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菜市场 (上)

2020-09-17叙事散文十年兜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03 编辑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会被人记起,同样,也有些事情注定被人忘记,我就属于那种容易忘记的人。忘记一些曾经那么深刻的记忆,也是一种很无奈的事。就像那天,独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03 编辑 <br /><br />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会被人记起,同样,也有些事情注定被人忘记,我就属于那种容易忘记的人。忘记一些曾经那么深刻的记忆,也是一种很无奈的事。就像那天,独自经过一片正在拆迁的空地,我竟不记得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了。面对瓦砾横陈,泥灰覆盖的纷乱,我站在原地沉思了许久,这才想起,这里曾经是个非常拥挤的菜市场。如今人去“楼”空,已经和国内许多的城市一样,由新兴的产业——地产商进行开发,不见了任何当年的模样。
  好久不来这个菜市场了,隐约记得有那么一阵,原本秩序谨严的菜市场管理松缓,先是摆满萝卜青菜的水泥台面开始一点点损坏,直至摊位廖落,水泥平台越发残破,日渐显示出无人修复的颓败。时间久了,卖菜和买菜的人也渐稀少起来。有次我去市场转了一圈,本想买点新鲜蔬菜改善生活,可转了一圈儿,也没发现哪个摊位有时令新鲜蔬菜及时上市。
  新上市的时鲜蔬菜越来越少,商贩将大量青菜堆放在筐中或盛装在蛇皮袋子里扔在地上,各摊摊主都在努力对自己早已失鲜的青菜千方百计地进行推销。而纵观全菜市场,发现越来越多的摊位空空荡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萧条。站在菜市场的尽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深深的、强烈的失落情绪。
  等过了些日子,我再去那个菜市场,此刻发现菜市场已人去菜空,地上残留着泥水、菜叶,有的地方则一地鸡毛。一股怪味替代了以往鱼虾的腥气,有些水泥摊位已被人为砸毁。面对此境我好不惊讶,问及身边偶尔过来的人,方才知道,由于旧城改造,菜市场已经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新开的菜市场离这条马路不远,沿着这条南北街道往南走,约有数百米的路程就到了。虽然仅隔这么短的距离,这条往日繁华的街道,却也一下变得冷清起来,已听不见往常那些你挤我攘讨价还价的喧闹的市声。
  来来往往的车辆照旧流水样在地面上滑动,熙攘的人流照样在街道上匆匆行走,但一切秩序已回归正常,不似以往那么车马嘶鸣、拥挤不堪了。
  新的菜市场没有了以往的旧貌,人员拥挤、泥水横流,没有了充斥在狭小摊位的来自于蔬菜、鱼虾、肉类的糜烂、咸腥气息。而且现在这个新菜市场,面积更为广阔、宽敞,与旧菜市场相比,简直就是另一番天下。如此,旧菜市场就顺理成章地进行更有利于土地价值的项目开发了,或许不久的一天,这里就会建成另一个模样——楼房,或者办公区域。谁知道呢。对于日新月异的北方小城来说,刚刚兴旺起来的房地产业,总会让小城变得焕然一新的。
  我开始怀念这个菜市场了。经过几天的仔细推算,我发现,这个菜市场已在小城居民生活中存在将近二十年了,从它建成的那天起,就代替了那种推着小车在街上叫卖的传统商品的交易方式。它由不繁华到繁华、由人们不接受到终于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想当年,大型菜市场的建成,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所居住的小城,就连一家大型商场都少之又少,何况这个集中起来让菜农卖菜的地方。
  那时出门买菜,很多时候要看机会。如果遇见一个推着车子,车上装满两三样青菜的人一路吆喝,那一定就是周边地区种菜卖菜的农民了,小贩是不会豁出工夫一点一点地卖的。除此,大家便是每周一次去集市赶集。无论青菜还是布匹,应有尽有的集市都能使你得到最大的满足。
  然而这样的集市毕竟一周只有一次,供应不足,也难以解决上班族的蔬菜问题,于是不知哪任领导的决定,建了这样一个看去规模不小的菜市场。刚开始时的确不太繁华。习惯了推车沿街叫卖的菜农,还有喜欢到集市上搞批发凑热闹的小贩,几乎都有一点排斥。面对一些突然的约束,常人都多有不习惯,何况是做生意的人。
  后来到底是怎么繁华起来,并不太为人所知。这样大型的设施,毕竟有益于各种农副产品的集中交易,有益于人们日常物质生活的丰富与需求,以致于后来这个菜市场,成了小城百姓越来越离不开的早市,它带动了物资的交易,同时亦带动了周边的小吃。
  大量为采购或其他事情而来的人流与车辆,致使临近这个菜市场的街道,每天都有某个时段产生拥挤。自从这里搬迁之后,小城便再也没有了使人拥挤的地方。人们只在记忆里忆起菜场往日曾经的模样。
