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香山镇的慢时光

2020-09-17叙事散文敬一兵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9 编辑

  我站在梓潼江边看水,平缓地势上流淌的江水,在我的眼睛里成了无声的交响乐。要是把没有鹅卵石和野草的沙滩也收进眼帘,还能看出渔翁立在江边的水彩画韵致,还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9 编辑 <br /><br />  我站在梓潼江边看水,平缓地势上流淌的江水,在我的眼睛里成了无声的交响乐。要是把没有鹅卵石和野草的沙滩也收进眼帘,还能看出渔翁立在江边的水彩画韵致,还能感受到梓潼江这首无声交响乐舒缓悠长的慢板旋律。在敞亮的天光和清澈的梓潼江映衬下,远处的丘陵和近处的台地显得十分静谧,就连台地上香山镇被枝叶切割成碎片状的瓦房和围墙,也被静谧的氛围一寸一寸掩埋了。
  有三五只野鸟从江对面的包谷地里起飞,掠过江水飞向香山镇。撒落下来的啁啾,尾在野鸟飞翔的身影背后,从江边一直萦纡到弯弯拐拐的石阶梯上。一群鸭子卧在石阶梯旁边的沙滩上,或梳理羽毛,或把头插进翅膀里面打瞌睡。
  平缓流淌的梓潼江,野鸟,睡觉的鸭子和石阶梯,在无风的夏日是时间的放大镜,可以呈现出时间没有声音没有固定道路只有固定步调的细节。
  层层叠叠的石阶梯,是江边通往镇上的必经之道。我沿着石阶梯走进了香山镇一条由青石铺就的街道里。石板路宽不过五米,长不足二百米,两边是连片的民居,朝向街道一面的堂屋大多改成了商铺。从近处向远处望去,这条陈旧的青石板小街,很像夹在木门木墙和瓦檐组成的陡壁之间的一条深沟。已经快到中午了,街道依旧显得清静慵懒,难得看见路人。我置身在安静和陈旧交叠出来的场景里,便生出小街不是通向镇子的中心,而是回归僻静荒野的错觉。
  小街安静和陈旧的情形,和我以前去过的横断山脉,或者神农架里的荒野在性质上是一样的。没有城市司空见惯的人流、车流、高楼、立交和喧嚣带给我的逼仄感觉。所有的逼仄感觉,都被木窗内或者巷子深处这些天光照不到的地方,情形仿佛时间掏出来的黑窟窿吞噬了。
  安静的小街给我的感觉提供了飞翔的空间。就连我脑袋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也随我的身子抵达到荒野般的安静环境里,一下子就解除了捆绑在它们身上的绳子,有了自己宽泛的活动场所或者隐遁的地方,不再对我的感觉形成挤压和包围的势态。难怪过去只要我一到达人迹罕至的山峦和荒野,倾轧带来的紧张、物质带来的贪婪、名利带来的神经质、贫富贵贱带来的攀比心态甚至女人身上带来的欲念,都像绕在山腰的雾霾被太阳一照射就消失殆尽了。原来时间的松弛与紧张,节奏的快与慢并不是时间的属性而是我们的感觉。感觉不同,情绪不同,时间自然也就显得太快或者太慢。
  街道是人走路的地方。但是到了香山镇,这条陈旧的青石板小街却被当地人看成了他们的院坝。午后有了太阳。阳光从瓦檐上滑落下来,瓦檐的阴影也滑落到地面上,愈来愈深沉愈来愈辽阔。一个太婆戴了老花眼镜坐在自家商铺的门槛上纳鞋垫。她用右手中指上的顶针顶着针屁股进针,然后左手绕到鞋垫背后去拔针,一针一线就在她双手的轮番操作下来来回回行使着穿过鞋垫的职责。缝上几针后她就要拿针在自己花白的头发上蹭擦几下,接着又开始纳鞋垫。她没有察觉到我正目不转睛盯着她看。她聚精会神的模样中泄露出了对待鞋垫庄重与虔诚的态度,好像她就是专门为纳鞋垫而降生的。
