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分享] “围绕散文写作问题采访会员朋友”活动(04期):采访李智红

2020-10-26叙事散文雨夜昙花

采访者:散文版全体斑竹
被采访者:李智红
本期采访主持:雨夜昙花 李智红的话: “面对着眼前那一片浑厚无极的、雄山阔土的息壤;面对着被亘古的太阳烧烤得黑里透红的高原群落;面对着那一片大起大落的泱泱江河与巍巍峰峦的云集与聚合;面对着那一只只
采访者:散文版全体斑竹 被采访者:李智红 本期采访主持:雨夜昙花
  李智红的话: “面对着眼前那一片浑厚无极的、雄山阔土的息壤;面对着被亘古的太阳烧烤得黑里透红的高原群落;面对着那一片大起大落的泱泱江河与巍巍峰峦的云集与聚合;面对着那一只只豪迈地挺举过头颅,又深情地俯垂向大地的古朴的酒碗;面对者千百年来一直轰响在青藏高原深处的雄浑而悲壮的铜鼓;面对着那匹银子般在大高原的旷野与河谷间,自由如风地奔驰或者徜徉着的白马;面对着废关弃土之上,那一丛丛守着不朽的清虚之气的高原剑兰,我热血沸腾豪气横生。这就是我们世世代代繁衍血脉,栖息生命的,永远的家园。这就是我永远也难以割舍的,生命的根。这就是我灵魂的居所,精神的原乡,创作的源泉。”   黑龙江小龙女: 您的文字有很浓郁的地方风情,并且表达优美,想象丰富,如何把乡土气息和想象丰富的优美表达结合起来?   李智红: 朴素的乡土,浓郁的风情,古老的方域人文,蕴含着最厚实,也最质朴,最能与我们的生命本质,能够达成某种默契的诗意。这种诗意,是唯美的,也是我们日益物化的心灵所呼唤,所神往,所渴望皈依的。这种乡村之于我们心灵的感觉,会以“想象”的形式,在我们的心底不断涌现。这种“想象”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一种不由自主的,灵魂的追索与期待,是一种田园诗意在生命潜意识中的自由凸现。因为我们的祖脉,是乡村,因为我们最早出发的地方,是乡村,所以我在写作这些散文的时候,仅仅是把灵魂中某种不由自主的渴望,某种对乡土强烈的归属感,即“想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是刻意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就像水的流动,无论我们如何解读,它就那么流着,以它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流着。   黑龙江小龙女: 您的乡土散文恬静而唯美,而现实中的乡村往往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请问您用怎样的视角发现美感,并且能够很好的平衡与展现呢?   李智红: 其实这是一个视角问题,所站的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兴许,在与乡村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感,一种隔膜感,甚至是怀有一种鄙视感的人看来,乡村的一切,都是丑陋的,衰败的,甚至是肮脏的,乡村,似乎就是贫穷的代名词,因为他们与乡村,从来没有过同呼吸,共命运的体验,他们缺少一颗对乡村的关爱与悲悯之心,他们只是傲慢地,居高临下地,以一种挑剔甚至是挑衅的眼光,来看待厚重而博大的乡村,所得到的感受,有失偏颇也就在所难免。对我而言,乡村是宽容的,是仁厚的,是纯良的,我在回望我的乡村时,我用的是一种悲悯的,关爱的心态,所以,我看到的乡村,是美的,尽管那只是一种朴素的美,但我从这种朴素的美中,体会到了深邃的美,内敛的美,沉默如金的美。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看乡村,你就会发现,乡村其实蕴含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慈爱与宽容,厚道与隐忍,厚德载物,乡村是称职的。   黑龙江小龙女: 学习了您的散文和诗歌,请问二者文体之间,需要具体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知识储备,如何能够转换自如呢?

