上翻看了行程表:首先前往潮南区红场镇参观学习,回眸革命老区的烽火进程;接着到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以前混饭“狗仔队”的时候,我有过大南山的采访经……
  周日和好天气的叠加,促成了昨天“感受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活动。我在车上翻看了行程表:首先前往潮南区红场镇参观学习,回眸革命老区的烽火进程;接着到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   以前混饭“狗仔队”的时候,我有过大南山的采访经历,虽不在同一乡镇,但对其交通环境记忆犹新——下雨天进出一趟,泥水搅拌的山路很快就会将“狗仔队”颠簸成真正的狗。所以多年后进山,我最关注的还是山路。   其实,我早就关注山区的道路建设问题。不久前我在“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美术书法作品展”获奖的作品《村际班车》,讲的就是村村通公路的故事。但那讲的是他乡故事,对曾累死过我的大南山乡道,我仍情有独钟。   这一次敢坐着低底盘的豪车进山,是因知道经过十年的内外力量努力,大南山的山路已无颠簸可言。在大溪坝村的“红场公园”停车场里,外地游客开来的豪车云集,说明这条深入山脉道路的特色,已从崎岖变得舒适。   舒适进山的游客访问“红场公园”,其实面对的是曾经的艰难。在刻字石碑区里,“增加工资”、“红军士兵兄弟,有得分配土地”、“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标语,正是当时社会矛盾的真实反映,更是其爆发的写照。   在红场公园里,“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被国民党军队焚毁多次的“红军兵营”……等历史遗迹,都为上述矛盾的解决进程,提供了详实的注脚:我党的由小到大,正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由小到大”的密码。   在“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的入口门楼旁,一耄耋老人安坐在***画像下,看管着眼前的凉茶摊。我买了杯凉茶,边喝边采访:你老崇拜毛主席啊?老人呵呵:我这一代人都是毛主席养大的,崇拜他才合适。   采访的套路,当然是家里几口人啊、子孙状况如何啊、收入还过得去否等等寒暄。卖茶老人依旧乐呵呵:路通了,后生人都外出赚钱了;这里虽办起了旅游,但配套不足,加上后生流失,所以尽管山路平坦,但起色不大。   我也觉得,那儿的红色旅游是有档次的,同时还觉得,留住年轻人才是保持高档次的关键。卖茶老人翻身后感恩毛主席,年轻人走出大山感受山外“由有到好”的生活之后,会将“山外的路”变成有特色的山内之路吗?   带着遐思,我们驱车离开大山赶往陇田镇的东华村,去了解那儿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十年前,我们也曾就该主题在那儿调研过。当时,那儿的实践就令我等耳目一新。十年一挥间,你“由富到强”的前进号角又吹得如何?   汽车开进东华村时,我们登时就发现村里的道路更宽敞了,环村的小河更清澈了;两岸的仿木水泥栏杆亭亭玉立,岸边的草地上的角花罗曼牵手,加上曲折迂回的走廊,愣是将原本普通的农村家园,变成典型的公共园林。   又年长十年的东华村早已体态丰盈,当仍没有放弃共同富强的特色气质。村里的某葡萄种植企业,同时又是村里的职工文明驿站,加挂村工会联合会的牌子。驿站大堂的正面写着“互助进步”的大字,看上一眼,眼就湿润。   不愧是当年省委组织部挂钩的单位,东华村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特色,更具共产主义气息,除了温馨,更显大气。有钱之下,所思所想,都是村民心里的敏感点。在葡萄园外,有两栋高楼,一看广告,才知是村民公寓楼。   在环村的小河边建起的木栈道,除了有供游客游览的功能外,主要的还是不远处的湿地发育的需要。它和附近的高耸的观鹭台一起,为全村的生态环境当起哨兵和卫兵。一出手就代表全村的长远利益,这种范,是大格局。   吃着葡萄,说嘴甜话,话题从红场公园谈到东华公园,不外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再多,却仍然有不变的规律。远眺全网热议的“两个确立”讨论,回眸身边的红场、东华之路,觉得其虽不算长,但不比他人逊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