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用脚步去丈量:牧羊河

2020-09-17叙事散文雨夜昙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3 编辑

  一牧羊河称谓的来源已不可考,显而易见的是,那里现在不可能有成群的山羊或绵羊。但在昆明的徒友中,倘若提到牧羊河,多半会津津乐道。原因不外有二:位于嵩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3 编辑 <br /><br />  一
  牧羊河称谓的来源已不可考,显而易见的是,那里现在不可能有成群的山羊或绵羊。但在昆明的徒友中,倘若提到牧羊河,多半会津津乐道。原因不外有二:位于嵩明的牧羊河是盘龙江的源头,盘龙江则是昆明的母亲河。对一条河流会有多少的情感,很多时候与熟悉的程度是相关的。昆明人对于盘龙江,无论是喜欢还是漠视,都无法避开这条横贯昆明城的水流。徒步这项运动在强身健体之余,是最直接的了解昆明的方式,牧羊河自然不会被遗漏。其二,牧羊河这条线路是沿河而走,路途虽长,攀升的海拔则不高,而且风光旖旎,是初参加徒步的人的首选线路。因而,很多徒友其实是从牧羊河开始,走向远方的,包括我。
  二
  刚下车,就见到一座桥。牧羊河多古桥,这也是它吸引徒友的原因之一。不过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才见到河,就看到桥,它位于与公路并行的另一条小道上。
  徒友中,李云也喜欢桥,他和我一起走下公路,去看桥。
  刚走到小道上,李云就惊讶:“桥呢?过来反而看不到了。”我笑:“你就站在桥上。”看桥的模样,年代应已久远,桥上杂草丛生,几乎要遮掩住桥栏,桥栏上苔纹斑驳。这座桥似已废弃,小道也只依稀能辨出端倪:杂草已将它遮掩得很是严实。距它数十米远并行的公路,也有座桥,石墩规整划一,桥也方正,相比之下,反而少了美感。
  随后又见到的古桥有了名字:中和桥。想来是因为它位于中和村之故。桥一侧立有石碑,称其是嵩明县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中写道: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
  中和桥是石头垒就,石缝中有草长出来,显现出不尽的沧桑。于是想起一段话: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这段话出自《石桥禅》,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世人,要与一个人结为夫妻,得有多长久的等待。但我听到这句话并为之所动,却是在电影《剑雨》里:阿难因为一女子而愿化身为石桥,佛祖问道: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这些美丽的故事总会让人怦然心动,并心生向往。也看过许多古桥,著名的、无名的,长的、短的,那时我并没有如许之多的感慨。偏偏面对这座年龄未足两百年的桥有了诸多感叹,是因为想到五百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这座桥比起故事中的桥,年轻得似个婴儿,可它就已如许沧桑,桥面桥身全是风吹雨淋的痕迹,那么五百年,又五百年,再五百年,会怎么样呢?突然就感觉到,文字非常美好,可是比之等待的长久以及其中的寂寞,相形之下就有些轻薄:当深情说出口成为浪漫时,会耗损执着的份量。
  走过迤者村时,又见古桥,没有名字,模样依然古旧。如果此桥有名,与中和一般,应被命为迤者。迤字的含意为地势斜着延长,云南旧时又称为三迤,不知迤者何意,但总觉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味道。
  此时,一个穿粉红衣裳的小女孩正走过桥身。我沿着桥侧的路走过去,再回头,她还在桥上:桥苍老,人娇嫩。想当年,她的母亲,她的奶奶,也如她一般娇嫩地走过桥,一年一年,如今已是她的青嫩模样连同周边春分之前的柳树叶、白杨花一同把桥映衬得格外古朴、厚实。这座桥的年岁可能也就百年间,但当年走过桥的人已老,桥还在。纵是有着怎样的深情,又如何能够经得起岁月的摧残?
  这时我没有意识到,我错过了一座桥:有人从桥侧面的小道走过来,正正看到了桥,而我们从村庄走出来,直直走上桥,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通过一座桥。然后,我们顺河走去,我没有回头。如果回头,我会为那座桥惊讶:它是双孔桥,而且是此行中唯一的一座双孔桥。直到坐在路边小憩时,朋友拿出手机让我看照片:我正站在双孔桥上欣赏河面风景,却不知道这座桥本身就是风景。十分懊恼的我再一次想到了《古桥禅》中的那个女子:化身为桥又如何?在必经的路上又如何?我已从桥上走过,却没有意识到,它是一座桥。而我,从知道要去牧羊河,就一直念着去看桥。这是怎样的错过?我感觉得到桥的悲伤——其实是我自己的哀伤:纵算在下一次的徒步中看到它又如何?我已错过了这一次。
  三
  走在河岸,会感觉到一种美好,如水般清亮的美好。水有着不一般的凝聚力,河岸两侧的树均已一片新绿,河水在树的围护下,在阳光的照耀下流淌,光亮、灵动。这何许就是河水让人永远无法厌倦的原由。
