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雨中访茶师

2020-09-17抒情散文澧水寒儒
雨中访茶师如果说边城有两枚精神符号,一枚是翠翠,那么另一枚就是茶师。雨,阻挡不了我们的脚步。我们撑着伞,带着虔诚,从临河客栈抵达茶师。茶师静静地挺立在我们的眼前,茶师的名字已经属于昨天。但我仍然习惯称它为茶师,这是由它的精神内核决定的,精神
雨中访茶师

如果说边城有两枚精神符号,一枚是翠翠,那么另一枚就是茶师。

雨,阻挡不了我们的脚步。我们撑着伞,带着虔诚,从临河客栈抵达茶师。

茶师静静地挺立在我们的眼前,茶师的名字已经属于昨天。但我仍然习惯称它为茶师,这是由它的精神内核决定的,精神源头决定的。

茶师在茶峒,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为湘西四大名镇,一足踏三省的地。湘川公路从茶峒穿过,西接重庆,东承沅陵、长沙。水路亦有清水江(酉水上游)上至贵州,下可至常德、洞庭。位置极为重要。

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湘、川、黔三省边区开办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抗战期间,日军刻意毁坏教育体系,加之战前中国的师范教育也处于低潮,因此,在烽火中一座座师范学校在后方创办。

1941-1946国立茶峒师范学校创办。教育部最终决定,这所中等师范学校,落地洪安河与清水江交汇处的茶峒,占地47亩地。由于极为便利的地理位置,也便于流亡师生的迁徙。那一时期,茶师为国家培育了成百上千的人才。

旧日已经在岁月的流逝中覆上风尘。这承载风雨的人才摇篮,依然安好,面容古朴。风雨侵蚀的痕迹随处可辨,这种侵蚀不可抗拒。

跨进校门,右侧是学生的宿舍楼,男女毗邻,两层。青砖小瓦的格局。古旧的面容,显现着不可复制的旧时光的气息。这两幢宿舍楼,落水槽上刻着的五角星图案,以及1955的字样,从时间上使人明确了建造的日期。显然,这不是最为原始的建筑,而是修葺之后的遗存。在那如此不堪的年代里,能如是重视,加以修缮,足见了茶师曾经的份量。

宿舍楼的功能没有改变。现在依然是学生的宿舍楼。我们来得随意-----星期六,属于没有具体时间造访的那种。当日,还有一位宿管员守护,她很热情,带我们参观了学生宿舍。宿舍里整洁、清新。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品摆放整齐、自然。天花板依然是木质的,和远年保持着联系。二楼的地板还是木质的,布满了往事和旧迹。我们的脚步很轻,不敢打扰曾经涉足先辈的灵魂。想必,现在的学生们也一样,那保存完好的木质地板就是依据。

左侧是当年的浴室和厨房,四合院的布局,带着京味,低矮,一副浅灰色的模样。倒是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的标语,显得格外清晰。点缀在操场的周围的是雪松、梧桐、桂花树等树木,俊秀挺拔,是岁月里不变的风景。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高大的梧桐树,张开手样的手掌,随风而舞鼓掌欢迎来宾。是时,绿色尚未深沉,但叶片之间依然透露着清新,站成了岁月里深沉的风景。雨线自上而下扑跌在树叶上,窸窣作响。

四月的清早,还略带冷意,但心情激动。因为建筑依山而筑,我们拾级而上。石阶是条形的石条铺就的,屈曲向上。甬道的两边是高大苍翠的树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暮春的气息犹存。晨起的鸟不惧风雨在枝叶间偶尔鸣叫。香樟树、桂花树、槐树、香椿树、榆树高高低低满树蓬勃,显得深邃。不经意的时候,一幢新修的九年级的教学楼就显现在我们的眼前,一副仿古的模样,青砖小瓦的用意深得意趣,有一种和旧时光焊接的意味。教学楼不高,一层。教室门似乎为游人而开。我们不会放过造访的机会。教室布置素朴,课桌摆放工整,学生们的书籍也堆放整齐。数了一下课桌,发现是标准的45人布局,有些惊诧。不时,墙壁和黑板上激励学生的宣传标语映入眼帘。

