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门槛

2022-01-21经典散文
[db:简介]
  
  鲁迅是章太炎的弟子,以一些资料看,章太炎的弟子众多,似乎也并不缺鲁迅一个。但以鲁迅的名气,以及刁顽,却对章太炎是深为服膺的,即使在他临死的前两日,仍然强抱深病之躯为老师做了两篇文字,先后写成《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以为纪念,这亦不能算作寻常。
  章太炎的弟子,倘若要列出名单,要紧者恐亦几近三十人左右,钱玄同(疑古)、许寿裳、朱希祖、黄侃(季刚)、刘文典(舒雅)、汪东(旭初)、沈兼士、马裕藻、龚宝铨、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启明)、胡以鲁、易培基、陶焕卿、钱家治、朱宗莱、余云岫、吴承仕、庞俊(石帚)、沈延国、徐复、朱季海、王仲荦、诸祖耿、姚奠中等,看着这个名单,难免让人生叹,学生都这么厉害,先生不厉害就实在不行了。再说前文所说学生中似乎并不缺鲁迅一个,一层意思是说出色的学生太多,另一层意思还在于先生的态度,他曾经戏谑地以太平天国为例,调侃自己的学生,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希祖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而只字未及鲁迅;《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中也说:“弟子成就者,蕲(春)黄侃季刚,归安钱夏季中,海盐朱希祖逖先。季刚、季中皆明小学,季刚尤善音韵文辞。逖先博览,能知条理。其他修士甚众,不备书也。”还是只字未及鲁迅。
  但这并不影响鲁迅对自己先生的推崇,他在文章中概括先生的一生,“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推崇的是先生革命的精神以及斗争的勇气,因为此时,也许是在鲁迅的现实与精神世界里,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的。而于自己的先生来说,鲁迅所言,大致都是早年的事情,晚年的太炎先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潜心地做了学问,在小学、历史、哲学、政治、佛学、医学等方面,著述弥丰,荣膺了诸多的大师的头衔,即以现在的眼光看,仍然是端庄妥帖的。
  而由鲁迅推崇的章太炎的革命的精神以及斗争的勇气,自然亦能让人联系起来民初的两桩学界著名的“谢本师”公案。章太炎早年,因参与维新而被通缉,于是逃往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做了《新新日报》记者,为自己的老师俞樾所不满;后来又剪辫子,发表一系列仇满言论,则更是为俞樾所不能容忍。于是见面怒斥他道:“闻而游台湾,尔好隐,不事科举,好隐则为梁鸿、韩康可也。今入异域,背父母陵墓,不孝;讼言索虏之祸毒敷诸夏,与人书指斥乘舆,不忠。不孝不忠,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要清理门户,予以惩罚。章太炎则不甘示弱,回敬老师道:“弟子以治经侍先生,而今之经学,渊源在顾炎武,顾公为此,不正是要使人们推寻国性,明白汉、虏分别的吗?”并毅然决然做了一篇《谢本师》,公开宣布与俞樾脱离师生关系。
  另一桩则是周作人对章太炎东施效颦一般的“谢本师”。章太炎晚年,确已没有了早时热血澎湃的革命豪情,言行上也颇多乖谬之处,有一年他在一封公开发布的电报里,称颂曾国藩的人伦之道,于是为周作人所不满,调侃着写下了一篇不太出名的《谢本师》,文中说,“到得近日看见第三个电报把‘剿平发逆’的‘曾文正’‘奉作人伦模范’,我于是觉得不能不来说一句话了。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可以看出,这两桩学界公案,大致都是因为道德观念与政治立场的分歧而产生的,即使是鲁迅对先生的推崇,着重亦在这个层面,而与学术没有太大的关联。道统与学统向来为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所在,摒弃学人的奴性,融入到社会的浪涛中来,关注国运民瘼,在风头浪尖亦能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气概,却仍然不失传统的风范。值得深味的是,无论章太炎与俞樾,还是周作人与章太炎,后来的情状,终究师生关系终未绝义,还是通好言和,融融其乐了。而相对于周作人后来的变节,以及与弟子沈启无的《破门声明》,这种缺乏民族大义的“谢本师”事件,就不由得让人能看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鲁迅语)来了,完全没有了道义上的光明磊落。
  其实在民国,因为政治立场与道德观念的分别,师生之间反目,为数亦还不少,康有为与梁启超,顾颉刚与胡适,陈寅恪与周一良、金应熙等,都曾为世所惊,不过,却都能看出一种胸怀与风骨来,师道的根本都是没有丢失的。原来,每一个人的心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是有着一道门槛的,即使师生之间,亦或外人,想要走进去,则都不为容易的事,而门槛的跨进与跨出,就更为艰难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