  我爱过的那个人曾经临河而居,他窗外那一条美丽的河流不知给过我多少美丽的遐想,这让人疑惑,究竟爱一个人,是爱他本身,还是爱他身边的这些美丽更多一些,至少我一直没有弄明白这一点。多年后,朋友带我去吃饭,他开着车,顺路一直往前开,只为找一条小河,只为河岸边一家小小的餐馆。就因那条月光下波光鳞鳞的河,使得我明白他的在意和慎重,并让我多年里一直感激在心。
  一条河流,深或浅,宽或窄,不是主因。最主要的,是人的内心里对河流总有那么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它的美丽,仅仅是另一个原因,最根本的,还是人天生对水就有一种亲切之感,一种依恋之情,这或许是因为,它是生命的本源吧。
  这一路,草依旧枯黄,春天的气息则从棠梨、梨树、桃树的花朵中弥漫而出,它们或零零星星撒在山间,或成群结伴排成队,让个春光烂漫得如锦如绣。一路走,杜鹃都开在身侧,或红或白,一丛又一丛点缀在墨绿的树林中。越走河水越清澈,晶亮得在阳光中荡着一圈又一圈如珠链的水波。
  河边的牛见我们走过,总会抬头张望,无论在吃草,还是在发呆,或许是这一路上人不多的缘故。见牛抬头看我,我便也看它,它只是好奇,我也只是好奇:不知它在想什么。
  有次去草山,那里有许多从澳大利亚运来的婆罗门牛,十分高大,毛色或红或灰白,一群一群安静地走在草山上。见了车来,并不害怕,仍然慢慢悠悠地吃草、走动。女儿不知怕,向牛群走去,一头小牛就走到她身边,把头往她身上蹭。众人笑:“它是小牛,喜欢小女孩。”我们也走过去,牛们并不惊慌。有一头灰白的牛就站着不动,伸手摸摸它的头,它竟爱娇地把头往怀里钻。我们均笑了,然后轮流上去与它照相。它温顺地任我们抚摸,乖乖地与我们照相。有一头棕红色的牛见了,也不甘寂寞,走过来挤进我们的圈子里,与我们照相。虽然它刚走过来时我们被吓了一跳,但很快就看出了它的友好,用手去摸它短短的角,它也低眉顺眼,十分温柔。我们要走时,小牛依依不舍,跟着女儿走了数步,然后站在那里呆呆看着,女儿总回头去看它,终于忍不住又朝它走过去,它立即明白了,也立即走过来,把头低着,任女儿去抚摸它的头。想来牛终日在草山上,虽然与同伴同走同卧,也是寂寞的。所以这些河边的牛见了我们,才会扬起头来,好奇地看着我们,如果走近,大约它们也会与人亲近吧。
  山坡上,不时出现房屋:灰瓦土墙。屋外会种有青竹,又或一棵大树,不过都会有一条小路斜斜伸展下来,路上一畦一畦的油菜正开花。小路的尽头,往往是河流。此时,河中有头水牛,行动处,水波烁烁生光。水牛顺河而去,我逆河而行,近处是枯黄的草,嫩绿的柳,河流沿两岸山势蜿蜒,有山梁阻断了看向远方的视线,山上草已绵绵,野花正在开。
  有时候,彼此在路途中的相遇是唯一的一次,如这河流,如这花朵,如这水牛。这或许就是行走的意义:遇到更多的美好。
  四
  这一路,路过了许多村庄,却没有看到商店,也就没有地方买水。河水虽然潺潺,却不敢喝,有徒友说没关系:水流三尺清,她就是喝这样的河水长大的。我们还是不放心,平素没有喝过,只担心会喝出问题来。徒步的人走在路上没有了水,是件很痛苦的一件事。
  又进村庄,李云说:“谁要加水?跟我来。”他去拍一户农家的门:“有没有人?”没有人应,狗却开始狂吠。绕过房屋,见数人坐在墙根阴凉处闲聊。李云问:“有没有水?给我们点。”一小女孩匆忙站起来,带我们去接水。李云又问:“你们厕所在哪里?”小女孩急忙去院子里,把狗拉住,让我们走过去。女孩有些好奇,只是默默地看着我们,不说话。一行人加完水、方便完出来,她还在院子里,紧紧拉着狗。看她如此有求必应,又没有什么要求,我有些黯然。可是包里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给她的:相机、水杯、饭盒、白药气雾剂和创可帖……突然想起,还有一袋打算途中填补的糕点。从包里找出来递给她,她退后:“不要。”“一点心意,谢谢你让我们接水,上厕所。”她这才接过,也没有说话。出门后走到路上才想起,忘了为她拍张照。
  萍水相逢的人,此一生不一定能够再次相遇,所以我特别担心对方对我好,因为不可能给予回报。有次坐长途汽车,车上已没有座位,过道都站满了人,一位年轻女子把她与别人合坐的位子让给了我女儿,她自己站了数十公里,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与她站在车厢中,在汽车的开动中左右摇晃,同时忍受着别人的摇晃。她要下车时,我匆忙从包里翻出一小块玉塞给她,她推辞,我说:“真的非常谢谢你,刚才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孩子又小,我都站不住了……”其实那块玉不值多少钱,是走亲戚没有送完的物品。我知道以物换情,是世侩的行为,但除此之外,我已别无它法。我以为这样做,或许以后我就不会想起她,但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忘记她,虽然已记不清她的模样,但记得她的衣着:粉色长裙。
  我懊恼自己没有为这个给我们加水的小女孩拍张照,就是知道,不久之后,我还是会忘了她的模样,唯独记住她的好。
  五
  我爱上徒步,或许就是爱上这路途中的点点滴滴。途中可能会错过自己最心心念念的事物,也可能会遇到一生只能谋面一次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丝一缕地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是多细微,又是多广阔。
  还有哪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比徒步更简单、更直接呢?所以有人说:为不辜负世界的美好,我用脚步去丈量。

文章评论