  隔了三间铺面远的一扇木门前,一个大爷坐在竹椅上抽叶子烟。他看见了我站在太婆旁边看纳鞋垫。大概他早就过了眼睛盯着女人背影想入非非的年龄,所以对我盯着太婆纳鞋垫的举动丝毫不感兴趣,很快就把目光收回到他的尺余长的烟斗和叶子烟上。我朝他走去想和他说几句话,他却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抽几口叶子烟,就要朝竹椅左边的地上吐一次口痰,惊飞几只在地面口痰边徘徊的苍蝇。从他旁若无人的行为上看得出来,他显然已经把地面当成了痰盂。
  太阳西斜,小街青石板上瓦檐投下来的阴影也跟着西斜。几乎一半的街面都笼罩在了阴影里。只有在阳光提供的舞台上,阴影紧随瓦檐移动的笃定意念才能够得到实现。出现在阴影里的太婆和大爷,曾经在动荡日子里的那些风风雨雨的经历,已经深深埋在了岁月的阴影里面了,只有我眼前他们类似于打盹的狗趴在青石板上接地气的生活,还和踏实的青石板一样露在外面,单纯而又平静。阴影在街道上慢悠悠移动,时间在他和她的身上慢悠悠移动。他和她的身体就是一截看得见摸得到的慢时光,为阴影追随瓦檐的景象提供了引申和诠释的疆域。
  太婆纳鞋垫的手在动,大爷抽叶子的脸颊在动,吐痰的嘴唇在动,周而复始没完没了,让我想起了哑剧中的角色和灯影戏中的道具。他们的手、脸颊或者嘴唇动一次,隐藏在他们的神情、动作和身体里积淀下来的悠闲和富饶的感觉,就会在我的脑袋里强烈一次。
  悠闲和富饶的感觉如果显露在外面,就会被尘埃覆盖就会皲裂就会让人感到乏味,只有隐藏在身体里或者衣服里面,才会给人带来想象和惊讶与错愕。这绝非我的臆断。读高中的时候,坐在我前排头发扎成一个马尾巴的女同学,除了请我当她的入团介绍人外,和其他同学几乎没有区别,一律的宽松服饰,一律的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从侧面看胸部一律如飞机场般平坦。直到一天下午上课铃响后,我看见她急匆匆从操场往教室跑的时候,她左晃右晃的前胸如同风中的海洋波涛汹涌时,我才发现了她隐藏的悠闲与富饶。视觉上的惊讶堪比冰凉的蛇从背脊上爬过,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都还滞留在我的记忆中。
  要是在城市的公园里或者茶铺中,我肯定会把纳鞋垫和抽叶子烟的举动当成他们选择的悠闲生活方式,当成隐藏在他们身体中富饶的隐形标志——悠闲是他们打发时间的方式,不去扫大街不去守大门是他们经济富饶不忧不愁的表现。只有在香山镇这条青石板小街的阴影里,才能透过街道的轮廓看出来,纳鞋垫抽叶子烟并非是他们手上捏着大把大把用不完的时间,而是他们的精神和体力已经在过去就透支了。
  除了小街青石板上瓦檐的阴影看得出时间的方向外,纵横交错弯弯拐拐的小街和巷子,包括空落落无人问津的商铺和巷子里蔓延的生活气息,都是混沌性的。这种整体性的混沌,类似于夏天疯长的茅草可以渲染生命的繁盛一样,凭藉太婆纳鞋垫和大爷抽叶子烟的动作,烘托出了他们与青石板小街的对应关系。从磨得发亮的青石板上,我不难想象这条小街在春节期间或者赶场天,人头攒动人流滚滚可以让青石板小街变成肉质小街,人烟稀少的时候小街才恢复成石质的街道景象。对小街的青石板而言,年复一年的春节就是青石板被一波一波鞋子摩擦的过程,也相当于青石板在承受力上的一次又一次透支。好在这些青石板铺设在香山镇,好在春节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青石板铺设在城市的步行街中,如同秋雨绵延不绝的透支带来的灾难性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抽叶子烟的大爷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街道对面的巷子口,那里有三个老头围在一个木凳边打长牌。