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高山上的圣经

2020-09-17叙事散文木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木祥有时候我会琢磨这么个问题:到丽江的旅客,有没有人想到到哪儿去听一会圣经。我想不会有。在不少人眼里,教堂和圣经,那是欧洲人的专利,要听圣经,那就去意大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br /><br />木祥
有时候我会琢磨这么个问题:到丽江的旅客,有没有人想到到哪儿去听一会圣经。我想不会有。在不少人眼里,教堂和圣经,那是欧洲人的专利,要听圣经,那就去意大利,或去圣保罗、梵蒂冈、印度……
然而,这种想法却也有失偏颇。有人统计了一下,在丽江这个坝子里,有大小寺院和教堂60多座,整个丽江,那就更多了。这么多的寺院教堂,难怪会让不少人对丽江的宗教产生极大的兴趣。在丽江,不但是寺院教堂多,而且,寺院和教堂,多修在高山上,教徒们,也大多生活在山村。这样一来,圣经和赞美诗,理所当然会在这些高山上传诵开来。
我们知道,圣经是许多宗教派别的经典。我也读过一些圣经故事,曾经被那些美丽的故事所打动。然而,我却是不能真正理解圣经的含义,许多时候,我只是在那些教堂的门外,呤听诵经者的低语,观看他们满脸的虔诚。
这一年,当我们走进丽江永胜县的他留河谷,在偏僻的山凹里,在那些寂静的村寨,颂经声伴随着流水声和松涛声,优美而动听。民族、民风、宗教的力量,就是这般地行云流水。
在这里,以他留河谷为纽带,多种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多种少数民族,把一条河装点得多姿多彩。走在他留河谷里,走进任何一个村寨,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故事。你会看到其他地方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
从前我根本没有想到,《圣经》和《赞美诗》,也会与他留河谷结下不解之缘。我们在他留河边,最让人吃惊的是在一个名叫“上四队”的村子里,还有一所基督教堂,这是最偏远,条件最简陋的一所教堂。蓝天之下,是红色的泥土墙,灰瓦上歇息小鸟、木门窗上有清澈的蝉鸣,房子里的桌椅上,却是一尘不染… …眼前的教堂,除了房子上红色的十字架以外,又难与一般人家的房子相区别。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教堂,每个礼拜天会有四五百名基督教督到这里来做礼拜,在这里听教义,男女老少的傈僳族教徒穿上了他们别具一格的服饰,手里的圣经,也是傈僳语的手抄本。这些教徒在这里用傈僳语背诵《圣经》和《赞美诗》,那种场面让人百感交集。
这里被称为英国基督教史上的“垦荒地”
他留河边,居住着许多傈僳族同胞。这里的傈僳族,大多数信奉基督教。他留河边的“上四队”,傈僳族更多,信奉基督教的历史也最长。和丽江永胜的其他地方的傈僳族一样,他留河谷的傈僳族信奉督教的历史久远,而且,外国人到此地传教的过程也十分复杂。
据《新篡云南通志》记载:基督教从1877年就传入了云南怒江州,而且基督教徒大多数为傈僳族。基督教传到永胜,比怒江晚,最初,在三十年代中期,英国传教士安永靖等人即来永胜发展基督教徒。安永靖牧师到了永胜以后,先是在永胜县城发展汉族教徒,但永胜汉族大多来自湖南内地,受佛教影响较大,教徒发展没有进展。
到抗日战争期间,英国人安永靖又来到永胜,依靠怒江傈僳族和永胜傈僳族语言相通的优势,便把发展教徒的目标放在了山区,放在了傈僳族身上。经过多年努力,教徒得到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永胜的基督教的传播,后来成了英国基督教史上所称的“垦荒地”。所谓“垦荒地”,就是在他留山一带从无到有,开辟了基督教的一片新天地。
就是这么一条最为普通的河谷,但这里有着丽江永胜傈僳族基督教奇特的传播过程,而且被写进了英国的基督教史,这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
现在,永胜有基督教徒3500多人,这些教徒文化都不高,有的还是文盲,但他们都能念原文版的傈僳文《圣经》和《赞美诗》。他留河谷的基督教徒,星期天到教堂里来做礼拜,在一起背诵《圣经》,《旧约全书》和《赞美诗》。这里的教徒不抽烟,不喝酒,不拿人家的东西。
想想看,傈僳族是一个喜酒,嗜烟的民族,我们过去曾看见傈僳族男男女女都拿一个土烟锅吸烟的情景。而入了教以后,那些多年的嗜好都要改掉,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傈僳人,他们和雪一样喜欢高山