  春天的风刮的很紧,风卷起杨絮穿行在车流人流之中,就像喝醉了酒的人的飘然其实却没有神志的零乱的脚步,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空飘舞。这个季节的菜往往开始多了起来,萝卜、生菜、茼蒿等等各种各样的蔬菜,摆满菜市场的摊位。年轻人拎着简易袋前来买菜,老太太手提竹篮,小心翼翼地在人群里挪行。后来,提竹篮的越来越少,买菜用的菜篮和其他的家什,几乎都被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所代替。
  许多年前这个季节,每隔几天我都去一趟菜市场,看看有没有适合我胃口的青菜。青菜买来后,夹在自行车后座上带回家去,两三天的菜就这么简单而又顺利地解决了。
  菜市场就在我上班经过的那条马路的南端,从马路上下也就是一箭之地。它的建成很简单:在一个两排楼房夹起的空阔的场地上,蓬起一个弧形的,用以遮雨的透明塑料房顶,场地中间,则用水泥垒了一排排的台面,以当摊位。租下这些摊位的菜农或商贩,将各种各样的青菜,整整齐齐地摆在上面前来销售,一个规模不小的菜市场就这样形成了。
  它有一个非常好名的名字——兴隆商场。也就是说,这家菜市场并不只经营蔬菜,它还经营其他的物品。
  市场门口以贩鱼的居多,水箱、盒子里面摆满带鱼、河鱼、海虾。春天的鱼最抢手的是黄鲫子鱼,这种鱼个头小,腹薄而微黄,像一片薄薄垂柳的叶子,油煎出来味道很香。也有卖新鲜猪肉的地方,西为菜市,东为肉市,间杂几家买肉类熟食的蓝色铁皮棚屋。棚屋搭靠在附近的楼舍的墙边,只朝路口过道敞开几扇飘着油腻热气的橱窗。
  顺着第一排菜摊往里走,踏着各个小摊冲洗青菜流淌在地上的各种咸腥的水迹,再往里走,眼前一亮便不见了菜摊,你会看到南北两排二层的楼房墙壁上,有一道道不同间距的铁丝网,自下上而上挂满了在当时来说较为时尚的各式时装、鞋帽,外加一些百姓常见的日用品。
  当年,我来菜市场除了买时鲜的蔬菜,每逢过年还要在这上下两排的楼房内外,寻找自己和家人在过年里可以一展时尚的衣裳。在我居住的这座小城,若想买到当年尚觉喜欢的衣裳,除了这个地方,还有一家名叫由由大厦的超市。
  这家超市是由当地居委建成的,“由由”,据说是“田字出了头”的意思。居住在东关村的住户,历代都是种田人。由于城市的不断向外扩建,当地的农民田地不多,改革开放后,有些农民亦农亦商,或者干脆弃农经商,出现了整体致富的现象。这就是“由由大厦”称号的来历。
  每次去菜市场我都喜欢行走。在这不大的小城,行走已成为我的一个很好的习惯。行走着去邮局寄信,行走着去商店买一些必须的生活或和学习用品。邮局原本离家不远,但后来不久总局搬迁到城东去了,营业室也随之迁往。
  有十几年的时间,我骑自行车去寄信,趁着出门开会的空档,去取一摞款额不大的稿费,然后再骑车回单位上班。每每走在路上,都会看到有人骑车载着青菜悠闲而过,不由向那骑车而来的方向打量,猜想这些青菜准是从那个地方买来的,这时的街头上,很难看见一个卖青菜的商贩。
  上世纪90年代我父亲重病在身,老家的亲戚前来探望,饮食成了很大的问题,为减轻家人的负担,我便每隔一天买回一些青菜回家,每次必走进这个菜市场买一点父亲喜欢吃的东西。
  光顾最多的是卖海鲜的小摊。在这里我不买海鲜,而是买一点父亲爱吃的河鲫、黄鲫子鱼之类。买河鲫是为了炖汤,把剖净后的鱼放锅里加水炖鱼汤给父亲喝,听说补身子最好,只是他老人家喝得很少,每次只盛浅浅的一碗,其余都让我们大家喝了。
  黄鲫子鱼个头不大,此鱼生长在水深4至13米的浅海区,味道鲜美。食时可将其肚腹耐心地剖净,蘸上面粉用热油温火在锅里慢慢煎炸。这鱼最大的特点是又鲜又香,若是谁家煎了鱼整个院落都能闻到,我父亲很愿意吃它。
  因为父亲爱吃的缘故,几经母亲的传授,我也学会了做黄鲫子鱼的方法。此鱼刺多,不盈一拃的小鱼浑身长满细小的鱼刺儿,若做不好,会因翻炸之时缺乏技巧而只剩满锅碎末,忙活半天,到头来功亏一篑。
  春天,父亲还喜欢吃香椿芽。卖香椿不用进菜市场,由卖香椿的农人将码齐的香椿用草绳扎起来,装在农村那种用来盛装粗物的提篮里,紫中挟绿亮油油的香椿一篮篮摆在地上,依偎在站着等待买主的农民的脚头,总有一些人怀着目的走向菜场前来光顾。
  买香椿的人往往很多,每个人都试图在最初的椿芽上市时尝个新鲜,卖香椿的人却不是太多,毕竟香椿树的数量有限,它仅限于种植在平房的院中和拥有土地的人家,限于适合香椿生长的地方。所以一般都能赶在早晨上市,十点多钟就都卖个差不多了,不久菜市场的门口便会冷清了许多。
  每个春天的香椿最初都会供不应求。当春天深了,香椿老去,这时就已经没人要了。卖香椿的和买香椿的人都喜欢扎堆,哪里有香椿摆卖,那里就有人挤在一起砍价。香椿是春天带给人们的第一份礼物,没有人不会喜欢。
  菜菜市场搬迁之后,人们开始上新菜市场去购物。我这时却没有时间直奔菜市场了。单位离新市场远,离我家更远,骑自行车来回得半个多小时,我为节省自己的时间,不再为买几把新鲜蔬菜而来来去去地奔忙。街头上,家属院门口的路边上,新鲜蔬菜到处都有,随时可买,只是价格有点高罢了。
  街上卖菜的小贩,此时却又多了起来,小商小贩推着小推车在大街上来来回回地叫卖,彼时好像也没有什么城管。后来,我居住的大院门前也有了固定的菜摊,各种青菜应有尽有,加之我的生活要求并不太高,去菜市场的次数就更加减少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