不声不响地慢吞吞摸牌慢吞吞出牌,只有到了见输赢的关口,才能够偶尔听见赢牌的老头对输者说,拿钱来,连上刚才欠我的,一共五角。输钱的老头眼睛都不抬一下,用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回答说赊起。赢牌的老头很恼怒,马上回敬一句赊账就不来了,你儿子在广东打工赚了大钱,你不可能包包里一分钱都没有哈。他们的争执声并没有打破小街的宁静,反而让小街多出了几丝悠闲的情趣。
  赊账和透支精神透支体力在性质上差不多,说白了都是在透支生命的时间。骨质酥松、手脚不灵活、老眼昏花、听觉退化、反应迟钝、生理功能不听自己调遣和返老还童这些状况,既是他们过去透支的代价,时间用固定的步调对他们的恣意进行束缚的表现,也是他们不得不顺应回归慢节奏生活的结果。
  如果有上帝存在的话,那么时间无疑就是上帝发到你我手上的一张牌。牌面一定下来,我们就不能躲避它、诅咒它、对抗它而是要服从它皈依它。否则,上帝就会提前把发给你的牌从你的手中抽走。
  相对于给予而言,抽走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就拿我的父亲来说,虽然已经迈过了八十岁的门槛,但是他自以为老天爷特别眷顾他,仗着他的脑袋还像年轻时那样灵光,他的精力还像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那样充沛,他不服老不服输的性格还像没有退过火的刀锋那样锋芒毕露,他有意让他的生活节奏快得如同汽车一脚踩下去的油门。天天下午不管刮风下雨都要跑到老年活动中心去打麻将。赢钱了就沾沾自喜得意洋洋,输钱了就生闷气怀疑别人窜通一气坑害他。喝酒抽烟。晚上还要守在电视面前熬夜。我知道父亲是想用这种快节奏的方式和时间拼速度,证明和炫耀得志的人生经历,还在涤荡着他的激情和身体。他与慢时光背道而驰的结果,酿成了死神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降临到他身上的悲剧发生,眼睛都没有闭上他就坐在沙发上撒手人寰去了天堂。
  我想象中的天堂属于慢时光的性质。它首要的特征就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成全亡灵幽居的梦想。希望父亲能够适应天堂的慢时光生活,少打麻将多散散步。这不是我对父亲的诅咒,而是我对父亲的担忧。
  安静悠闲的青石板小街是梓潼江的另外一种流淌形式——街道是河床,我头顶上的天空是江水。它把我的回忆拉成了又细又长的蜘蛛丝,也把青石板小街拉出了油画的线条和质感。回忆也好,想象也罢,我的这些内心活动终归不能捕捉到昔日的真实细节,宛如伸出手去也无法捏住的梓潼江水。反倒是这条河床般的青石板小街,还能够静静躺在云与光勾连出来的慢时光的流淌下面,和盘托出历史的侧影或者气味。
  我把这条小街当成感官闲逛的场所时,河床一样的小街就把我当成了背包客。参差不齐的瓦檐走漏了小街的风声也泄露了小街的心思。左看右看,两泼水的瓦顶就像是一架巨大的秦筝,凸凹相间纵向成行的瓦垄是筝弦,从瓦垄缝隙中冒出来的一丛一丛枯草仿佛拨弦的手。瓦垄还在秦筝还在,而那些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和随秦筝翩翩起舞的秦国(现陕西)人已经走了,只留下我这个背包客一边凝望一边在心里想着把自己的肉体贴在瓦垄的风景上面,不说在风景里面得到永生,至少也能够把自己和风景贴在一起的瞬间拿来观瞻和怀念。我不知道慢时光里,谁才是他们的下一位知音?
