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一枕蝉鸣

2020-09-15抒情散文何足道哉
一枕蝉鸣夏日渐深,而天气愈加酷热难耐,夜里,窗子也是难以关闭了。又是一日闷热,晚间躺在床上,似睡非睡之中,忽听见一声声蝉鸣,那么弱,却又那么清晰入耳。有蝉鸣了么?眼看着时令到了夏末初秋了,各种昆虫,或许早已经感觉到了时日不多,感觉到了一丝恐
  一枕蝉鸣
  夏日渐深,而天气愈加酷热难耐,夜里,窗子也是难以关闭了。又是一日闷热,晚间躺在床上,似睡非睡之中,忽听见一声声蝉鸣,那么弱,却又那么清晰入耳。
  有蝉鸣了么?眼看着时令到了夏末初秋了,各种昆虫,或许早已经感觉到了时日不多,感觉到了一丝恐慌,用各种的鸣声,挽留大好时光。天气变化,有时候草木花卉、虫鸟比人要敏感得多。
  想必,是窗前那一片花草丛中,已经有虫儿安了家。或者蝉儿已经在那棵开着白花的槐树上面,笼着绿意裹着花香,轻轻浅浅地鸣叫了。只是因为白天过于嘈杂,人们并没有注意到那蝉的鸣叫。晚上,万籁俱寂了,那长一声短一声的蝉鸣,就破窗而入,悄然入梦了。
  这应该是一只刚刚来到小区的蝉儿。它小心翼翼地叫着,短促而轻柔,似乎生怕扰了人家的清梦。或许它知道自己此刻身处人家的花园里,不像在那旷野荒树,可以放肆鸣叫;或许,它只是一个新手,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调试一下音准,看一看自己是否有一付清亮的嗓音;或许,早在地底下咀嚼光阴的时候,就曾经饱读诗书,知道自己是一种有文化内涵的虫儿。它不想像青蛙一样,一片蛙鸣,连天而来,惹人烦躁。它毕竟是常常写入诗句里,供世人吟咏。还经常被人拿来入禅,给小小的蝉,以丰富的寓意,让一个小小的虫儿,有了不一样的光环。所以,这蝉鸣,同样是一声声的虫鸣,与蝈蝈、蛐蛐比起来,就非同一般了。
  轻轻蝉声入耳,仿佛微风袭来,酷暑渐渐消退,人也在一声一声的蝉鸣里,慢慢进入梦乡了。
  那片山桃林中的蝉鸣,要热烈多了。
  这才是大自然的声音。
  几位女人手拿塑料袋,在山桃林里捡拾着那些成熟、跌落在林中的桃子。她们要将那些山桃收集起来,把桃肉剥去,留下一个个桃核,用清水洗干净,晾晒,或者阴干。一粒粒桃核光泽圆润,有着精美的花纹,像一颗颗艺术品。然后,被桃核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当作枕头。山桃核做成的枕头结实、清凉,可以治疗颈椎病,也对睡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想,将这些经风沐雨,染着声声蝉鸣的桃核装进枕头里,在那月光如水或是星光璀璨的夜晚酣然入梦,定然是一种享受。梦里,是否会有花红、桃青、一声一声的蝉鸣,联翩入梦来呢?
  我们的枕头里面,装着一季一季的花开花落,虫声起落的故事呢。
  荷花谢了,山药花开正旺;江西蜡开了,山菊花也开了,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在风中摇摇曳曳。晚风里,有了一丝丝凉意。
  各种的虫鸣,在花枝草丛,远远近近的树冠上,断断续续传来,透着几分慌乱与凄凉。或许,它们感觉到了秋天的萧杀。
  秋天的夜晚,在草丛里声声鸣叫的,除了蝉,还有许多昆虫。蛐蛐,蝈蝈等的鸣叫,也毫不逊色于蝉。但是,古人的诗文里出现的更多的则是蝉。是因为蝉鸣格外嘹亮,还是因为蝉常常登高而鸣,或者是因为蝉具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呢?或者,是因为蝉的一生艰辛多难?或许,各种因素都有吧。“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朱熹《南安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当然,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现在,一只蝉就在我的窗外鸣叫,一声声急促而嘶哑,全然没有了当初的轻柔与美感。古人对蝉的偏爱,更多是因为蝉的苦楚与执着吧。
  在古人的眼里,蝉的一生,更像是一场修行,那一声声鸣叫,就是顿悟的禅语。
  现代人却更喜欢蝈蝈。鸣声清脆,明丽,有一种金属的质感,形象也更加可人。人们喜欢将蝈蝈捉回来,关进一个精致的蝈蝈笼子里,挂在窗外,听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声声鸣叫,似乎是将大自然的夜晚,带到了窗外,带进了梦中。宋代叶绍翁有《夜书所见》云:“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里的促织,就是我们所说的“蝈蝈”。说到“促织”,我们是不是想到了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里面的《促织》呢?不过,现代人已经很少有“斗促织”的爱好了。
  白天的天气依然酷热难耐,人们躲在屋子里不敢出来,就连那条老黄狗也趴在树荫里,吐出常常舌头,无精打采。鸟儿禁声了,草木萎靡。只有蝉顶着烈日,一声声叫着,嘶哑着,不知疲倦。不知道,为什么天越热而它愈加嘶鸣不已。
  “知了——知了——”
  或许,它知道夏天过去了,秋天已经来临,万物即将凋零,已经时不我待了。
  2020/8/1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