继续向上。视野里呈现的是完成了历史任务已经淡出的教学楼,显得有些衰颓,容颜枯槁,但这是最动人的本色色调。两层的砖混结构,一字排开。鳞片状的小瓦,堆叠自然,自上而下,瓦楞和瓦槽的界线清晰,黑得深刻。屋脊有些弯曲,似乎有些不堪岁月之重的承载。木质的窗棂,散落和残存的,有点不禁风雨的模样。窗口像一只只深邃的眼,引诱我们继续深入,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二楼延至平台的石阶连接着门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白底红字残缺不全,引得思绪向旧时光漫溯。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已经尘封。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它现在的遗存,而无法抵达过去。但它依然站立,我们的怀想就有了证据和体悟的温度。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幻像:曾经的先人们召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气干云的模样依稀可辨。只是,现在多了淡泊、宁静,但旧日烟火气息依稀可嗅,形象依然可以凝睇。

位于当年的教学楼上面的是一幢新修的功能大楼。仿古的意味很浓。虽然有飞檐翘角的意向,但也难免显得杂糅不堪。新与旧的裂痕无处缝合,也不可修复。尽管站立得不自然,但想来旧没被打倒或被铲除就是万幸了,新旧如此共生也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好的存在方式了。

有一间开着较多的拱形窗户、写着朱红大字的名曰大会场的建筑,就是当年学生聚会的场地。大门紧闭,外形依然古朴,墙壁上刷写着五六十年代的慷慨激昂的标语。从那些标语中,我们感触到了一个时段里特有的气氛。环绕一周,青砖和木质静默,往事被陈述得波澜不惊。透过窗户,窥见里面朱红的柱子,戏台,旧物,以及现在的物品。如今在这里进行聚会,心情想必是复杂的。先辈的历史与辉煌不断地被呈现、精神被继承,这种教化和导向,也是不可估量的,所谓润物无声,大概如此。抚摸着温润、青灰色的小青砖,瞬间,有一种温热的气息传遍全身。

当年的音乐楼是一幢方形的带着穹顶的小屋,大门紧闭。透过小窗,可以看见木质的穹顶和用于合唱的木台阶。陈设还有当年的意味,只不过,没有了音乐,没有了演奏的人,只有古旧的音乐楼在独自表演和陈述,但我却分明听到了震撼内心的属于一个时代的强音。

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树木蓊郁,绿叶被骤雨浣洗,透露着清新。小草和灌木生长得茂盛。石阶已经被踩踏得极为光滑、明亮。见缝插针的苔藓和蕨类植物各自挤占着生存空间,回忆往事。

顺着石阶向下,到达了八年级和七年级的教学楼。这幢楼还是沿用的修缮之后的旧楼,也是两层。教室里的课桌很满,有位朋友很热心,略微算过,是五十六座,排列整齐。

有一细节,我却不惜赘述。据说,茶师学校用来提醒上下课的钟,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用过的炮弹弹头。保存一枚弹头的意义是深远的。不知现在是否依然如此或者已经保存。时间颇紧,也没有寻找。如果时间允许,我一定要摸摸那枚沾满侵略和血恨的弹头的。

雨下得很大,修补如旧的或者当年犹存的建筑物在雨中静默着。朋友耐不住风雨的侵袭,急着匆匆而下。我也只好将遗存珍藏在心里和储存卡里。

重游的朋友说,茶师还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很少动土,除了新建一幢功能室之外,其他的还在沿用。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还原历史,让人们体悟历史的温度,这种用意是深邃的。

半小时后,顺着石阶下来了,回到了上去时的操场。

雨,没有停的意图。整洁的校园在雨水中欢笑,一如既往地深沉。

现代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在这儿,我仍旧看到了旧时光的痕迹。我似乎历经了硝烟弥漫的洗礼,随波逐流的浮华的心灵像锚一样稳住在物欲之海上了,危机、责任、担当等词语席卷而来,给我盖上了印章或者戳子。一个过客获得的体验如此,那么,沉潜于此的莘莘学子,则是如闻大德,精神更为深刻的被陶冶了。

茶师在时代的变迁中,名义上已不复存在,现已为“花垣三中”的名字替代,但精神内质不会改变。一拨拨人来往,看历史风云叱咤纵横时的横断面,一方面是为了缅怀,另一方面为的是继往开来。

走出茶师,我再一次回眸,想象把自己与历史衔接,精神上试图完成为人师表的质的飞跃。

[ 本帖最后由 澧水寒儒 于 2014-5-22 16:2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