  在抽叶子烟的大爷眼睛里,我确实是他面前也是这条青石板小街的一个背包客。或许他还晓得,我在这条小街上的出现,和他以前在树林里屙野屎一样,仅仅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场而已。他天天把这条小街当成他家的院坝抽叶子烟随地乱吐痰的时候,这条小街已经在他的眼睛里面成了熟视无睹的一个摆设,最后在他的麻木不仁中干脆变成了他的痰盂。
  他根本不知道,这条小街带给一个背包客的不仅是街道的印象,更多的还是陌生感对感官形成的冲击或者震撼,包括感悟、想象和杂七杂八的直觉。一块青石板,一扇斑驳的木门木窗,一片瓦,甚至一丛长在瓦缝里的摇曳野草,都是这条小街的旁观者。即便它们不说话也不做动作,依然可以让我这个背包客从瓦檐阴影移动的青石板上,脱落了油漆裸露出年轮纹路的木门木窗上,太阳照射的瓦片上和云朵走过摇曳野草头上的背景中,看见惠文王灭巴蜀两国的那场战争的烟火,嗅到路经此地的杜甫和他那首野望诗中浓郁的酒味道,感受到民国年间军阀割据的动荡中,成为避难后花园的香山镇太平安静的氛围……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还早地很哪
  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我觉得黄鹂鸟与蜗牛这首歌曲的词作家陈弘文是一个知道慢时光真谛的人。我也觉得我就是一只背着沉重躯壳一步一步往树上爬行的蜗牛。只不过我不是为了葡萄,而是为了把自己的身子投放在香山镇的慢时光里面。
  人对居住环境的取舍,似乎都是在一刹那间定下来的,然后落地生根。这里面既有缘分的意思,也有情愫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慢时光的元素。夏天这条小街最扯人眼球的,就是院坝里的瓜豆藤蔓,可以爬到瓦檐顶上,再越过瓦脊一直爬到小街这一面的瓦顶上。它们与挂在屋檐下的干辣椒干包谷,堆放在墙边的烧柴、篾背篓、粪桶、锄头、木耙子和撮箕扫把,街边上公狗闻母狗的屁股,光屁股娃儿一边屙尿一边吃烤红苕的景象一道,勾连出农耕的时间轮廓和生存的内核线条。这些轮廓和线条被天光一抹,就散发出了呼吸的韵味,不像耸立在小镇东边那座木阁楼寺庙,尽管有了高度,但始终显得孤僻和单薄。
  香山镇还沿袭着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习惯。到了下午四点左右,小街就像结束了冬眠的蛇苏醒过来了。房顶的烟囱冒出了蓝色炊烟,瓦檐下面飘起了食物的香气,偶尔还有妇人的脑袋从木窗或木门里面伸出来,扯起嗓子呼儿唤夫吃饭了。吃饭前也是商铺来生意的时候,小娃儿跑来打酱油买盐巴,妇人买豆瓣酱味精,或者顺便称几两花生再替自家的男人拿包香烟打点散酒。妇人如果钱没有带够,会对店主说不够的钱这次先赊起,下次补上。店主点点头接过钱,数都不数就丢进抽屉里去了。农耕的时间轮廓和生存的内核线条,就是这样穿过妇人悠扬浏亮的喊叫声,向我传递出了小镇朴实憨厚的生活气息。
  过去我一直不明白,生活在僻静乡村小镇上的人为什么都比城市里的人显得更加朴实和憨厚。知遇了先前小街清静慵懒和此刻苏醒过来的模样后我才明白,居住在小街边的当地人,他们天天看见的清静慵懒的街道景象,天天闻到的江水、瓜豆、炊烟以及牲畜的体味,天天接触到的篾背篓、粪桶、锄头、木耙子、撮箕、扫把、针线、茶缸、竹椅和锅碗瓢盆,都是他们的祖先曾经看见过闻过和接触过的,都是他们的祖先用遗物的形式,继续向他们呈现或述说的一段生活场景,都是生活的慢时光在对他们进行熏陶和雕塑。从他们知足和憨厚的表情里,还能够察觉到他们亲近祖先,而亲近祖先就是亲近慢时光,就是亲近天堂的那种惬意感。惬意和幸福都来不及享受,他们哪还有时间去钻营与妄为呢?
  这个时候我再回头看青石板的小街道,依旧是依山傍水的画面。但它的内容实质却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了一截生活片段和慢时光里的一条线索。
  江水不深,小镇背后的山也不高,但这并不影响依山傍水的所有慢时光的美学元素,在我眼前清澈明净起来。并不是所有的美景都在深山里。看见这样的情形,电影里的美景不再神秘,不再是我的名胜古迹。从小就形成的不是审美就是审丑的认识和记忆,以前总是让我把这类美景,归结于风水造化,完全不知道它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交融的一种慢时光的止境。
  大概只有在慢时光里,人才能够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踏实。大概只有在慢时光里,人才能够发现生活与生命中最深刻的幸福。大概也只有在香山镇的一条青石板小街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够放大慢时光的更多真实细节。至少对我来说情形是这样的,以至于当我在这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上行走和徘徊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正在被梓潼江洗涤,正在被慢时光洗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