  李智红: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其实都是相通的。诗歌也好,散文也好,甚至绘画或摄影也好,除了外在形式不同,其灵魂是相同的。诗歌需要具备散文的洒脱,而散文则需要诗歌的内蕴。这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准备,触类旁通,如此而已。   我是个唯美主义者,无论写诗还是写散文,我都愿意把生命中所体验到的,所经历过的,最阳光的东西,最鲜亮的部分,呈现出来,让它在温暖我的同时,也能温暖我的读者。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散文,我都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颂扬真、善、美。只要以真、善、美为艺术尺度,无论写什么文体,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高迎春: 散文写作中,你是怎样把握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尺度的?   李智红: 生活的结构形式,其实远比我们的艺术结构形式要更复杂,更丰富,更多姿多彩。艺术的真实所能囊括的,不过生活真实的几万分之一。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其实是不确切的。我们的文字,只要能够反映出生活本真的最小部分,就算是好作品了。只不过,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地学会遴选,把某种广阔而芜杂的生活形态中最有代表性的那一种形态,遴选出来,表现出来。这就像是面对着一篮子豆子,而我只需要一粒,怎么办呢,倒出来,找出最饱满,最圆润,最大个,最精彩的那一粒,就行。这便是我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理解以及把握的尺度。   高迎春: 你对“原生态散文”这种提法有怎样的理解?   李智红: 我个人比较支持这种提法,在我理解,所谓原生态散文,就是把散文从那些浮华、花哨、芜杂、冗赘的外套中剥离出来,让她返回原初,返回根部,返回散文的本真与质朴。就像让一个飘泊的灵魂,回到它的故乡。就像让一捧游弋的尘土,回到大地的怀抱。要写好原生态的散文,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具有“撕开”的勇气,撕开花哨的“封面”,撕开覆盖的表皮,撕开包装的“壳”,然后看到真相,然后展现真相,就像面对一个水泥场子,我们往往错误地以为那就是大地的模样,其实,我们只有敲开坚硬的水泥,才能看清水泥下面的大地。面对生活的真实,面对生命的现场,面对一切物事的本相,原生态散文所要作的,就是真实地再现,但这一再现的过程,是有选择的,是再现那些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最精华的部分。   高迎春: 散文作者都知道,文章写出意思,写出意义才能感染人,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李智红: 这很简单,捡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写,捡大家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写,或者把大家觉得没意思,但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写出自己觉得的“有意思”来。写文章,无论反映的是什么题材,选择的是什么表现形式,首先得要自己觉得“有意思”,得先感动自己,连自己都觉着无聊的东西,要想打动读者,就等于是痴人说梦。   敬一兵: 你的文章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问问你:你认为把乡土气息融进散文的这种传统性是否已经过时了,倘若认为过时了,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李智红: 我以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一直是好散文不可或缺的一种质地,一种特征。许多反映乡土的散文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并不是散文选择了书写乡土,而是表现手法过于传统,过于陈旧。我以为作家的高下之分,不在于他选择写什么题材,而在于他所运用的语言表现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反复运用,汉语言已经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有些已经非常陈旧,非常刻板,非常贫乏,我们要做的,是赋予汉语言一种崭新的生命,通过对表达方式的创新,改革语言结构的搭配与组合,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现在流行的所谓新散文,说穿了,就是改革语言,改革表现手法,改革我们观照事物的视角和切入方式。只要表现形式鲜活了,至于我们所反映的题材,到底是乡土的,还是城市的,也就不十分的重要了。   敬一兵: 文字简洁,意境厚实是你写作的特点之一,请问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同时也请你谈谈你在这个问题上的具体认识。   李智红: 这也许跟我最初是写诗的有关,写诗讲求言简意赅,讲求炼句炼意,讲求干净利落,言近旨远。所以我后来写散文的时候,也就不自觉地把这种艺术习惯给继承过来了。我以为,写诗也好,写散文也好,首先得为读者考虑,首先要学会把话说利索,要力戒废话连篇,力戒拖泥带水,绝不能为了自己写得过瘾,而让阅读者的在活受罪。至于意境的营造,也是从读者的需要出发的,这就像做菜,得讲究色、香、味,还得有营养,有独到的口感,我们总不能让食客觉得寡淡无味,大倒胃口吧。   敬一兵: 你的诗歌(包括歌词)创作很有特色,你能否谈谈诗歌、音乐对于散文写作有何促进作用?   李智红: 我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都是相辅相成的。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首先得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个性。诗歌和音乐,对于散文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据有音乐感和诗歌意蕴的散文,阅读起来总是要舒服一些,要轻快一些。毋庸讳言,我的散文创作,受诗歌和音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的散文,大多被读者界定为“美文”,我想,这恐怕是我的散文语言比较优美和凝练吧。我对自己的散文创作,一直有一个自我要求,就是语言要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要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段落结构要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再就是要凝练,语言要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要说诗歌和音乐都我散文创作的促进作用,恐怕就是这些。   雨夜昙花: 听说李老师在佛学研究方面很有造诣,请问这与你写一些禅意散文有关吗?是先对佛学有兴趣,才写这样的文章,还是不知不觉地写了这类文章后,才对佛学感兴趣的?   李智红: 佛学,是一种多元文化的教育,是佛陀令一切众生彻底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而这个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要使每个众生都恢复自己本有的清净平等觉悟之心。可以说“觉、正、净”三个字就是佛法的核心要点。我是个共产党员,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研究佛学,是因为佛家讲求悲悯、孝道、善良、宽仁,讲求众生平等,尊重一切生命,同时还讲求觉悟,这与当下我党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同时也与我的人生理想和处世信条是相一致的。我以为,一个作家具有一颗佛陀般的悲悯之心,能够觉悟,品行端正,灵魂干净,善良宽仁,是最重要的。我写那些禅意的散文,有些是在研究佛学过程中受到启发而写的,有的则是自己思考、冥想、觉悟的结晶,它们之间,互为因果。   雨夜昙花: 李老师在摄影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欣赏过李老师的摄影作品,感觉十分注重细节的美感,尤其喜欢从细微处展现生命的美好,我觉得这与你的写作有相通之处。请问,你认为,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李智红: 摄影与写作,都属于一种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摄影需要观察,需要发现,需要有自己的拍摄理念和表现视角。写作也一样,也需要观察,需要发现,需要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切入视角。摄影创作最基本的要求美与生动,写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美与生动。只不过两者之间,一个是用影像表现的实景,一个是文字结构的幻景。但是,两者之间所具有的共性,都是表现美,都在传达一种作者的艺术思想。我的摄影理念,与我的写作理念其实是一致的,就是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我以为,越是细微而渺小的东西,越能表现生命的坚韧,世界的和谐。这些东西总是以最拙朴,最本质的真相,不经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然后,被我们忽略,被功利的现代文明忽略。我所要做的,就是发现,然后忠实地用镜头或文字纪录下来,如此而已。   雨夜昙花: 作为春夜听雨元老级的版主,请问李老师,对中财散文版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李智红: 和谐,和谐是最重要的,和谐是论坛繁荣与发展的根基。中财散文版现在的情况比较好,人气十足,大家都能平心静气地交流,开诚布公地相处,这很好。下一步,可以多搞些征文、联谊等活动,要用创新的思维来繁荣版块,要让所有人都有展示自己,交流提高的机会。可以建议中财集团,每年搞一次笔会之类的交流、联谊活动,经费自己出一点,中财补助一点,大家面对面的交流,总比神交要好一些。另外,这些年,中财各版,不乏好作品,而且基本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水平,就那么干撂着,实在可惜,建议中财集团,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即使每年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想来发行量也不会太孬,要紧的,是得有一个好的市场运作与策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