除了礼拜天,傈僳人的基督教堂里空无一人,这时候,时间仿佛凝固在斑驳潮湿的墙壁上。是的,除了做礼拜的时候,这些基督教徒便是地道的农民,劳动者,他们要儿育女,要为生计操劳奔波。他留河边的“上四队”,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山区村,经济条件不算好,是丽江永胜县的贫困地区,我看到的是,那些贫困的农民,平时干活,到了做礼拜的时候,都会自觉地到教堂里来。他们都穿着带有泥土芬芳的傈僳族服装,他们有着严肃的表情和虔诚神态。他们的每走一步路,都好象是对上天的祈祷。
虽然,他们的的圣经是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但他们却又要回到世俗中去。所以,在云南丽江,我们喜欢把宗教归结为“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等属性。不可否认,我们是处在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和贫困问题交织在一起。
特殊的环境里,这些教徒要与周边的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在他留河谷里,不信基督教的“他留人”,与傈僳族相邻而居,各自的宗教信仰互不干扰。
最好是以他们的婚姻为例。“他留人”恋爱有“青春棚”,傈僳族的恋爱,又是“打野”。傈僳族青年到了恋爱的时候,一对男女相约到野外去过夜,称之为“打野“。这一夜,他们在山上走啊走,谈啊谈,一直要到天亮才回家。困了,就在茅草丛中或者是灌木丛中坐坐、睡睡。傈僳青年在“打野”的时候,肯定会经过他留人的“青春棚”,到了“青春棚”的门前,他们会想些什么?如果一个傈僳青年喜欢上了一个他留姑娘,不知进不进“青春棚”?
与他留人相伴的傈僳族,大多住在高山上。
常言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他留山,山有多高,傈僳族就住得有多高。“雪落高山霜落凹”,傈僳人是雪吗?他们和雪一样喜欢高山。在他留河谷里,每一个险峻的山峰上,都会住着一两户傈僳族人家,我们在河谷下看着他们的房屋永远只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圣经和赞美诗后面隐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居住在高山上的傈僳人,他们的内心是丰富的,但却不善言说,看上去也十分朴实,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往往是不留下一点儿声响。静静地走过,估计你走远了,才回过头来看一眼你。但谁能想到,就是这些傈僳人,就在这条他留河边,却留下了傈僳族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
历史上震惊云南省都和清政府的傈僳族唐贵起义,就发生在他留河一带。据《清史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傈僳族简史简志合编》、《新篡云南通志》记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农历九月,永北公山寨(今华坪县永兴镇松竹办事处)傈僳族唐贵率众在他留河上的起义,旨在反恶闹翻身,打倒土司,争取人生自由。起义军从他留河一线打到了金沙江对岸的楚雄州大姚县,惊动云南总都庆宝,也惊动了清朝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在接到云南总都庆宝的通报后,曾下责备谕旨:“所调各官兵,先后己有八千余名,加上土练四千,兵势己不为不厚”,“而逆等日多,恐扰内地”等等。由此可见,傈僳人唐贵的起义阵势之大。后,由云南总督庆保亲自率兵进行围剿,两年后才把起义军打败。
打散后的傈僳人,为了躲避朝廷的抓捕,大多选择逃亡到缅甸老挝和滇西的怒江一带,成了当地的主流民族。
由于此次起义在全国影响巨大,事件后,云南总都惩办了云南提督张风,永北直隶厅同知张悫田以及迤西、鹤丽、楚雄等地官员。永胜土知州高善,押到省城处斩。
一个傈僳族平民百姓率领的起义,让大理南昭国派遣到丽江的一个世袭土司人头落地!让十多个省署、州官革职,所以,他留河,就因为有了一个傈僳族唐贵,更成了一条悲壮的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