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真爱至简

2020-09-17抒情散文潘霞
真爱至简文/潘霞谁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就一段完美的爱情呢?天津南开大学东南隅,一幢朴素、优雅的淡黄色二层小楼内,一位耄耋老人坐在轮椅里,仰头望着会客室墙上的一帧大幅照片喃喃自语:“找不着了,就是找不着了。”照片上的她,恬淡、从容、
  真爱至简
  文/潘霞   谁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就一段完美的爱情呢?   天津南开大学东南隅,一幢朴素、优雅的淡黄色二层小楼内,一位耄耋老人坐在轮椅里,仰头望着会客室墙上的一帧大幅照片喃喃自语:“找不着了,就是找不着了。”照片上的她,恬淡、从容、目光温和,满足的神情,一如往昔。   老人陷在回忆里,那时候,有她在多好啊,想找什么东西,只需轻轻转个头:“你给我找找。”她轻车熟路,很快送到他的手上。如今,他只能在这一桌一椅、一衣一物前感受她的气息了。   “你才八十几岁啊……”是啊,她小他四岁,可怎么就先走了呢?犹记当年“小轩窗,正梳妆”,可一转身,已是“欲知断肠处,明月照孤坟”。   小楼有名字,叫做“宁园”,院内,树木葱茏,芳草萋萋,一派宁静祥和。名字是他取的,其一,他认为做学问就应该有宁静的心态;其二,“宁”字,饱含了他对她的绵绵深情。   她叫郑士宁,而他,则是世界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   最先看上他的,其实是她的父亲。他和她,虽然同在清华园,但一个数学系,一个生物系,“青年才俊”与“清华淑女”彼此并无交集。后来,他说:“我们其实没有谈过恋爱,因为她父亲要招女婿,觉得我不错,可以做他女儿的丈夫。她也很听父亲的话,所以我们就结婚了。”   虽是父母之命,可对于爱情,她一点也不盲目。“七七事变”后,国家战火纷飞,乱世之下,很多人的命运被迫改写,而陈省身即使在“整个华北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自己的数学方向,一边执教,一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这一腔爱国情、报国志令郑士宁觉得,他就是一块磁铁,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正是这样随着时日成长起来的爱,支撑她度过了婚后最艰难的六年。那一年,临产前的她去上海父母家待产,儿子出生后,原计划返回昆明,不料,珍珠港事件爆发,战事进一步扩大,交通一度中断,她只得带着孩子滞留在上海。   恰在此时,已经有不少论文在国外发表的他,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邀请,世界正在大战,赴美也非常危险,无法去上海与妻儿告别,怀着内疚与悲痛,以及对数学研究的痴迷和渴望,他几经辗转,一周后,终于到达美国。   这一别,就是六年。这六年,他在美国取得了辉煌的研究成果,使“微分几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六年,她在上海抚育幼子、望眼欲穿。   听闻抗战胜利,他毅然决定回国,振兴祖国近代数学是他的夙志,还有年迈的父母、新婚不久就分离的妻子、尚未见过面的已经六岁的儿子,这一切,让他每每想起,便悲恸不已。   战后的交通拥挤混乱,这一归程,耗时三个月。重逢那日,恍若隔世,看着风尘仆仆的他,她满脸是泪,悲喜交集。拥着娇妻爱子,他郑重许诺:“从今以后,一家人永不分离!”   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因爱带来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她庆幸自己有一双慧眼,令彼此的人生最终契合无间。   1949年,她随他迁居美国,照料他的起居饮食,帮助他整理资料文件。因为痴迷数学,他脑子里时时都会迸发出新鲜、奇妙的思想,每次开车外出,她都会非常紧张,再三叮咛。直到看到那个熟悉的高大身影,一颗心才顿觉安稳。   他的全部生活只有数学,其它事,她则是全权代表。她善良又好客,还有一手好厨艺,每年的圣诞夜,她都会替他邀请华裔学生来家做客,她亲自下厨,盛情款待,这令他的人品威望与学术成就一起,在数学界博得了极高声誉。正是她的默默奉献,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才有了“独上高楼”的辉煌。   爱情,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无非“琴瑟调和,甘苦与共”,无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像一个好习惯,让人愿意日日夜夜去重复它。有她陪伴的日子,幸福而又温情跌宕,她60岁生日时,他特地为她作诗一首:   三十六年共欢愁,无情光阴逼人来。
  摩天蹈海岂素志,养儿育女赖汝才。
  幸有文章慰晚景,愧遗井臼倍劳辛。
  小山白首人生福,不觉壶中日月长。   一心做数学的几十年来,她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古稀之年,他决定回国定居,“要为中国数学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患有心脏病的她放弃了气候宜人的美国加州,远离子女儿孙,毫不犹豫地陪伴身侧。她知道他淡泊名利,对官场的事最是头疼,举办宴会怎么安排席位都是个难题。于是,她参加他的学术会,为他出谋划策,先在纸条上编好号,然后亲自等在门外发纸条,客人对号入座,皆大欢喜。   她数十年的默默奉献,令他非常感动,在“我的科学生涯与著作梗概”中,他深情写道:“在结束本文前,我必须提及我的夫人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近40年来,无论是战争年代抑或和平时期,无论在顺境抑或逆境中,我们相濡以沫,过着朴素而充实的生活,我在数学研究中取得之成就实乃我俩共同努力之结晶。”   因为有她,他拥有了一个几乎完美的人生,他的脑子像一部机器,为数学运算了七十多年。“数学使问题简单化,科学简单化。”崇尚“简单、快乐”的他,对爱情也是如此。“我们60年没有吵过架,她管家,我不管,我就做我的数学,所以我们家里生活很简单。”   习惯了她的陪伴,他从来没有想过她会先他而去,可噩耗还是来了。新千年刚过,她在一次睡梦中因心脏病发作悄然离世,他悲痛万分,难以置信,相随相伴、意笃情深60年的她怎么忍心舍他而去?几经思考,他将她的骨灰安葬在南开数学所,其侧,留了一个空的墓穴,那是为自己准备的。   生而同衾死而同穴,生生世世永不分离。他答应过她的。   尽管悲伤难抑,他还是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以九旬高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累了,便抬头看看墙上的她,和她说说话。他知道,她一直都在。   没有了她的监督,他忘我地研究“属于年轻人的难题”,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加速了他的衰老。2004年12月,93岁寿辰刚过,他走了,神情安祥,另一个世界,有她在等他。   遵他的遗愿,墓园设计成了露天教室,墓碑是黑板,碑前摆放着23个圆形石凳,一代代莘莘学子跟随他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也深深感受着,他和她那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简单爱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