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胎 记

2020-09-17叙事散文李兴文
时光孕育万物,城市当属其一。新型城市的出生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在上一代人的心目中,城市的土街很宽敞,两轮的马车可以从上面轻轻松松地来来去去。土街的两边有高低错落、宽窄不等、长短不一的石阶,有时候还可以发现古董一样神形具销的砖阶埋没于土街的土
  时光孕育万物,城市当属其一。
  新型城市的出生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在上一代人的心目中,城市的土街很宽敞,两轮的马车可以从上面轻轻松松地来来去去。土街的两边有高低错落、宽窄不等、长短不一的石阶,有时候还可以发现古董一样神形具销的砖阶埋没于土街的土里。石阶从一步到三步、五步不等,但总能让人的脚腿蹬踏到街沿里面粗大的门槛外面。
  临街的瓦屋、石板屋、土棚屋高低相邻、宽狭相持,不同的房屋也便张着完全不同的门脸,要么是土墙,要么是竹篱笆外面抹着一层厚厚的草泥充当遮风避雨的墙,而那草泥,很快就干透了,竹篱笆也不是十分的牢固,不久以后草泥的墙皮就剥离、脱落,修修补补的事就是经常发生的。也有石头和粘土混合夯筑而成的墙壁,那样粗陋不堪的门脸,开着那样自惭形秽的小门小窗。门,通常都是低矮而逼仄的,窗户,因其过于简陋而被人戏称为“牛肋骨窗”。这些房子大都不会有显赫的门脸,确实属于仅可供人藏身的处所,最糟糕的事情是人畜同出入于同一道门,门里的光景通常不为外人所见,感觉里面永远都是冬天。
  最有格致的是那种拥有一长排活动门板的房子,早上拆卸,晚上安装。夜里,一长排门板的缝隙里常有昏暗的灯光流泻出来,因而,那一座座非同小可的房子就像一只只超级巨大的木桶。年深日久,那些超大“木桶”漏水了,漏出来的“水”是昏黄的。确乎也是城中街上仅有的免费照明光源,夜行的人常常对那些漏出光线来的木板门报以羡慕和感恩的情怀。
  那就是上一代人所熟悉的商铺、商户,或者商埠。住在里面的老板一家,日子过得总要比别人好一些的。每至年节,这样的木板门前、檐下,总能高高悬挂起耀眼的红灯笼,暗红的灯光让半条街都显得无比喜庆,就连那些永远都显出冬天意味的低矮门户都有惨淡的油灯光芒很微弱地呼应起来。
  城市是一只虫豸,它的样子总在不停的蜕化之中,但还不是死而复生,是蜕化,是脱胎换骨。那样渺小的虫豸在数千年前就激发了人的想象力。一些人就认为人的轮回转世基本上就是那么回事,因而,能够脱胎换骨的“虫子”都是具有神性的。
  在某一段时光里,城市的蜕变过程陡然加快,让所有的人始料未及。一些人被赶走了,一些房屋被拆除了,另一些人进入城市来了,另一些房子又被修起来了。被赶走的人在城里曾经住着有那样活动木板门的房子,人被赶走了,他们的房子却不会被闲置,另一些人很荣幸地迁进去了,是无偿地入住,让他们入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原先都是住在安装着简易木门的石板房和土棚房里的,大概是那些简陋得再也不能简陋、脆弱得不能再脆弱的房子的土墙、石墙和篱笆墙太不结实了,也太阴冷实在不成其为住人的房子,人在其中没有足够的尊严。谢天谢地,他们终于时来运转了,那是他们做梦都无法想得到的大好事情。居室简陋且饥寒交迫的人们被悉数迁入高门大户。
  从此以后,城市和乡村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据说那是一种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作为城市街道的地方也有了六畜兴旺的壮丽景象。除此之外,大街上也出现了毫不相称的草垛,不用说,那些东西是收割完庄稼之后作为柴火的庄稼秸秆儿的聚集体,那些东西构成了新兴城市的全新景观,差不多可以算作人间奇迹了。被迁出、被遣散的原主人,以后也曾从遥远的乡下来过城市,但绝不是来观光的,他们好像是在努力巩固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他们的到来也是为了不断激活关于祖业与祖训的全部灵魂运作程序。真的,那是他们的灵魂牵挂之所。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更让人啼笑皆非,即便在满大街都飘荡着麦香的盛夏,他们的内心也会像冬天一样寒凉。
  这是其中的一次蜕变,乡村还是乡村,但城市不再是城市,至于商铺、商户或者商埠,再也没有了。
