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炒汤圆

2020-09-17叙事散文李晓萍
家乡有一款小吃,名炒汤圆。自假期回老家解了一两次馋后,便恋恋不忘。记得曾经在老家上班时,不用签名也不用打卡,早上在单位报个道,就去街角一家专门卖炒汤圆的小店吃早餐。不大的一间屋子,摆了五六张小桌,人还未进门,那炒香的米香味已经飘进了鼻息。跟

家乡有一款小吃,名炒汤圆。自假期回老家解了一两次馋后,便恋恋不忘。 记得曾经在老家上班时,不用签名也不用打卡,早上在单位报个道,就去街角一家专门卖炒汤圆的小店吃早餐。不大的一间屋子,摆了五六张小桌,人还未进门,那炒香的米香味已经飘进了鼻息。跟老板娘说不赶时间,老板娘就可以把汤圆煮久一点,不多久,一碗又浓又稠又香的炒汤圆就端上了桌。再在上面撒上一点胡椒粉和香葱,就着一根油条,我喜欢把它撕碎泡在浓汤里,那油条的香和米粉的香,真可以让一早晨的时光陶醉在一碗炒汤圆里。 回深后,天天都在为吃早餐发愁,面包蛋糕那些洋式早餐早已吃得人发腻,超市冷柜里的馒头包点一律放着发酵粉,那急功近利的味儿吃起来一点都不地道。不由想起老爸以前自己做的馒头,用每天剩下的一点面留起来第二天发面,再加上手上的功夫和劲道,馒头的好吃全在这时间与面粉相互作用相互柔和的功夫上了。现在的饮食完全忽略了人工,大多采用流水线作业,统一的机器生产制造,把传统的手工作坊完全打造成了现代机械化生产,量的比例超过了质,人成了机器的奴隶。漂白在外的人怀念故乡,同样也包括自小就深入骨髓而无法改变的家乡的饮食习惯吧。 这里的早餐店不多,广场旁边有一家豆浆大王,里面主打豆浆和油条,偶尔去吃吃味道还是不错。还有几家本地的特色小吃,相对于我们吃惯了家乡口味的早餐,这种东西只能偶尔插诨打科,是最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要不就是酒楼里的广式早茶,说是早茶,其实就是早餐。还有下午茶,样式比较丰富,有甜品、各式包点、荤菜素菜,就着茶水,聊聊天,慢品细嚼,若有友人几许,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在吃吃喝喝聊聊天中打发过了。但对我们这样的上班族来说,那是比较奢侈的享受。除非偶尔来了家人或朋友,也只能在周末或节假日,带他们去品赏一番,那自然是大餐的级别了。 居家过日子,不可能天天去享受大餐,想吃一点自己家乡的口味,就得自己动手又动脑了。 那天突发奇想,从超市买来一袋粘米粉,想着自己做炒汤圆。一早起床,拿起米粉却不知如何下手。忙把电话接通老妈,老妈说:“要先把水烧开,再下米粉搅拌,” 我仔细地问了一句是不是要烧开水,只听电话里老爸老妈急急的争吵声,我又追问了一声,老妈急了,撂下一句:“我去外面早市卖汤圆的问问去!” 老爸连忙接过老妈的电话,着急道:“你妈不懂的,她不知道做,我记得你奶奶做的时候要在锅里烧开水,再把米粉倒进去搅拌。”老爸完了不忙又交代一句:“记得一定要搅拌得干一些。” 再把整个过程又重新地复述了一遍。 完了,我想,没准汤圆没做成,把俩老嘟嘟嚷嚷地都吵醒了,还相互埋怨。 得到了基本要领,开始动手烧开水,搅拌。然后等冷却了放到砧板上,用刀切开搓揉成长条,分切成指头大小的粒状。再把两三粒放在掌心朝着一个方向揉。圆圆的汤圆就在我的掌心一个个争相恐吓地踊跃而出,待白白胖胖的她们完全听命于我时,我已完成了对她们的粉饰装扮。 想到凤凰卫视美女私房菜的节目主持人沈星,看她做菜的过程不啻在欣赏一场美妙的艺术表演,忽然对自己平时并不热衷的食物演练有了好感。放油加热,把汤圆倒进锅里翻炒,看她们挤挤挨挨的身子在锅铲的作用下你来我往,翻滚跳跃,犹如在做一场趣味十足的热身运动,而自己分明是一个严厉而克制的教练。 待她们面皮焦黄,气喘嘘嘘,香汗淋淋,不胜娇羞时,时间已对我发出停止的指令。 放水没过她们的身体,在大火的作用下让她们翻滚沸腾,再把火调小,小火慢煮。我分明看到了自己在做一份认真而细致的事情,仿佛那是在消磨一场悠闲的时光,或一份闲情逸致的浪漫,一份不再被时间追着跑的乡村慢生活图景,一份陶醉在自我意识里的懒散,更是一份“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的悠然心境。 当一碗又浓又香的汤圆端上桌,我似乎已完成了一道心灵的穿越。 查资料查出处,皆找不到炒汤圆的来历。明间小吃师出无名,或许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吧。就像一处山水,只有熟悉了解它的人才会生发出对它的喜欢和热爱,亦如这碗好吃却名不见经传的汤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