  居所的问题解决了,但饥饿的问题依然如故,侥幸还能够继续住在城里的城里人,他们全家老小的脖子是被“粮油供应证”紧紧箍着的,饥与饱的概念必须尽最大限度地予以模糊。人虽住在高门大户里,但本该与高门大户密切相连的温饱日子一天也没有过。原来,他们住在城市里的乡村里,现在他们住在城市里的高门大户里,但他们还属于种庄稼的人,他们还得每天都去抚弄土地,虽然那些土地根本没有养活人的热情和养活人的能力。他们经手的粮食中相当一部分自己是不能吃的,看上去很热火的日子其实与冬天一样的寒凉,也如冬天一样的漫长。
  又一次蜕变来临了,这一回竟要入住高门大户不久的人们将房子物归原主——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他们还没有醒过神来,房子的原主人们就回城了,他们回来得那么理直气壮,那么镇定自若,叫他们回来的人还是当初赶他们走的人。阔别多年的主人们又见到他们的房子了,他们一身农民装束,多少有些怪模怪样,但毕竟回到了祖传的故里、回到了用自己的血汗凝结而成的老屋,他们内心的欢喜和一路来临的春色是一样鲜艳一样滚烫的。
  很遗憾,曾一度作为牛羊圈舍的石板房、土棚房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了,后来更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干脆坍塌了,连猪牛羊都不能继续栖身了,这一回,他们真正的主人们必须对之彻底修缮了。
  一切都像一场梦。曾经暂时迁入高门大户的人梦寐以求的“粮油供应证”终于无人发给他们,他们也就没有很荣幸地跻身于“市民”阶层,而荣归故里的高门大户的主人们,有人把“粮油供应证”又还给他们了,不用说,他们的市民身份也合情合理地恢复了,其中个别胆大的,又开始有模有样地开起商铺来了。还有一些,在乡下种了十几年的庄稼,他们的一些亲眷不堪劳苦、难敌疾病死在乡下也被埋葬在乡下了。一息尚存的,虽然幸运地回到了城市,也是软伤硬伤并集于身而一蹶不振了,无法继续经商甚至无法继续安稳地过日子,度日且难,又何谈大居奇货而求蝇头小利呢?再说,“粮油供应证”仅仅只是一个凭证,它们所关联的的实质性的东西——粮、油,还得靠自己想方设法挣钱去购买。
  再次蜕变发生以后,令无数人欣羡不已的“粮油供应证”忽然失灵了,因为土地和种田的人各自有了最为合理的归属,粮食不再是问题,饥饿更不再是问题。这次蜕变的目的似乎是要彻底消除城乡差别的,但实际上城乡差别更其严重了。城市的记忆更加清晰地唤醒了,城市的创造力和包容度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土地和街道、乡村和城市各自还原了本来面目,土地更像土地,街道更像街道,乡村更像乡村,城市更像城市。新一轮的蜕变很有力度,越来越宽的街道把土墙、石墙、篱笆墙之类的东西完全挤压到过去的时光里,崭新的楼宇如雨后春笋矗立在大街两旁。不过,城市自身的蜕变也不是彻底的,它总是恋恋不舍地保留着过去时光的一部分印记,确乎应该算作时光推进过程在城市蜕变这件事情上留下的明显胎记。往往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甚至在城市大街的某一段,匆匆时光无法抹去或者无法磨去城市身上旧时光的遗迹,一些老式的房屋就存身于高楼大厦之间,看上去很冥顽不灵的,实际上代表着旧时光遗迹的无能为力,其中的一些,一长排活动木板门还在,但已经严重倾斜了,仿佛一个人老态龙钟而无力站稳了。
  小区大门口街对面,那个常年坐在门前的老妇,还有永远偎依在她身旁的她的儿子,他们都是旧时光遗留下来的沉重遗迹,很难为时光所磨平的顽固遗迹。老妇冷漠的神情背后埋葬着她饿死在乡下的丈夫。之后不久,她的儿子突发高烧,医治不及,残废了,痴呆了。回城以后,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老屋遭遇了两次以上的城市扩建。每次扩建,老院子、老房子都被削去一部分,到如今最后一次的拆除,老院老宅只剩下不到原来的一半了,剩下的这一部分,由于人力匮乏财力不济,不能重建也就不敢拆除,一直那样敞开着胸襟大张着嘴,仿佛一个人打了一个哈欠,然后口腔再也合不上了。
  从此,时光在这个节点上一直那样循环往复地打转,好像再也不打算往前继续流淌。也只是好像。其实老妇更老了,老妇的儿子同样衰老且更加痴呆了,五十岁的儿子和八十岁的老母形影不离形影相吊,甚至连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阴凉的座次排列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老妇神情淡漠,儿子神情痴呆,不过是成天痴呆地笑着。应该是吧,一部分时光真的在某个时候和他们母子相依为命了,他们的愁苦面相和粗衣疏食一直保留着那个时代的样子——痴呆儿子的蓝色中山装多年不经水洗了!
  因为那段时光在母子身上止步了,因而,母子和拆了一半的老院老宅成了城市最为奇特的点缀,在别人看来,这个城市是旧貌与新颜并存的,这个城市带着胎记,而胎记就是半拉老宅和那样孱弱无助的母子。
  与羸弱母子一家相毗邻的是一家农户,几十年前荣幸迁入隔壁商铺的人家之中,这家农户是其中之一。商铺主人一家远徙乡下的日子里,偌大的商铺一度作为农户堆放柴草和杂物的场所。原主荣归,农户一家自然就要搬出,其间的道理各心自明,不用多说也没有发生任何周折或波折。不过,农户的旧屋早已坍塌、废弃,只好求神拜佛暂时寄身于城关生产大队的库房里。十年前,农户一家竟也时来运转了,他们名下被称作“责任田”的大片土地被征用、被拍卖,起初是公家来征用的,后来那些土地又到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手里,不过,最终落到谁的手里与他们这样的农户也没有更大的关系了,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应该得到的那一部分作为赔偿金的土地款。他们因此一夜暴富。一年以后,破败的土棚房故居原址上一座五层新楼房拔地而起,农户一家摇身一变而成为城市的新贵,总体身份名号也由“农民”一跃而成为“城镇居民”,临街一楼的房子悉数出租,日子开始过得一年比一年红火。乾坤未转,但风水转了,结果,羸弱母子连望楼兴叹的勇气也没有了,他们不得不继续空自守候残缺的老院老宅和驻留下来的那一段时光,老妇,间或也会回忆一下祖上开商户时候红红火火的样子,那时候她很幸福。
  在城里,残破的瓦屋已经屈指可数了。城市扩建,临街私宅地界缩进。属于羸弱母子的曾经十分隐秘的堂、室,现在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残破墙垣、简易门窗不伦不类,与崭新的城市的时尚姿容严重格格不入。不过也没什么关系了,老妇毕竟很老了,痴儿更不知羞耻所为何物,反正那一段时光已经在那个节点上永远驻留了,非但无所谓羞耻,更无所谓浮躁、无所谓焦虑、亦无所谓“闰馀成岁,律吕调阳”。老宅老院的模样和老妇痴儿的模样是那么相当,差不多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了。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了,经商致富的家道和卖地发财的家道绝对不能同日而语的,他们再也不会有机会懂得,集腋成裘需要相当漫长的踏踏实实的时光,而杀鸡取卵仅仅需要很好的运气和很大的胆量。无论怎么说,没落的商户和发达的农户原本就不是同路同向而行的两辆车,现在,它们又一次对面相错又各自前行各奔前程了。
  残破的老宅老院、残弱的老妇痴儿是这个世界上较为常见的难以痊愈的疤痕,这样的疤痕总是镶嵌在城市不太显眼的地方。那道疤痕,确乎是城市蜕变过程中留下来的醒目的胎记。因为是胎记,那就没有消除的必要,其实也没有消除的办法,遗传学技术层面的东西,很难处理城市蜕变过程遗留下来的胎记吧。
  2014-4-3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4-4-10 17:2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